• 145.98 KB
  • 2024-01-03 发布

【推荐】专题13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测)-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 班级 姓名 得分 ‎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湖北省钟祥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综合测试试题)今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可以追溯到冷战处于胶着时期的1958年。出于对核战爆发、所有通迅系统瘫痪、所有无法替代的信息也会被摧毁的恐惧,美国国防部成立了前沿科技项目署,随后该署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发明了互联网。这一史实最能说明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B. 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 C. 国家对经济有力干预 D.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答案】B ‎ 2.(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人教版 必修三1--4单元练习)在很多城市公交线路上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持卡者只要在车门口的收费箱前一晃,就能发出通过的信号。与这一发现有关的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不包括 A. 电力的广泛应用 B.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 C. 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D.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电磁感应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磁感 应原理”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 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 D. 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答案】D ‎ 4.(湖北省黄石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现代科技文明在世界各个地区扩展,外蒙古、肯尼亚、埃及、巴布亚、日本、越南的物质文明和文 化都受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巨大影响,体现了文明的同质化趋势,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文明的同质化,不是多样化趋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选项错误。故选C。~网 5.(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学业水平第三次模拟试卷)(美)约翰•R•麦克尼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益于 A.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 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C.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 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所述的成果是在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实现的,再结合题干中提到的煤炭能源,就可以很自然的想到是工业革命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促进了机器的普及所带来的成果,故选A;其余选项不合题意,故排除。‎ ‎6.(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C.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C ‎ 7.(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卷)下表为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其反映出 下表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B—A年差 C—B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B.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主要科学成果应用研究年代与基础研究年代年差总体上的不断缩小,特别是生产推广年代与应用研究年代年差的大幅缩短,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第一次科技革命未能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D项。 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自19世纪初科幻小说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到20中叶以硬科学为主体的科幻作品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随后科幻小说的主题由“科技崇拜”转向“科技恐怖”。这反映了科技发展导致了 A.世界艺术流派的变化 B. 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C.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D. 对科技动用再次反思 ‎【答案】D ‎ 9.(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题)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 B. 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 两极格局的建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其直接动力是二战期间基于军事需要而开展的科学研究,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故选A。世界经济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基础,排除B;各国对科技的重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政治环境,排除C;两极格局目前没有建成,排除D。 10.(2017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是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答案】B ‎ 11.(2017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 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 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出,铁路、钢铁重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故A正确;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三次工业革命都促进生产动力 发生根本变化;C表述错误;从图中看出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故D正确。 12.(2016-2017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B. 军事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第一动力 C. 科技的进步加剧了战争的破坏性 D. 战争促进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6-2017学年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经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加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二:《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影响。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在“电力的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哪 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科技成果从发明到运用有什么特点?这些成果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6分)‎ ‎【答案】(1)影响: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武士阶层日益衰落(或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③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④促进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关键成就: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②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③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6分)‎ ‎(2)特点: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或科学成果从发明到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快)‎ 作用:①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②电话为代表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③电和电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6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②电话为代表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③电和电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