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3-05-12 发布
课后限时集训(十四) 民国时期民族工
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0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据统计,1912 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 40 多个,遍及全国 22 个省
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
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
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实业救国的潮流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辛亥革命的影响
B [各种实业团体崛起说的是当时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实业
救国潮流,故 A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各种实业团体崛
起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故 C 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 D 项错误。]
2.(2019·锦州一模)1933 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
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
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兑换银币。这一政
策( )
A.重建了金融秩序 B.导致了通货膨胀
C.打击了民族工业 D.加速了白银外流
A [题干主要论述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所推行的法币改革,该政策有利于缓
解当时的财政危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次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了
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故选 A 项;1933 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没有导致通货膨
胀,故排除 B 项;1933 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有利于经济的
发展,当然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 C 项;1933 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出
发点就是为了防止白银的外流,并且改革之后,其金融体系逐渐稳定,没有出现
白银大量外流现象,故排除 D 项。]
3.(2019·江门一模)《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
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
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C [根据题干中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措施——“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
权”“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可知,该措施有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说明该措施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故
选 C 项。]
4.(2019·株洲一模)据统计,1936 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占比分别为
49.21%和 50.79%,1947-1948 年分别为 58.43%和 41.57%。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借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B.列强卷土重来使民间资本萎缩
C.国民政府在战后兴办国有企业
D.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遭受重创
D [根据题干中两个时间点,即 1936 年、1947-1948 年,我们可以得知是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两个历史事件对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例有较大影响,
故选 D 项;题干没有提及官僚资本,故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家资本与
民间资本的占比”的变化,与列强的参与无关,故排除 B 项;国民政府在战后
兴办国有企业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 项。]
5.(2019·昆明一模)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
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
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 )
A.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
B.抗战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民族资本家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C [由材料“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
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
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为抗战做出了
重大贡献,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资本家对抗战
的贡献而非抗战物资的来源,故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的工业布局,
故排除 B 项;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并日益萎缩,故排除 D 项。]
6.(2019·襄阳二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
“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各类垄断性组织,各行业由国
有资产控制,民营资本受到压制,体现了“国进民退”,故选 B 项;节制资本旨
在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
府接收敌伪产业,故排除 A 项;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故排除 C
项;由材料可知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故排除 D 项。]
7.(2019·茂名一模)1923 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
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
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
搁置此提议。材料反映了( )
A.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B.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C.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1923 年为挽救中国棉业筹划组建公司的提议被搁置,这反映了一战以
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故选 A 项;中华棉业银公司不是垄断性质的大
公司,其成立在于挽救中国棉业,故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故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故排除 D 项。]
8.(2019·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
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
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D [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
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
受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
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 D 项。]
9.(2019·莆田质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
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 年,政府编印《什么叫作国历》的宣传大纲,列
出 15 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D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
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
受的内容,故选 D 项;材料未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故排除 A 项;
材料未体现革命思潮,而是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故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
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故排除 C
项。]
10.1923 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
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
求其通俗化。”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C [根据题意可知,中共早期报刊的局限性并不在于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而是“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故 A 项错误;B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并不是最
好的答案,并没有讲明白具体为何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故 B 项错误;要求使
用口语,通俗化体现了其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普通民众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11.(2019·郑州二模)下表为“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
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C [根据材料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
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积极抗战的情形,这有
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 C 项。]
12.(2019·无锡一模)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
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
眉毛”。而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
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
D [由材料可知,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的代表,在对待女性穿衣方面,
上海开放,河南则较为保守,这体现了近代中国习俗变迁中新旧杂陈的特点,故
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南充一模)(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
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
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
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
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
“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 1912 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
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
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
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
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
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
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建立后服饰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
积极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16
分)
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 第(2)问的第
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指出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
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等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可以
从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
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
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
及。(9 分)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
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
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
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
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
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
有时代的创新。(16 分)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前(1876—1949)铁路干支线总表(不包括矿山线、森林线、
码头线在内)”
时期 分布
新建
(单位:公里)
分布比例(约) 经营类型
关内各省 5 749.5
63%(主要在
华北、上海周
边)
东三省 3 387.7 37%
清政府
(1876—1911)
共计 9 137.2
国营、商办、
中外合营、
官商合办等
关内各省 2 169.9 55%
东三省 1 776.8 45%
北洋政府
(1912—1927)
共计 3 946.7
国营、商办、
日本擅修、
中日合办
东三省
(1928—1931)
910.8 7%
关内各省
(1928—1937)
3 602.5
27% (主要在
南京周边)
国民党政治区
(1937—1945)
1 913.6 14.5%
国民政
府
(1928—1949)
华北人民解放区 59 0.5%
主要为国营
和日伪经营、
少量商办
(1948)
关内日伪控
制区(1937—1945)
924.7 7%
东三省和热河
省(1937—1945)
5 745.8 44%
共计 13 156.4
新中国成立前
全国大陆铁路
26 240.3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
发展史(1876—1949)》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论证题,首先从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
如: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铁路空间分布不平衡,再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2 分)
阐述:晚清时,中国铁路在艰难中建设发展。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
国家不独立,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铁路建设艰难。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
强在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诱导下,铁路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3 分)
北洋政府统治时中国铁路整体发展缓慢。原因是国内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
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路权。(3 分)
国民政府统治时,国内铁路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原因有国民政府全国政权
的建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抗战运输的需要,日伪加大掠夺路权力度
等。(3 分)
总之,铁路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
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 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铁路空间分布不平衡。(2 分)
阐述:清政府统治时铁路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周边。因为东三
省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清政府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3
分)
北洋政府统治时,东三省铁路所占比重较大。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
国的侵略及奉系军阀的修建。(3 分)
国民政府统治时,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东三省和热河。南京是
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东三省和热河为日占区,日本通过铁路强化侵略。(3 分)
总之,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较少,分布
不平衡。(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