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3-06-26 发布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3.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对外贸易的地位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政权的人心向背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稳定
4.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
A. 手工业者 B. 商人 C. 农民 D. 官僚
5.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6.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得利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 7 -
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早在西汉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
B.景德镇在元代是全国制瓷中心,已能烧制多种彩瓷
C.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彩瓷,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广销亚非欧
10.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11.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在柜坊使用交子结识程咬金 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
③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 ④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
12.《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3.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14.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 7 -
16.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17.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葡两国有力竞争
18.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A.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19.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 B.天朝上国思想
C.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统治
20.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反映了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21.“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
(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初年
1912-1920
13.4%
一战后
1921-1922
-4.59%
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8.7%
抗战期间
1937-1945
-2.45%
- 7 -
两党内战
1946-1949
-0.68%
22.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的状况,从右表可以读取的正确信息是( )
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②其中的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③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影响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3.十八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24. 英国棉纺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至1850年的225万吨。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 )
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 垄断组织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2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6.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由此得出错误结论的是( )
A.英国科技创新技术已落后美德 B.德国军工技术较为发达
C.中国还没有创立民族工业 D.美国电力新兴工业处于领先水平
27.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8.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9.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 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 7 -
30.下列属于“近代企业”的有 ( )
①明末苏州丝织工场 ②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厂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7分)
(3) 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3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l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材料三 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 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
- 7 -
材料四 “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客观条件。(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4分)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请回答: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2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1分)
(2)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6分)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2分)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7 -
沁县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BDBCA 6-10:BDCCD 11-15:DBBBD 16-20:DAACB
21-25:CCDAB 26-30:CDCC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1)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1分)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1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分)
(2)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3分)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
有利因素: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国内市场的扩大等; 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条鞭法的实施。(答其中三点即得3分)
(3) 不同。(1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1分)
影响:起阻碍作用。(1分)
32.(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2分)
原因: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2分)
(3)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4分)(言之有理,客观评价即给分)
33(1)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2分)制度:监察制度。(1分)
(2)前提:英国19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分)
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3)目的: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2分)
原因:财产公示会触及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集团利益。(2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