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50 KB
  • 2023-11-06 发布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1 女娲造人 课题 女娲造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 2.了解神话的特点。‎ ‎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 3.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写作背景 ‎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6‎ 文体知识 ‎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读准字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澄澈(chénɡ) 掘(jué) 幽光(yōu)‎ 掺合(chān) 捏(niē) 踪迹(zōnɡ)‎ 绵延(yán) 疲倦不堪(juàn)(kān) 揉(róu)‎ 辨清字形 榛(zhēn)莽榛 浆(jiānɡ)泥浆 抟(tuán)抟泥球 臻(zhēn)日臻完善 桨(jiǎnɡ)船桨 传(chuán)传单 娲(wā)女娲 概(ɡài)气概 祸(huò)闯祸 溉(ɡài)灌溉 涡(wō)旋涡 慨(kǎi)慷慨 理解词语 绵延:延续不断。‎ 澄澈:清澈透明。‎ 掘起:挖起。‎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疲倦不堪: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灵机:灵巧的心思。‎ 6‎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寂寞:孤单冷清。‎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新课导入 ‎ 同学们,大家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古代神话还有哪些呢?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后,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2.快速阅读、复述课文。思考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一个“神”,一个神通广大的远离人间的女神;但女娲更像一个“人”,一个会“孤独寂寞”,有着喜怒哀乐,如孩子般天真活泼但又像母亲般勤劳、智慧、伟大的“人”。‎ ‎【通读课文,探究思考】‎ ‎1.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第④段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 采用了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3.第⑨段刻画了女娲怎样的形象?‎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4.第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 6‎ 新课展开 ‎【感悟精彩句子】‎ ‎1.找出第⑤段采用的动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2.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 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6‎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2.语言清新、质朴。‎ 本文语言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这些语言没有雕饰的痕迹,作者只是娓娓叙来,通过阅读,读者看到,其实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并非一个神。‎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想象的手法,续写《女娲造人》,3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 ‎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学反思 ‎ 1.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重点复述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 ‎ 2.比较阅读,探究形象。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6‎ 方法指导:‎ 反复的作用 ‎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素材积累:‎ 女娲补天 ‎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位女神叫女娲,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 ‎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失败的共工怒撞向不周山,使得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 ‎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住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