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 MB
  • 2023-12-08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2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2.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近代铁路的起步 ‎(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2.近代铁路的发展 ‎(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2)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3)到1911年,中国半数以上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易混易错]‎ 13‎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几乎都是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此后10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知识点拨]‎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3)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电讯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2)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 ‎3.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思维点拨]‎ 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邮政和电报等近代通讯业务的影响 ‎(1)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推动了中国近代通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变化的特点 13‎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主题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 材料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 ‎①②③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问题思考]‎ 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2.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材料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 ‎[史料解读]‎ 从材料中划线部分保守大臣认为“有辱国格”,黄包车夫哀叹“没生意”“生计没着没落”和开明人士感叹“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说明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问题思考]‎ 据材料,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近代通讯的发展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 13‎ 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史料解读]‎ ‎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 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材料二中的诗所赞颂的是什么通讯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 提示 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史论总结]‎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原因 ‎①外因 a.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②内因 a.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b.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2.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兴起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3‎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3‎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发展缓慢。‎ ‎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二、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变迁历程 中国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变迁经历了由外国在中国建立电报机房到中国自己架设有线电报线,由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线电报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通讯网形成的历程,此后,电话成为日常通讯工具,寻呼机、传真机及无线电话相继出现,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成为时尚。‎ ‎1.(2017·台州学考)‎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2.(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13‎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2017·嘉兴期末)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答案 C 解析 根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民族危机加深,与西方的矛盾加深,故A项错误;中国跨入铁路时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10月学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  )‎ 技术门类 铁路 电报 电话 电灯 发明及应 用时间 西方发明 ‎1825年 ‎1835年 ‎1876年 ‎1881年 上海 ‎1876年 ‎1871年 ‎1882年 ‎1882年 重庆 ‎1934年 ‎1886年 ‎1912年 ‎1906年 13‎ 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 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材料二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2)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 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等信息归纳。第(2)问注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来归纳。‎ 13‎ ‎[基础达标]‎ ‎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项。‎ ‎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3.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4.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答案 C 解析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所以民国六年(1917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 ‎5.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13‎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质的变革”“由于”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工具”,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答案 A 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B.建筑 C.通讯 D.婚礼 答案 C 解析 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 ‎8.“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上海世博会上这句流行语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航空事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 13‎ ‎9.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 ‎10.(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1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A 13‎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B项背离材料,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 时间 通讯发展 丝绸成交额(万两)‎ ‎1909年 设邮政分局 ‎408‎ ‎1918年 设电报局 ‎511‎ ‎1923年 设拥有100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977‎ ‎1936年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222户 ‎1 021‎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信息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万两”增长到“1 021万两”,符合通讯发展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D项正确。‎ ‎15.(2017·温州十校联考)“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答案 D 解析 由“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13‎ 材料二 火车  1940年的上海外滩(照片)  民航客机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方面:铁路、水运、航空。‎ 积极影响: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3)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示的“修筑铁路”和筑路里程比例分析;第二小问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国社会性质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直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生活节奏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民族独立、近代化等方面分析。‎ 1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