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3-05-03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专题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76张)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专题十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总纲目录 高频命题点 一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高频命题点二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中外历史上典型的六大改革。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 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1. (2019江苏南通5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 变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 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 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 便施行 , 甚至太子也犯法 , 商鞅“刑其傅公子虔 , 黥其师公孙贾” , 为法令的彻 底推行铺平了道路。秦迁都咸阳后 , 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变法打破原 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 , 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 , 促使秦国迅速富 强起来 , 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因此 , 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 , 为秦 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6分) (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4分) 答案  (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2分)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 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 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分) (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的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 法;注重制度变革。(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 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 ……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 的土地分配模式”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回答。 2. (2019江苏南京、盐城1月)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文 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 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 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 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 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 ……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 褒衣博带 , 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 , 短制衣裳”。 …… 另一方面 , 南 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 ——摘编自杨柳《从 〈 洛阳伽蓝记 〉 看北魏后期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意拔擢 …… 此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 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 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并分析当时 南北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5 分 )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5分) 答案  (1)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分)表现: 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2分,任答2点)特征:不 是一边倒的“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1分) (2)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3分)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 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 人”“推行汉服”“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并结合所学概括 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 …… ‘小作冠帽,短制衣 裳’ …… 北朝士人”概括回答;第三小问,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 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 料一“迁都洛阳之后”“推行汉化改革”归纳出迁都洛阳,汉化改革,据材料 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归纳出吸纳南方贤才;第二小问 影响,据材料一“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 …… 影响了北朝士人”并结合所学回答。 3. (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规模较大的社会 变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 …… 这 项改革计划在官员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官员在争论中上表要求辞职以示抗 议。正如司马光批评的那样,反对派认为,与其说新政节省了财政开支,不如 说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他们批评说,从金钱交易中获 利不是国家该做的事情。在写给司马光的信中,王安石礼貌地反驳道,对借贷 制度的改革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雄心勃勃地宣布“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 之时,王安石就“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扬言:“陛下当法尧、舜,何以 (唐)太宗为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说大话的王安石当作知音,于是开始了 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具有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他根本不把宋 朝放在眼里。他在变法中废除了宋初许多好的政策法令,在泼污水时泼掉了 孩子。 ——摘编自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改革计划”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什么 法令?从正负两面简述它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4分) 答案  (1)措施:青苗法。(2分) 正面:扶持了农业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2分) 负面:进一步加深了官僚化,与民间争利。(2分) (2)主观原因:改革者求治心切,急于求成;变法用人不当;指导思想偏重开辟财 源。(2分,任答2点即可) 客观原因: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部分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经 济规律。(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王安石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是解决农民的资 金短缺问题”并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说 大话的王安石当作知音”并结合所学回答。 1.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 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 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 化。 ②从内容上看 , 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 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2.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善终)。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⑥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 根本目的 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实质 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确立了封建制度,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 到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也基本被废除 (2)不同点 3.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 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王安石变法很 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 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 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王安石 变法的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 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 改革的目的是强兵,进而称霸天下;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 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 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 , 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 而明法令” , 强调加强思想控制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 ; 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4.关于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原因上看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 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 收入。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 ②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 从性质上看 , 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 , 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 ②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 , 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 克服封建统治危 机 , 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③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 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 行的汉化改革。 1. (2019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 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 激,固无待言 …… 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 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 , 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 孙中山全集 》) …… 清末民国时期 , 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 , 但很快发现西方文 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 的主客观原因。(2分) 答案  (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 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 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和历史 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和正确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 即可得出梁启超及前人对待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原因可抓住材料一中 的关键信息“意气偏激”“谋国利民福”等分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3)主观原因主要从当时学界和政界人士的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分析;客观原因 主要从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分析。 2. (2017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 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 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 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 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 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 “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 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 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 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 (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 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 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 式多样”。 (3)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 1. (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 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 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 “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 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 高频命题点二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 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完成下列要求 : (1) 据材料一 , 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5 分 )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 的发展道路” , 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 , 也给邻邦 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5 分 ) 答案  (1)原因: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 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5分) (2)方式: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3分) 好处: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1分) 灾难: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侵略朝鲜、中国)。(1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 社会改革 ……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 …… 掌握了 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 国际环境”从观念转变、国际视野、改革力量、内外条件等方面概括。第 (2)问第一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措施回答;第二小 问,据材料二“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 灾难”并结合所学从推动日本近代化与保留军国主义这两个方面分析。 2. (2019江苏七市3月)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 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 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 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 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 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 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 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 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 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1)主要因素: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 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4分) (2)自由: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2分) 积极影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 力;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4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 要因素是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农奴不断起义抗争。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农民能够获得自由 …… 付钱给原主人”可归纳得 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当时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19世纪末,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强烈,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允许中国走上自强道路 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封建专制统治下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领导力量 倒幕派 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 改革途径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建立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改革措施 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日本的具体国情,各项措施都得到贯彻执行 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妥协,措施基本上都没有得到执行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不同点 背景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民族危机严重 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阶级矛盾尖锐;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目的 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内容 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等 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相同点 (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都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3.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 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 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 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 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的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 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戊戌变法虽 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 因。 (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去分析。 (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 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 (2018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 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 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 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 作本质的变更 , 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 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 摘编自李喜所等 《 梁启超传 》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 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 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 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 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 , 猎取中外时报 , 补缀成篇 , 标以俗名 , 如 《 三场 要诀 》 之类 , 获利亡算”。 —— 摘编自杨松等编 《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 完成下列要求 :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5 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 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 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  (1)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 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 …… 设立各种实学考试 …… 对 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可归纳出打击了旧学,传 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 “会试亦如之”可归纳出改革不彻底。 2. (2016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 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 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 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 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 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 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 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 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 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3分) 答案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 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 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  (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要求的满足 程度等方面分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眼点等方面概括。(3)从 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度、着眼于未来等方面分析。 3. (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 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 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 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 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 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 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 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 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 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 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 实质。(1分) 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 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 问根据材料二中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 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 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 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 1.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 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 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 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 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 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 解放 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 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 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 在接下来的几 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 …… 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 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世界大历史:1799—1900》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 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 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2分) 答案  (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2分)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2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 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 分)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2分) 解析  第(1)题由“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并结合所学 可以概括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 一块份地。第二问由“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 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 们的土地付款”可以分析出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是农民没有获得相 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第(2)题由“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 物”可以概括出农奴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由“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 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可以概括出农奴制改革 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 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 …… 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 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可以概括出俄国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 出口国;由“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以概 括出农奴制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3)题由材料一可以看出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 性,而材料二则是从更多的角度来说明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 分析。 2. “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被视为最能表达明治维新精神的口号。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中崭露头角的领导者们正是新日本的缔造者,在他们的领 导下,日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 重构;征兵制的军队取代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 过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结果,日本仅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 在世界文明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英]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     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的“文明开化”, 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是日本近代第一个“热情吸收期”,该时期 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端蔑视和疯狂破坏,对西方文明却盲目追求和崇 拜。“文明开化”在城市里宣传和实施的力度比广大的农村地区好。 ——摘编自《日本近代化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成为“世界文明强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 对亚洲各国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的必要性。(4分) 答案  (1)原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 等;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发展教育。(4分) 影响: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灾难;强国道路给亚洲各国提供借鉴。(2分) (2)不足:盲目西化;发展不均衡。(2分) 必要性: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激化。(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封建割据让位于中央集权;社会秩序得以重 构;征兵制的军队取代家族武士;工厂得以开设,贸易得到奖励;西式教育经过 国立学校系统的建立而得以推广”并结合所学从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 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殖产兴业以及发展教育等 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该时期有些人对自身传统文化极端蔑视和疯狂破 坏,对西方文明却盲目追求和崇拜”可知存在的不足是盲目西化以及发展不 均衡。第二小问依据明治维新的原因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