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50 KB
  • 2023-07-09 发布

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 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5‎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5‎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不见:时间无限 天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 岳 远望 5‎ 近望 细望 俯视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情 ‎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