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3-06-25 发布
河北定州中学(承智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中美贸易战中的某些现象说明
A. 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
B. 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
C. 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
D.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
2.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据此可知
A. 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
B. 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
C. 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
3.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
A. 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 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C. 巩固了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4.(题文)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 雍正弱化法律的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C. 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
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6.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7.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 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 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 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 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8.有的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 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美国本想在这次会议上孤立中国,但经过以周恩来 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工作和斗争,反而使它自己陷于孤立。这次会议中国
A.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协议的签署 C.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提供了“安全先行”的合作模式
9.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
作者意在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10.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1.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 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
C.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 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12.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
A. 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B. 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C. 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
D. 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
13.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 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14.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15.(题文)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16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7.17.“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18.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 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19.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20.严复在《辟韩》中指出:“夫自秦以来,为中国之君者,皆其尤强梗者也,最能欺夺者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正是他们这伙大盗,“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严复尖锐批评的是
A. 闭目塞听和愚昧无知
B. 君主的德行与政策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一群牲口)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编自高华《南京冈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美国政治家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与美国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孙中山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DACCA CABBB DDCAC DDCBD
21.(1)观点:人民主权;把精英阶层与人民大众加以区别;否定人民的政治能力和管理能力。
体现: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但对黑人、印第安人、妇女没有赋以平等的政治权利;对人民选举权加以限制。
(2)不同之处:普通民众须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教化学习;中国民众实现民主须经“训政”“宪政”阶段。
理由: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与现代国民不相匹配;先进的现代宪政制度建立需要高素质的国民。
22.(1)变化:新民本思想。历史价值: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提出以民众幸福作为判断社会状况的标准。
(2)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卢梭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黄宗羲借助原始民主阐发自己的思想,卢梭则通过理论探讨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黄宗羲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君权,卢梭则提出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黄宗羲的思想未能付之于实践.卢梭的思想指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等。
原因: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政治力量尚未形成,传统思想观念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