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3-07-15 发布
辉高18--19学年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甲乙两人高考均失利而落榜。甲认为,高考落榜是天命所致,我应顺应天命,另谋其他出路;乙认为,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坎,选择复读。由此可见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哲学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思考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④学习哲学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甲有“高考落榜是天命所致”这样的世界观,就有“应顺应天命,另谋其他出路”的方法论。乙有“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的世界观,就有“决定选择复读。”的方法论。由此我们可知乙的世界观是可取的。说明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哲学源于社会实践。学习哲学并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故②④项错误。本题选C项。
考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考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题目,考生一定要根据材料来判断,从而锁定正确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2.“一个手工者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①哲学可以代替科学和艺术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
④哲学是万能的,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和艺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材料“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错误,哲学不能项不能代替科学和艺术;④项表述错误,哲学不是万能的,并且现有具体科学后有哲学。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②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也是哲学家,例如伽利略、笛卡儿、爱因斯坦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例如培根、莱布尼兹、康德等。这种现象说明
A.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密切联系的
D. 哲学和具体科学将会相互取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选项A说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选项B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而上述材料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具体科学和哲学有着严格的界限,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4.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认为水、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与题干观点一致,故B正确;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A;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C;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D。故选B。
【点睛】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 “气者,理之依也 ”与“理生万物”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气者,理之依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且符合题意;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体现的获得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孔子认为:“畏天命”“获罪于天”,这些观点属于
A. 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畏天命"、"获罪于天 "中的“天”是指脱离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也可以说是神明,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D符合题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可见,材料没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可见,材料没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见,材料没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7.正确地揭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的有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形式,运用排除法较容易选出答案。形而上学并不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相结合。故③项错误。本题选D项。
8.关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下列说法认识错误的是
A. 当时的哲学思想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精神上的反映
B. 真正的哲学只属于真正聪明的人
C. 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
D. 真正的哲学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可见,当时的哲学思想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精神上的反映,A选项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真正聪明的人不一定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因此,真正聪明的人不一定拥有真正的哲学,B选项的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面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哲学家可以反映这一方面,也可以反映那一方面,可能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至歪曲、错误地反映,因而,哲学家可能是真理的发现者,也可能是谬误的制造者,C选项说法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D
选项说法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相分”,还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启示是
①利用自然首先必须改造自然
②要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④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自然首先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不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原貌。故①③项错误。题干的观点是要改造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启示是要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本题选D项。
考点: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点评:选择题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题干在情景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较强,考生稍一疏忽就容易出错。考生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10.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A。
考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点评:本题考查了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11.“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 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 自然和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D. 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该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境”、“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故B观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B。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2.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 人可以改变规律
C. 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 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创造条件,使洋菜“本土化”,这说明了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故C符合题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A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规律,故B错误;思维活动规律也是客观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1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 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我国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培育出了树上结的西瓜,将原来所谓的笑话变成了现实,培育出的这种西瓜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表明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D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选项错误,战胜自然规律的表述错误。C选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
1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包含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世界是物质的,故①正确;材料强调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不停的燃烧,这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沁园春.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
①意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沁园春.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故②④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而不是人的主观想象,故①错误;材料没体现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
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①④适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加工改造,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意识的本质
【名师点睛】意识是什么: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③从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总之,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17.“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 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 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不是人脑自己产生的,都需要人的实践才能形成。所以B、C、D的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点评: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8.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这说明
A. 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 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材料表明怒、悲、惊、恐、忧的情绪代表的是人们不同的意识,这些意识对人体的器官产生不 同的影响,这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9.朱自清夏夜走过月光朦胧的荷塘,写下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这表明
A.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创作来自于其自身的经历,这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故A不符合题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是源泉,故B错误;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故D错误。故选C。
20.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 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股神”巴菲特更能透过股市表面的经济现象深入研究其涨跌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预测股市的涨跌,以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说明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预见性,能够预测未来,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活动具有预见性和选择性,没体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也没强调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21.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经历300多年风雨不倒,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为国药著名品牌。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精神不是万能的
C. 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D.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承诺”属于意识的范畴,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说明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说法符合题意。A、B材料都没有体现。C说法不对,意识不起决定因素。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意识的反作用。
22.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表演中,演员们把脸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油彩,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等,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③京剧脸谱是对人们性格和品质的真实反映
④京剧脸谱是源于客观存在的艺术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演员们把脸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油彩,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京剧脸谱是源于客观存在的艺术,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①④符合题意;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客观存在,②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也有错误的,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23.下列说法或做法体现存在决定思维的是
A.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 我思故我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夸大了思维的作用,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B选项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故B符合题意;C选项夸大了思维的作用,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D选项夸大了思维的作用,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由此可知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既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故④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及其表现。
25.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临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以及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6.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农民气象员对农谚的来历及认识的变化,是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得出的,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正确;农谚到底对不对,他又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正确;①本身说法错误;③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27.下列诗句中,与“坐尔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坐尔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强调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说不如做,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主旨一致,故①符合题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主旨一致,故②符合题意;“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强调如果生活在水边,经年累月地观察水中的鱼,那么就能熟悉鱼的性情,同样,如果生活在山上,经年累月地观察山上的鸟,那么就能听懂鸟的叫声,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主旨一致,故③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为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古人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说明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①符合题意;古人不能登月,如今“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符合题意;认识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题意无关,④不合题意。
考点:实践观
29.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身,但是不是被推翻;“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体现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让真理超越自身,②③正确,选C。④错误,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而不会超越历史条件。
【考点定位】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名师点睛】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因:(1)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
30.长江黄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结果》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提出了新的说法,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这说明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于长江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结果》提出了新的说法,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A正确;材料没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没强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故BC不符合题意;而D选项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所学唯物论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
【答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淮河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特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是“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2.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某市政府组织专家分赴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市政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市政府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该市政府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市政府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市政府开展调研工作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实践和认识的知识”,设问是“分析该市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33.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争论焦点。英国卫生防护局公布一项安全复审显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手机对人体健康有害。负责进行复审的科学家研究了数百份手机辐射调查后发现,手机辐射与患上癌症、影响脑功能或不孕之间没有确凿关联。不过,科学家认为,由于目前对手机辐射的长期影响了解还不多,应该继续对此进行监测。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对“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尚无定论”的认识。
【答案】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手机辐射是否对人有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尚无定论,说明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总能对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得出正确的认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手机辐射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活动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对‘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害尚无定论’的认识”。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