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0 KB
- 2023-11-13 发布
第六课《心中的天平》教案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学科
思想品德
总课时数
3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
单元章节名称
心中的天平
页 码
第 69 —— 79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如何求得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呢?通过对《心中的天平》这一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及其社会意义,了解合作的普遍性,理解良好的合作必然是公平的合作,以及公平合作的重要性,能辨别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采取正确的态度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自觉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本节课《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是这一课的第一框,主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公平对个体情感、积极性的影响,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领悟到公平与权利、人格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公平与合作、效率、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在感受个人需要公平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也需要公平,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每个人都需要公平、渴望公平时,大家对公平的理解是否一致?”,为学习第二框《什么是公平》,理解公平的含义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个人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能够树立公平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到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个人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能够树立公平意识。
教学难点
辨别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一架天平、学生搜集的故事及亲身经历。
教学流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一架天平,提出问题: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天平的准星不准了会导致什么后果?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心里会怎么想?①当班级同学交不起学费时……
②当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时……
③当社区存在不公平现象时……
④当有人恃强凌弱时……
⑤当有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时……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导入新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天平,人们用它来衡量生活中的人和事。心中的天平如果失衡了,人们就会失去前进道路上的参照物,变得无所适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让学生认识天平的作用,以及对身边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事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衡量人与事的天平,即公平。
从。公平就是这样的天平。”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自学目标,指导学生通读课文:
(1)为什么人们需要公平?
(2)为什么说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3)为什么说公平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2、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1)通过“想一想”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不公平会损害人们的哪些权利和利益?指导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认识到公平对于人的情感、观念、选择的影响;在“实话实说”活动中让学生讨论他们日常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当时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影响,感受公平的 重要性。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公平可以保证个人的权益,影响人的情绪、观念等”
(2)通过“小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公平的付出,公平地获得利益,
1、按照自学目标自学课本P69—P72的内容。
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有关问题,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3、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和各种课堂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4、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并将自己所学与身边的事
先出示自学目标,让学生依照目标有目的地通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先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一些观点有一定的认识,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加上各种学生易接受、易参与的活动,让空洞的说教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活动中
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在“实话实说”活动中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公平合作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公平对于合作的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排队方式和标准,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分析不同排队方式中存在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并通过学习“专家点评”,得出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情进行对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不自觉的受到熏陶,自然就能很快接受所学的知识。
三、小 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1、公平可以保证应得利益,提高积极性,开发潜能;
2、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3、公平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总结本节的有关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归纳所学知识,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所学知识完整、系统,及时内化。
四、课堂练习
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
自身感受
1、出示练习:(1)、请结合生活实际填写下表:
积极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相关的练习,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请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不公平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
2、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板书设计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公平可以保证应得利益,提高积极性,开发潜能;
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公平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什么是公平》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什么是公平
学科
思想品德
总课时数
3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
单元章节名称
心中的天平
页 码
第 69 —— 79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如何求得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呢?通过对《心中的天平》这一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及其社会意义,了解合作的普遍性,理解良好的合作必然是公平的合作,以及公平合作的重要性,
能辨别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采取正确的态度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自觉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本节课《什么是公平》是这一课的第二框,是在学生学习了《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认识到公平对个体情感、积极性的影响,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领悟到公平与权利、人格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公平与合作、效率、秩序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释公平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公平的首要意义在于基本权利上一视同仁,在利益分配上合情合理,拥有选择的权利。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公平与权利、义务、责任、收入、分配、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学生狭隘的理解公平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或者身边的事例。采取辩论、讨论、对话、话剧等多种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导”出他们对公平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平的含义的三个层面。
教学目标
阐释公平的含义,了解公平的首要意义在于基本权利上一视同仁,在利益分配上合情合理,拥有选择的权利。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公平与权利、义务、责任、收入、分配、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公平的含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生对公平的狭隘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学习材料《偏心的老鹰》、《公平不是平均》、《要求》、《公平世界》学生搜集的故事及亲身经历。
教学流程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
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
2、导入新课:既然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诠释。通过本节课的需要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的理解公平的含义。
3、板书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既然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呢,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二、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分组对书中关于公平的三个观点进行讨论。
2、组织学生推荐三名学生分别表演教材中给出的三个素材,并及时提出问题:
1、积极配合老师分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基本的共识。
(1)一视同仁是否都是公平的?一视同仁需不需要前提条件?在什么情况下一视同仁才是人们渴望的真正公平?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平不是绝对的,一视同仁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但是在基本权利方面,人们应受到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
(2)通过班级排座位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偏心的老鹰》、《公平不是平均》引导学生认识:公平不仅仅是分配结果的完全均等,更要每个人享有其应得的利益,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3)在组织学生表演“高中择校”后,进一步学习材料《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公民自由地行使选择的权利也是一种公平。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当个人无法改变环境时,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公平是一种自由选择,正是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今后的生活,因此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
3、阅读P74框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公平?并组织学生学习补充材料《公平世界》启发学生的思路。
2、积极推荐本组成员参与表演,并认真观看表演,积极参与讨论。
3、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
4、认真学习教师所发的补充材料,并结合教材中的观点加以阐释,积极发表自己对公平的看法。
5、认真思考并积极地做好课堂笔记。
让学生分组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观点进行学习和讨论,不仅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而且通过学生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分组科学合理。
在分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现场表演,让教学更有感染力。通过适当补充课外教学资料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以致用,增强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 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公平应该是
1、在基本权利上一视同仁;
2、在利益分配上合情合理;
3、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总结本节的有关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归纳所学知识,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所学知识完整、系统,及时内化。
四、课堂练习
材料分析:
某校举行篮球比赛,在一场关键比赛中,裁判误判一球,参赛一方八(2)班篮球队长要求改判,遭到裁判拒绝。于是八(2)班篮球队认为比赛不公正,退出比赛。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假如裁判确实误判,那么他的做法公平吗?为什么?
(2)你想对八(2)班的篮球队员说什么?
积极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相关的练习,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公平
在基本权利上一视同仁
在利益分配上合情合理
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教 学 内 容
课题名称
努力维护公平
学科
政治
总课时数
1
版本名称
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年级
九年级
册 次
全册
单元章节名称
心中的天平
页 码
第69 —— 79 页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了解公平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努力维护社会公平,营造公平的社会氛围。
教学目标
是学生能够树立公平意识,理解自己在维护公平时所负有的责任,以及正义的制度是维护公平的保障。
教学重点
个人维护公平
教学难点
制度保障公平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教材、教师用书、小黑板、学生搜集的故事及亲身经历。
教学流程
第3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
性化调整
一、新课导入
问:为什么人人都渴望公平?
学生谈谈自己遇到过哪些不公平的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
让学生体会到维护公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懂得要采用正确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5页《给老师的一封信》,分析魏泉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老师提问:当你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你是怎么样处理的?
引导学生阅读P76页短文《一毫米的距离》,分析波尔这样做的原因
归纳:维护公平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个人道德水平,也是形成公平社会的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关于“分粥”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P78页《专家视点》
学生思考后找两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反省自己是否做过待人不公平的事情。
学生将归纳的结论记到书上。
学生讨论怎样分粥最公平
让学生懂得个人维护公平需要智慧
让学生懂得,我们希望别人公平对待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对待别人。
增强学生维护公平的责任意识。
三、小 结
四、课堂练习
社会公平要靠大家维护,维护公平,首先要反对对自己不公平的对待,同时我们也要公平的对待别人,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公正的社会制度来保障。
P79页第二小题填表。
学生选择某种不公平现象,合作探究能否有好的制度,使之得到改善。
学生将教师的总结记入笔记。
学生当堂完成
让学生懂得公正的制度是人们获得公平的保障。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从而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平。
巩固学生对本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受到不公平对待,采用正确方式维护公平
个人维护公平
要公平地对待别人
努力维护公平
(公正、正义的制度)
制度保障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