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3.95 KB
  • 2023-11-03 发布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1.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 3876 枚。辽宁、吉林和内蒙 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进行分析,内蒙古等地都有燕国货币出土,这说明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 正确;“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 3876 枚”说明了在这个地区,各诸侯 国的货币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流通,②正确;货币的流通是基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这一前提下 的,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如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等,④错误。综 上所述,选 A;BCD 均含有④,排除。 2.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 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这反映了( ) 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 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 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 A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 B。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 D。 3.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 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智慧和努力致富的人不可胜数,由此可证明当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和发展,故选 C 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体现政府对工商业者地位的态度,故排除 AB 项;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项。 4.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一个“节制资本, 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另一个“不让民间有穷人,侧重为民置产”。这两种经济 政策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编户制度 B.盐铁专卖政策、均田制 C.市舶使政策、均田制 D.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 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西汉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材料“不让民间有 穷人,侧重为民置产”可知,这一政策是均田制;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编户制度是 古代户籍制度;市舶使制度是对外贸易政策;工商皆本政策是近代出现的。所以答案选 B。 5. 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 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 确的是( ) 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 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 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 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 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 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 不同。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6.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 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弛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 人可家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唐代政府对于商业的监管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政府力 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禁止政府官员凭借政治特权与民争利的史实。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反映了 政府对商业的监管,但是并没有体现官员经商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排除;B 项,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重 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的结论,排除;D 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强调对社会等 级制度的维护,排除。 7.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 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 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 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 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 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 C 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 D 错误。 8. 《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 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 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宋朝开封城内商业发达,有餐饮、娱乐等设施,同时又是政治中心,故 C 项 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对外交往的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商业环 境是否宽松无关,故 B 项排除。宋朝坊市制度已经打破,故 D 项错误。 9. 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 线因此被成为“瓷路”,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出的中国物品主要 是丝绸和瓷器,茶叶不是主要的物品;C 选项错误,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宋元时期棉布不 是出口物品;D 选项错误,中国不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银国,此时期也不需要向国外购买大量商品,并未大 量输出白银。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0.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 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 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 B 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 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 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11.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 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 选 B 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 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 C 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 排除 D 项。 12.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 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 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 来看,官营经济退出某些领域,即由膨胀转向收敛。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发生 异变”说法夸张,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 13.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和 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 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 A.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B.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 A、D 不符合史实;材料 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B 项错误。由材料“宋 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 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可知,古代统治政府对商业采取的 政策比农业较为灵活,C 项正确。 1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 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 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 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 的革命性变化,A 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 发展繁荣,B 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 19 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 符,CD 两项错误。 15.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 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宣扬 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结合所学选项中 C 符合题意,所以选 C。 1.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 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 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 正确;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 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 抑商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 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 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2.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 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 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 预经济的立场,故 B 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 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 D 项错误。 3. 比较下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汉唐间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②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③从汉到唐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④隋朝修建大运河促进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汉代州分布比较密集的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道则扩大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故①正确;从 唐代“岭南道”等信息可知,道基本上是按地形设立的行政区划,故②正确;汉代南方州的分布较为稀疏, 反映出地广人稀,而唐代较为密集,反映出经济发展,故③正确;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 D。 4. 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乎宋代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 ) 出处 记载内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普(宰相)尝以隙地私易尚食圃……营邸店,夺民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鲁宗道为谕德(官职)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 《续资治通鉴长编》 敏中(参知政事)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 《宋史》 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 A.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C.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D.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村店、邸店、酒肆”。根据材料“村店、邸店、酒肆”结合所 学可知宋代出现民间集市,为商业服务的设施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局面,C 项正确。题干未反映社会 习俗的变化,排除 A。题干无法体现政府商业政策,排除 B。材料未体现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 排除 D。 5.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而对于新 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则管理宽松。这表明( ) A.宋朝失去对经济的掌控能力 B.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宋朝统治基础 C.新兴的行业拥有了发展空间 D.新兴行业冲击自然经济传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商业、金融业与作坊手工业”等是需要进行较精密的数字化管理的经 济部门,联系材料中“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只限于传统农业和少数最重要的商品”可知,宋朝时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反而为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发展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反映 的是宋朝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掌控有限,并不能表明其失去了对经济的掌控能力,排除;B 项,材料无法体现 宋朝统治基础是否动摇,排除;D 项,由于宋朝对一些新兴行业“管理宽松”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并不能反映其冲击了自然经济的传统地位,而且在宋朝自然经济仍占据传统地位,排除。 6.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 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 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 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 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D.商业经营观念落后展 【答案】C 【解析】“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 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指中国古代商帮并没有把所赚取的利润转化为资本,并没有把所赚取的利润 投入到生产领域,造就了中国古代商帮没有雄厚的根基,在自然经济滔天的洪水的冲击下必然失败,故 C 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帮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并没有体现商帮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商业经营观念落后,排除 ABD。 7.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 1/2 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 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 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 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才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 化,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故 B 项错误;人们普遍认同的是“追求享受”,而不是“拜金享乐”,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 商业化和世俗化,普通市民参与到旅游浪潮中,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故 D 项正确。 8. 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 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 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 念发生变化,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 力增强,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 D 选项错误。 9. 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 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 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 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 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 D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 专业产品产区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 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 发生变化无关,排除 C。 10. 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 大都会。”可知“南市”指的是草市,材料反映的是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B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城市坊 市制度逐渐瓦解,C 选项排除。 11.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 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 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答案】C 【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说明陆上丝绸之 路促进了文明的融合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判断是否 属于较高级的文明形态,A 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交流,不是塑造独有文化特色,也没 有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B、D 两项错误。 12.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 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 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 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错误;B 表 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 错误。 13. 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与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①政治上: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②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④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由于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民 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故 B 正确;春秋 战国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不符合②“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排除 A、C;明清时 期不符合①“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排除 D。 14. 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 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 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 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故 A 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 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 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 D 项错误。 15. 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中有定额租和分成租两种形式。定额租制下。“其农具、籽种皆佃户自备”,而分成 租制下,“耕牛、籽种多取于业主”。有学者对乾隆年间实物地租案例进行考查,发现交纳实物地租的方式 中,84.6%的是定额租,剩下的主要才是分成租。这反映出清代( ) A.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定额租制成为新型生产关系 D.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A 【解析】定额租制下,“其农具、行种皆佃户自备”,由此地主丧失了干预佃农生产的条件。清代乾隆年间 的定额租占到 84.6%,这能够说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土地兼并, 故 B 项错误;定额租制以前就有,故 C 错误;这是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表现,故 D 错误。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 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 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 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 统的绘画类型,故 A 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 项 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 D 项错误。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 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 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 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 B;汉代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 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 D。 3.(2018 年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 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 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 策,监管商业活动,故 A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 B 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 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 D 项正确。 4.(2018 年海南卷)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 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 项错误;材料宋 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 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 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 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 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 项正确。 5.(2018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 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①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D 项。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是 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含有②或③的 A、B、C 项。 6.(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 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 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 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 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 除 B 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 C 项。 7.(2019 年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 业规模扩大有关,C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 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 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 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 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 选项排除。 8.(2019 年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 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 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 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 利垄断,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 B 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 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 D 项排除。 9.(2019 年天津卷)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 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 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 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 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 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 只是比较不活跃,故 A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 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 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 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 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 D。 10.(2019 年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 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 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 D 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 B 项。 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 C 项。 11.(2019 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 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 选 B 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 A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 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 C 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 排除 D 项。 12.(2020 年全国卷Ⅲ)图 5 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答案】B 【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 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 的结果,B 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 A;题干设问中要求 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 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 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 D。 13.(2020 年全国卷Ⅲ)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 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解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 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 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 项 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 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 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 项错误。 14.(2020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 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 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 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 B 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 故 A 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错误;原有“市” 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 D 错误。 15.(2020 年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 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D 【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 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 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 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 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 家,B 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 农经济范畴,C 项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