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0 KB
- 2023-06-15 发布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郑劼 非选择题:选自寒假作业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图1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行仁政,民之悦之”
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3.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
时期
著作
仁
义
礼
信
法
诚
忠
孝
西汉
《史记》《春秋繁露》等10部
970
1790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 《论衡》等10部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礼乐文明 B.以法治国 C.以孝治国 D.外儒内法
4.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这主要是因为( )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5.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6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7.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
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8.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和欧洲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B
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
绘画由关注人物转为对自然景物的写实
C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标志着我国京剧艺术的成熟
D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
体现了对“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贯彻
10.
图8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图8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11.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12.但丁认为:人的尘世幸福的前提是和平,没有国家统一做保障,和平是不可想象的,而要实现国家统一,权力必须集中到君主手里;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罗马教皇。这一主张体现了( )
①人的意识的觉醒 ②政教分离的主张 ③强化王权的要求 ④权力制衡的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14.18世纪80年代,法国识字率在男人中已达到47%,在妇女中达到27%。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商人和专业职业者的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上现象( )
A.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C.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D.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15.“他是一个探索者。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探索者”的成就( )
A.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 B.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C.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
16.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17.一战后,法国电影创作人路易·德吕克等人致力于创造“真正的电影”。他们的作品不注重故事情节而以风景为重要角色,充分运用镜头的视觉效果将风景诗化。对这一艺术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是( )
A.莫奈《日出·印象》 B.贝克特《等待戈多》
C.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D.毕加索《格尔尼卡》
18.《人民画报》是以“大 国脸谱,人民记忆”为宗旨的国家级摄影画 报刊物。下图为《人民画报》1983年十月刊的封面人物,身着红色上衣的北大女生带着耳机正在聚精会神的进行外语听音练习。这一图片可以用来研究( )
①恢复高考后学生的学习生活 ②服装逐渐改变灰蓝色调为主 ③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英语学习 ④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外语人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0.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
19
4.2%
A.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 B.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 D.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21.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22.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这表明林纾( )
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B.与传统文化决裂
C.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 D.主张普及白话文
23.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
A.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矛盾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24.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总体增加,到2016年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这反映出(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
C.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D.髙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问答题(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材料二 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05年7月31日中国军网
材料三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1981年,邓小平在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3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例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面作了哪些成功的探索?(4分)
(3)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31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10分)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6分)
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9分)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第小题2分,共48分)
1-5 CADBB 6-10 DCCAA 11-15 CACDB
16-20 BAACD 21-24 DCAD
二、材料问答题(52分)
25.(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
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6分)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3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分)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造道路;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任答两例得4分)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或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分)
26.(1)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10分)
(2)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民主思想。(6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初的封国制;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9分)
(3)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影响:具有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冲击。(6分)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