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3-05-11 发布
阆中中学校2019年秋高2018级十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审题: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75分,每小题3分)
1.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
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
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4.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
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
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6.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
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
恕(卷409)。( )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7.李贽指出:“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
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材料反映李贽 ( )
A.主张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D.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8.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明朝王良(1493一1514)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同
D
“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清朝袁枚(1716 - 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83-1801年)斥曰:
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
以南,名门人家田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
雌性炙。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
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
A.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重视
C.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D.教育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
11.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
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12.下表为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A.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 B.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13.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
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4. “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 )
A.综合性 B.写意性 C.程式性 D.虚拟性
15.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
“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
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16.戊戌维新之前,严复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
民高呼,瞻识共主”。谭嗣同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
下之通义也”。 据此,两人都主张( )
A.发动群众 B.重视民意 C.君主立宪 D.托古改制
17.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
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8.《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
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
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9.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根本目的的共同点是( )
A.武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下列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22.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23.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24.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曾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这一建议遭到朝廷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
D.“中体西用”的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25.“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是哪一派的观点(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阆中中学校2019年秋高2018级十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答题卷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命题:杨毅 审题:历史备课组)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I卷 (选择题)
(考生须用2B铅笔填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8 [A] [B] [C] [D]
10 [A] [B] [C] [D]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4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作者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四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三、四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阆中中学校2019年秋高2018级十月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卡(把答案填入下表,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B
A
A
D
A
C
A
C
D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C
A
C
A
B
B
D
D
D
C
26. 【答案】
(1) 仁(或礼)。3分
(2) 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3分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分
(3)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3分
27.【答案】
(1)由鄙夷到师夷。(2分)
鸦片战争的影响;(2分)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2分)
(2)材料三表达了19世纪末列强殖民扩张的强烈愿望和野心;(2分)
材料四反映了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要求变法图强的愿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