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3.50 KB
  • 2023-05-11 发布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9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2019学年兰州一中9月月考 高 二 化 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0.5 mol/(L·s) B. v(B)=0.3 mol/(L·s)‎ C. v(C)=0.8 mol/(L·s) D. v(D)=1 mol/(L·s)‎ ‎【答案】B ‎【解析】‎ 在‎2A+B⇌‎3C+4D反应中都换成B的速率减小比较:A、v(A):v(B)=2:1,v(B)==0.25mol/(L•s);B、v(B)=0.3mol/(L•s);C、v(B):v(C)=1:3,v(B)== mol/(L•s);D、v(B):v(D)=1:4,v(B)==0.25mol/(L•s),比较可知,B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故选B。‎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B. 已知H+(aq)+OH-(aq)=H2O(l) ΔH=-57.3 kJ/mol,则中和热的热效应为57.3 kJ C.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有关,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不一定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压强,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同一反应,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放热反应速率和吸热反应的速率相同,选项A错误;B、中和热是指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生成2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为2×57.3kJ,但生成硫酸钡沉淀的反应还要吸收热量,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小于2×(-57.3)kJ•mol-1,选项B错误;C、反应的焓变与 ‎ 变化过程无关,只与初始和终了状态有关,对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可以根据盖斯定律设计过程利用已知反应焓变计算,选项C正确;D、反应焓变与起始量和生成物能量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 (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选项D正确;答案选C。‎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正反应放热),如图是某次实验的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推断在t1时刻 突然变化的条件可能是( )‎ A. 催化剂失效 B. 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C. 增大容器的体积 D. 降低体系温度 ‎【答案】D ‎【解析】‎ 该反应是正反应气体系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在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减小,可能是降温或减压的原因,但减压向左移支,排除;故一定是降温,完全符合题意 ‎4.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H2、I2、HI平衡混和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B. 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 C. 合成氨控制在‎500 ℃‎左右的温度 D.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I2、HI三者的平衡,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浓度增大,则颜色加深,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选项A不选;B.氯化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Cl2+H2OHClO+H++Cl-‎ ‎,由于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相当于氯气溶于水的反应中增加了大量的生成物氯离子,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氯气溶解量减小,所以可以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B选;C、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采用‎500℃‎的温度,不利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主要是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速率,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C不选;D、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是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平衡无关,选项D不选;答案选B。‎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B. ‎500℃‎、30 MPa 下,将0.5 mol N2 和 1.5 mol H2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ΔH=-38.6 kJ·mol-1‎ C. 已知在‎120 ℃‎、101 kPa下,‎1 g 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 H2O(g) ΔH=-242 kJ/mol D. ‎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2KOH(aq)=K2SO4(aq)+2H2O(l) ΔH=-57.3 kJ/mo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燃烧热是指‎25 ℃‎,101 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水的状态应为液态,错误;B、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根据题给条件无法确定该反应的反应热,错误;C、已知在101 kPa下,‎1 g 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ΔH=-242 kJ·mol-1,正确;D、中和热是指‎25 ℃‎,101 kPa时,酸与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燃烧热和中和热 ‎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 A. Z为0.3mol/L B. Y2为0.4mol/L C. X2为0.2mol/L D. Z为0.4mol/L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反应是可逆反应,可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也可能向逆反应方形进行,则Z的浓度应在0mol·L-10,ΔH3<0 B. ΔH2>0,ΔH4>0‎ C. ΔH1=ΔH2+ΔH3 D. ΔH3=ΔH4+ΔH5‎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燃烧,故煤炭的燃烧为放热反应,即△H1<0,△H3<0,A错误;‎ B、以碳、CO或H2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吸热反应,故△H2>0;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铁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的,即△H4<0,B错误;‎ C、一个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为几步完成,其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 ‎②CO2(g)+C(s)=2CO(g) △H2‎ ‎③2CO(g)+O2(g)=2CO2(g) △H3‎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②+③相加可得:C(s)+O2(g)=CO2(g)△H1=△H2 +△H3,C正确;‎ D、已知:‎ ‎④4Fe(s)+3O2(g)=2Fe2O3(s) △H4‎ ‎⑤3CO(g)+Fe2O3(s)=3CO2(g)+2Fe(s) △H5‎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④÷2+⑤)×2/3可得:2CO(g)+O2(g)=2CO2(g)△H3=,D错误。‎ 答案选C。‎ ‎18.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 1.6‎‎ mol B. 2.8 mol C. 2.4 mol D. 1.2 mol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B)=0.5v(A)=0.5×0.12mol/(L•s)=0.06mol/(L•s),所以△c(B)=0.06mol/(L•s)×10s=0.6mol/L,所以△n(B)=0.6mol/L×‎2L=1.2mol,故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4mol-1.2mol=2.8mol.故选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9.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需消耗50 mL 8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则燃烧1mol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 )‎ A. 10Q B. 5Q~10Q C. 大于10Q D. 5Q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CO2与NaOH溶液反应,利用极限法计算出CO2的物质的量范围,进而计算出乙醇的物质的量范围,根据乙醇的物质的量和热量的关系计算出1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即可。‎ ‎【详解】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CO2~2NaOH~Na2CO3,可知,n(CO2)=0.2mol,则n(C2H6O)=×n(CO2)=0.1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化合物,则乙醇的燃烧热在5Q~10Q之间,所以C不符合;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极值分析计算,反应燃烧热概念的分析应用,掌握概念和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0.已知正丁烷(CH3CH2CH2CH3)和异丁烷[(CH3)2CHC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 CH3CH2CH2CH3(g)+6.5O2(g)→4CO2(g)+5H2O(l) ΔH=-2878 kJ·mol-1‎ ‎(CH3)2CHCH3(g)+6.5O2(g)→4CO2(g)+5H2O(l) ΔH=-286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能量相同时,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物的总能量越多,则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选项A正确;B、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能量相同时,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物的总能量越多,则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由于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则正丁烷的稳定性小于异丁烷,选项B错误;C、因正丁烷的能量比异丁烷的能量高,所以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选项C错误;D ‎、正丁烷和异丁烷中,均含有碳碳单键和碳氢单键,数目一样多,选项D错误;答案选A。‎ ‎21.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aA(g)c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的转化率变大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D的体积分数变大 D. a < c+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假定平衡不移动,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实际再次达到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即a<c+d,压强增大,速率加快,新平衡的正、逆速率都大于原平衡;A.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A错误;B.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反应物气体体积小于生成物,a<c+d,故B正确;C.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移动,D体积分数减小,故C错误;D.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故选B。‎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22.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φ(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T1p2,m+n>p,放热反应 B. T1>T2,p1p,吸热反应 C. T1p2,m+nT2,p1”“=”或“<”)。‎ ‎④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O)正=v(H2)逆 d.断裂2 mol H—O键的同时生成1 mol H—H键 ‎【答案】 (1). 1∶1 (2). 变小 (3). 小于 (4). 大于 (5). 放热 (6). 大于 (7). 不 (8). 0.2 mol·L-1·min-1 (9). 40% (10). < (11). bc ‎【解析】‎ ‎【详解】(1)①依据起始量氮气和氢气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反应之比分析判断,在密闭容器中,使2molN2和6mol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2NH3(g),反应物起始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之比,所以平衡浓度为1:3,N2和H2的转化率比是为1:1;‎ ‎②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气体质量不变,物气体质的量增大,M=可知,混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③恒容时升高温度至原来的2倍,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达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大于原来的温度,但小于原来温度的2倍;‎ ‎(2)①由图可知,温度为T1 先到达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到达平衡的时间越短,故T1>T2;‎ ‎②温度越高C%越小,故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由图可知,T2温度时达到平衡后向容器加压,C%‎ 减小,故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故m>2;‎ ‎④当温度和容积不变时,在平衡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稀有气体,体系压强增大,但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3)图象分析可知4mi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物质浓度为c(CO)=1.2mol/L,c(H2)=0.8mol/L,c(H2O)=0.2mol/L,结合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 ‎ CO(g)+H2O(g)⇌H2(g)+CO2(g)‎ 起始量(mol/L) 2 1 0 0‎ 变化量(mol/L) 0.8 0.8 0.8 0.8‎ 平衡量(mol/L) 1.2 0.2 0.8 0.8‎ ‎①在0~4min时段,反应速率v(H2O)===0.2mol/(L•min),‎ 平衡常数K= ==2.7; ‎ ‎②该反应到4min时,CO的转化率=×100%=40%;‎ ‎③若6min时改变的外部条件为升温,图象可知氢气浓度减小,一氧化碳和水的浓度增大,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的△H<0,此时平衡逆向进行,平衡常数减小;‎ ‎④上述分析可知,反应CO(g)+H2O(g)⇌H2(g)+CO2(g)是气体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a.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和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是平衡的标志,故b正确;c.v(H2O)正=v(H2)正=v(H2)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断裂2molH-O键的同时生成1molH-H键,说明反应正向进行,不能这么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故d错误;故答案为:bc。‎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