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25 KB
- 2023-06-22 发布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中二年级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错误铅笔将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错误铅笔把答题卷上的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字迹清楚,不得超出答题栏边界。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请将答题卷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强调变革和法律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重视规则和秩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只符合法家,故B项错误;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并未主张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材料关键信息“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归纳出规则和秩序的相同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归纳能力尤为重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A. 重视教化
B. 心由性生
C. 心外无物
D. 人性本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性受命于天,性又有赖于心,心不取,性不出,故要“教使然”,体现重视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B项心由性生与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不符,排除。C项心外无物为王阳明观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人性本善,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教使然”,故可知是重视教化的作用。
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答案选B。
4. 《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合一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
5.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
A. 冲击了传统教育
B. 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再现孔子思想精髓
【答案】C
【解析】《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宣传儒家思想的著作,“冲击了传统教育”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作,“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吸收了西方的民权思想,故C项正确,“再现孔子思想精髓”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名师点睛】
选出符合《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的共同点的选项即可,A项不符合《四书章句集注》,B项不符合《孔子改制考》,D项表述错误。
6. 下图是《明史·列女传》中的一段记述,对此段记述的评价曰:“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此评论说明了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B. 封建礼教高度强化束缚民众思想
C. 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
D. 明清进步思潮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史·列女传》……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史属于官方史书,它宣扬伦理纲常,说明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民众思想被束缚,故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反对封建礼教,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7. 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古代科技主要服务生产,具有实用性,服务于“贸易”说法错误,排除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生产,具有实用性,从战国司南指示南北,象牙罗盘是指南针的发展变体,多半是古代风水先生相宅、相地所用罗盘,具有稳缓性,故B正确;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不能说科技具有落后性,只能说科技应用不科学、合理,故C错误;图片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故D正确。
8. 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 “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 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 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 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宗教的庸俗化,故C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神佛妖怪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这是世俗生活的反映,故B正确。
9. 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这反映出
A. 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 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 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D. 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可知,反映了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具有时代性,即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故A项正确。文学作品不可能有预测战争的功能,排除B;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不是对社会的真实反映,排除C;根据“正视现实,抨击黑暗”“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不能判断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排除D。
10. 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
A.
B.
C.
D.
【答案】A
11.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B
【解析】A表述不恰当,错误;“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正确,D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C错误。
12. 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 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B. 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 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D. 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有为援西入儒,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康有为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A。
13. 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亊也。”由此可知,陈独秀
A. 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
B. 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
C. 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
D. 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朿缚,倡导女性解放
【答案】C
【解析】从“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中国当时主要问题在于思想上,所以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对象就是封建思想文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更注重的是伦理革命;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体现了胡适
A. 反孔批儒的态度很坚决
B. 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方法
C. 认为儒家学说的弊端多
D. 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可知胡适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故A项错误;根据“造成某些‘流弊’”可知胡适并未肯定孔子的教育方法,故B项错误;胡适认为孔子把“学”看作学问造成了某些“流弊”,并不是认为儒家学说的弊端多,故C项错误;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15.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 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符合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完全符合”;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是解题的关键。
16.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答案】A
【解析】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需要,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选A;明末清初的新儒学没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明末清初的新儒学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排除C;明末清初,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
17.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关注自然界,强调生命的意义
B. 否定理性的价值
C. 主张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D. 主张美德即知识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重视人,而非自然界,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否认理性的价值,故B项错误;“要返求于已,研究自我”,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反映出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控制,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与题干信息“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吻合。
18. 文艺复兴时期某一名著,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讲述各色人物故事,尽显人间百态,高扬着被中世纪禁欲主义压制了近千年的人性,后人称之为“人间喜剧”或“人曲”。该名著作者是
A. 但丁
B. 薄伽丘
C. 彼特拉克
D. 巴尔札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文艺复兴时期某一名著,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讲述各色人物故事,尽显人间百态,高扬着被中世纪禁欲主义压制了近千年的人性”说明这部作品是《十日谈》,其作者是薄伽丘,所以选B。
【点睛】:《十日谈》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黑死病肆行时,10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借欢宴歌舞和讲故事消遣时光,10天里每人讲一个故事,共得 100 个故事。人文主义思想像一根红线贯串这部故事集。作者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揭露教规是僧侣们奸诈伪善的恶因,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辛辣地嘲讽教廷的驻地罗马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认为,禁欲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他在许多故事里以巨大的热情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蔑视金钱和权势,争取幸福的斗争。
19. 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 废除罗马教会
B. 信仰即可得救
C. 王权高于教权
D. 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B项正确。
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排除A。 马丁•路德改革时期,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思想,排除C。题干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 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契约论的弊端——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充分保障了,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契约论当然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论,卢梭是其典型代表。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社会全体缔结契约、让渡部分权利的产物。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这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国家权力必须遵循公意,不得任性、侵害公民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 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 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 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中伽利略和牛顿的活动来看,他们主要是在揭示力的大小和比例关系,是属于数学的范畴,也就是以数学形式来表达力。正确答案是D。根据分析,AB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研究方法
【名师点睛】近代科学是在近代人的精神的解放的基础上产生的,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等为主要的代表,采用数学计算的方面,明显不同于传统科学。它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打击了神创学说,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科学的其它成就也需要掌握。
23.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其实在您的时代,阁下的思想和创造力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对上述相关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了基础
②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④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和经典力学
24.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出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C正确。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A错误。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不符合科技常识,故B错误。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也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25.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蒸汽动力的应用
C. 石油工业的发达
D. 电器的广泛使用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英国的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8世纪末”,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应用,B正确。圈地运动发生于14、15世纪,排除A;CD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
材料二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古希腊智者学派将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
【答案】(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
理想的政治:君主重用贤人,行仁政。
(2)核心:“仁”,“礼”
内涵: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3)出发点: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
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
【解析】(1)第一则材料《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反映出“民为国之本”思想;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映出以民意为出发点思想;孟子“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则指出举贤任用的政治理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则表明民贵君轻以及民众对政权的决定作用,实则提醒君王行仁政。
(2)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古希腊智者学派观点的比较。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孔子提出‘仁’学”可知“仁”;根据“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可知“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比较简单。
(3)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第一小问由“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可以分析出主要是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由“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可以直接概括出来。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朝代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类型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材料中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总技术的百分比在30%以上,表明中国古代与大一统王朝密切相关的「大一统」技术十分发达,如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如此众多「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材料同时表明当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技术明显低于大一统王朝时期,只占12—13%左右。
因此,中国发达的「大一统」技术不仅有利于巩固皇权和“大一统”局面,同时,“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又为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大一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近代科学体系转化。
政治分裂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少,而大一统时期,科技发明均在30%以上,因此一个王朝的技术增长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代科技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制度依托,便没有了生存土壤。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主要是技术发达。生产技术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很难上升为理论成果,造成科学与技术难以结合。
传统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的是人文问题而不是对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总结,忽视了抽象科学。
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近代科学转化。
观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国家能否实现大一统的关系。论证略。
观点四:在中国社会大分裂大变革时期,农业技术迅速发展。论证略。
观点五:「大一统」技术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占绝对优势。论证略。
(观点,论述,总结)
评分标准:
分值
要求
10—12
所提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观点;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提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观点进行阐述;所举史实与观点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提观点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观点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提观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观点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可知,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农业技术占比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例如: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一个半世纪(从1840年开始)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期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最大中国迷之一的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著作里,部分地把中国视为自己作品灵感的源泉。儒家思想吸引着他,被当作他憎恨的宗教的哲学替代物,就中国国家的绝对权力,他看到了永恒的力量。孟德斯鸠(1689—1755年)则断言“棍棒统治着中国”,他谴责中国是“暴虐国家,其原则是让人民恐惧”。伏尔泰的同事魁奈(1694—1774年)辩称“开明专制主义有利民众而非贵族”,他说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到18世纪60年代,一位英国讽刺作家曾说:“我们的知识来自明智的中国人。”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
材料三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其封面印着“LAJEUNESSE”,是法语“青年”的意思。陈独秀和他的战友们在《新青年》上发表大量赞美法国启蒙思想、讴歌法国大革命的文章。李大钊在1917年10月发表的《暴力与政治》一文中两处引用了中江兆民翻译的卢梭《民约论》。陈独秀的亲密战友高一涵思想中也糅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民主权”观念。但随着时局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必然注入新的内容,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淡出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文化大转型”内涵,并分析20世纪20年代之前仁人志士为通过“历史三峡”所做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1)内涵:中国社会由传统转向近代化;(或者:向西方学习)
探索:林则徐译介西书,仿制洋炮,开眼看世界;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打出“自强”“求富”(中体西用),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体制;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进一步启迪民智;
(2)相似:抨击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铲除维护专制的精神支柱,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作者所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发生在1840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后的中国社会文化的近代化尝试。因而,在举例时,也只要围绕着近代化的尝试即可,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派的活动进行分析。
(2)本题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1689—1755年)则断言‘棍棒统治着中国’……。伏尔泰的同事魁奈(1694—1774年)辩称‘开明专制主义有利民众而非贵族’,他说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和材料三”赞美法国启蒙思想、讴歌法国大革命的文章。李大钊在1917年10月发表的《暴力与政治》一文中两处引用了中江兆民翻译的卢梭《民约论》。陈独秀的亲密战友高一涵思想中也糅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民主权’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抨击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民主政治、弘扬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崇尚科学等方面概述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9.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欧洲人18世纪和19世纪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789年以后中国文化的威望黯然失色……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郭成康等《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明取得了哪些巨大进展?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进展:确立并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推动实现工业化;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观念广泛传播;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技术长足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根据“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归纳回答。
(2)本题考查1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二,结合19世纪欧洲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进行说明。
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