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6.11 KB
  • 2023-09-01 发布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诗经二首 蒹葭》 人教版(2016部编版) (5) (1)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阻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 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Ø 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Ø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 语速应较急促。 Ø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 重重。 Ø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v本诗三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v一 苍苍 霜 一方 长 央 v二 凄凄 晞 湄 跻 坻 v三 采采 已 涘 右 沚 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 美感,逐渐把 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人物内心浓烈的思 想感情。 初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节奏和韵律)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 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4)运用重章叠韵,一意化为三叠,反 复咏唱、一唱三叹。 感受画面美。 诵读全诗,描绘你脑海中的一组画面。 要求:什么场景?什么人物?什么活动? 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 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 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 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 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 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 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 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 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 有“兴象万千”之说。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 的意蕴和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 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 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景、人、物 氛围、境界 (描写了哪些景物,造成一种怎样的气氛?) 全诗通过苍苍芦苇、露结的白霜、茫茫 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难 觅的伊人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朦 胧的意境。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 氛; 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 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 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 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 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 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 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 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 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 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 为什么?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 美丽的女子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 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 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 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 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 无止境的追求。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 只觉得它百读不厌。”----闻一多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 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 的青年。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 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 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 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小结 蒹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