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33 KB
- 2023-05-11 发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业达标]
1.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学术下移”
2.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兼爱” ④“无为而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
4.儒家经典的儿童读物《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的儒学家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老子 B.孟子、荀子
C.墨子、荀子 D.孟子、韩非子
5.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6.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
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7.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8.“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9.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0.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
[能力提升]
1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1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13.“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14.“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15.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16.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精析
1.B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2.A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兼爱”是墨家墨子典型的思想观点,④“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典型的思想观点,所以凡是含③或者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①“仁者爱人”和②“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3.B [“仁”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其体现在教育上是“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B [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是道家学派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因此排除A、C、D三项。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二者都是儒家代表,故B项符合题意。]
5.B [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孟子的观点,而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故选B项。]
6.D [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故D项正确。]
7.C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项错误。]
8.C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9.B [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10.B [
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阶级的不同致使诸子百家观点各异,相互争论和诘难,但他们都希望社会现实的变革朝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发展,符合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以B项是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故选B。A、C、D三项不是所有学派共同关注的焦点。]
11.A [“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12.C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现象的原因,故C项正确。]
13.B [材料中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
14.A [题干材料大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15.C [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因此选C项。]
16.(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
解析 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