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0 KB
- 2023-11-19 发布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答案】C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是清楚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关于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主要诸侯国、分封内容、诸侯义务和分封制的意义都是常考点,必须牢记,本题如果掌握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问题便迎刃而解。
2.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答案】A
- 15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再根据“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
3. 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 宗法制
B. 世卿世禄制
C. 礼乐制度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宗法制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宗、收族和家谱、族谱”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世卿世禄制强调的是与世官制相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礼乐制,排除C;分封制与材料信息“联宗、收族和家谱、族谱”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 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 15 -
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
5.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A. 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 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 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由材料信息“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可知姓氏是用来表明身份的尊卑高低和上下等级的的,符合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特点,故选A。BC项是中央集权的内容,D项是皇位世袭的形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6.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姓氏来源说到了有起源于封国、谥号、职业三个类别,根据所学分封制的有关知识,应该能够知道周朝存在楚国这一诸侯国,所以据此可以推知,“楚”姓来源于楚国的“楚”,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7. 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度
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 15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是世袭的,地方则由非世袭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管理,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三省六部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
9.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 15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意思官员上朝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说明了臣下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应了君权的日益加强,所以选C。
【名师点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主要指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君权与相权矛盾·君权加强
10.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答案】B
【解析】文献记载虽然受编纂者主观影响,但仍具有很大历史价值,故A错误;考古出土文物有“《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说明刘贺注重学习儒家思想,与《汉书》记载“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不符,说明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故B正确;C明显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
11.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A. 有利于专制统治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 15 -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全国各地人才”、“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在强调科举制度的“文化融合”功能,故C项正确。据此,排除ABD三项无关项。
12.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秦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权受到过相权的制约,但是在某个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尊,相权完全被打压下去,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限制相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
13.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 秦朝军功爵制度
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 15 -
.....................
14. “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
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故C项正确;封建等级制本质上是为皇权服务的,故A项错误;皇帝安全的说法过于片面,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陛下称谓的由来……本质”,学生可以联系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相关知识,得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结论,据此可以正确判断。
15.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 15 -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朱元璋在读了孟子的著作后,对孟子的有些话语很不满意,并要求儒臣修改其著作,说明孟子民本思想中有不利于君主统治的因素存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中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故选D项。A项应该是《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B项应该是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16.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 可以干涉皇权
B. 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可以劝谏皇帝
D. 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所以内阁不可以干涉皇权,故ABD项均不合史实;据材料中“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说明了内阁可以劝谏皇帝,故C项正确。
17. 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A
- 15 -
【解析】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
18.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汉代……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家族”、“士大夫”指世家大族,而九品中正制也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故材料可以推理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C项正确;“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说法不符合材料“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家学体系弊端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儒学教育,不是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家族”的含义,明确它指世家大族,再结合九品中正制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答案】B
- 15 -
【解析】据材料“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往往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行省制满足中央财政需要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加强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防止武将专权的问题,也没有体现行省对地方的监察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0.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21.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 15 -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等信息可知,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封国封爵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开始由贵族(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井田制和小农经济均属于经济领域,与设问中的“政治变革”不符,B项错误。宗法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并不是分权政治,只是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为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进行的权力划分,C项错误。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始于唐朝,材料中未体现此种转变,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2.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表明柳宗元
A. 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 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 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答案】B
【解析】柳宗元的这段话意思是: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所以选B;材料所述是在肯定秦朝的制度,故AC与题意不符;题目在说郡县制,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D。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2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
- 15 -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
24.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制走向崩溃,排除BC;材料表明宗法血缘关系影响封建王朝的权力的继承,实质是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故选D。故选D。
点睛:皇帝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其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25. 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说明君权至上,故C项正确;古代皇帝挑选继承人时也考虑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A项错误;皇帝挑选继承人不能说明中国宗法制的混乱,故B项错误;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也不能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故选C。
一·单项选择题
- 15 -
二、主观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30分、27题20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重大创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收兵权;收行政权;收财政权。
(3)举措:废丞相,分权于六部.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 15 -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演变”作为切入点。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把握到图一揭示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揭示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关于带来的“影响”,要注意围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状况、措施”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把握到“藩镇割据”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考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相关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三个方面依次展开。
(3)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围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度展开,认识到“相权的危害”,言之有理即可。
(4)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重点注意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角度展开认识。总体上呈现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 15 -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
(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