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00 KB
  • 2023-05-02 发布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一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潍坊一中历史学科一模模拟试题 ‎20203.22‎ 第Ⅰ卷(选择题)‎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 A. 文物史料真实可信 B.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C.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D. 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 ‎3.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 ‎4.对下如表分析正确的是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 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 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只介绍了中国两个时期的商品销售的情况,没有与其它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的对比,无法体现贸易逆差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1840年前相比,1894年茶叶、棉花、粮食等三样商品销售值上升幅度均小于商品值上升幅度,中国对外销售值增加,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相同商品对外销售在增加,但是没有提供该商品国际份额的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激增,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瓦解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 ‎5.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固守华夏中心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较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据此可知魏源已经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但他仍然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知这是其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仍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故B正确;据材料魏源一方面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据此可以看出,魏源仍认为中国文化、典章制度优于西方,A片面;据材料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能说明其固守华夏中心传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儒学,D错误。‎ ‎【点睛】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6.-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A.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 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让一个在野党变成执政党,是指国民党,一个少数精英的年幼的党变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指共产党,故该事件为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以打倒帝国主义及铲除军阀势力为目标,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故A项正确。B项为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排除。D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 ‎7.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 A. 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项错误。‎ ‎【点睛】相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多,角度杂,科学、熟练掌握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8.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 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 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示意图”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沿海和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未体现工业领域,排除A;我国是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增长速度,并未体现国民经济建设的比例问题,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工业布局趋向均衡,故D正确。‎ ‎9.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 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表中的统计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及其在GDP中的比例都有十分明显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了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统计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进出口总额的发展及其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不能得出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结论,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 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C. 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规定在签订契约时必须保障买卖双方的合理利益要求,注重了契约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没有涉及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A项错误。仅一条罗马法条文不能说明罗马法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B项错误。罗马法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契约的矛盾,C项错误。‎ ‎11.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B.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C.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故B项符合题意。1787宪法具有对外意义,但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各州对宪法相关内容存在严重分歧,对制定宪法本身没有分歧,排除D项。‎ ‎12.下图是一位欧洲名人的航行路线。这次航行 A. 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 B. 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C. 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D. 为进化论产生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航行路线从英国西南部的城市普利茅斯出发,没有经过东南亚,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由此可知是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为时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故 D 项正确;首次完成了世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但是麦哲伦船队是从西班牙出发的,与达尔文的环球航行路线并不一样,故排除A项;引发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是哥自尼的日心说,故B 项错误;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是哥伦布,故排除C项。‎ ‎13.下面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B.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 C. 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所示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叶超过意大利并远远领先于欧洲大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由图示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意大利城市化在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缓慢,故B项不符合史实;由图示可知,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不断下降,故C项错误。‎ ‎14.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 面临内忧外患困难形势 B. 推动本国实现了工业化 C.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 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后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此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美国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这两者都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故D项正确。A项,美苏两国的经济调整更多是依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状况的调整,并不是内忧外患的困难形势,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旨在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而非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福利,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而苏联推行的“斯大林模式”过分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这导致消费品生产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故排除。‎ ‎15.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思想文化是社会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自觉的精神,已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就担负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度度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热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破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事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三 文艺复兴的人文学者认为,对于基督徒而言,结婚建立商务关系和从事公共事物都是十分荣耀的,他们为那些拒绝修道院生活推崇在社会中积极生活的人进行了勇敢的辩护,于是,人文学者的道德思想代表了一种试图使基督教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日益发展的城市和商业社会相适应的努力。‎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自觉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自觉精神”出现的社会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前代儒家知识分子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视自我节制,加强自身修养。‎ 原因: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的影响;三教合一盛行;唐末五代以来,社会道德失序;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相同:民本思想;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社会责任感不同:批判君主专制;发展工商业 ‎(3)特点:强调人性,注重世俗生活;试图建立宗教神学与世俗生活之间的联系开始冲破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推动思想解放,人文主义传播;促进资本主资本主义和近代科技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应该起来就担负天下的重任…..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宗教狂热的意味。”从社会责任与自我修养进行回答;二问结合宋代文化背景从儒学传统影响、三教合一局面、社会道德失序及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回答。‎ ‎(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生民之生死,公也……明道淑人之心,有破拨乱反正之事”从以民为本及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经世致用进行回答;不同点根据材料二“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并结合顾炎武的经济思想进行回答。‎ ‎(3)一问根据材料三“结婚建立商务关系和从事公共事物都是十分荣耀的……一种试图使基督教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日益发展的城市和商业社会相适应的努力”从宣扬人性世俗、冲破神学束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进行阐述;二问影响结合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解放、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1)同:都经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 异: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英国经历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成功经验。【‎ ‎(2)特点: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 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和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此题是地图类的开放性比较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的州的数目和唐的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 。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 ‎19.比较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编篡概况 案例: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七日 清《起居注》‎ 由起居注官记录当朝皇帝每日除私生活以外的言行,交总办记录官逐条查核,按月装订成册归档,一经定稿,不再更改。‎ ‎“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生死利害,听之于命。”‎ 清《实录》‎ 新皇帝为先朝皇帝编篡“实录”。由亲信大臣或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修撰时参阅《起居注》等各种文档,新皇帝亲自考察,如有不满发回重写。‎ ‎“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生利害,听之于命。”‎ 指出《起居注》和《实录》对案例记录不同之处,比较两种文献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不同:《起居注》记载的“生死利害”被《实录》改为“此生利害”。‎ 史料价值:《起居注》和《实录》均为文献史料,《起居注》是《实录》的重要资料来源。《起居注》的记载比《实录》的记载可信度更高,史料价值更大。‎ 理由:《起居注》是当朝人记当日事,离事发时间间隔短;编篡过程程序严谨,记录相对比较客观;一经定稿不能更改。而《实录》是后朝人撰写先朝事,离事发时间间隔长;编篡过程受到皇帝干预,主观性大;经常更改。‎ ‎【解析】‎ ‎【详解】(1)不同:依据材料中“生死利害”“此生利害”的信息可知是《起居注》记载的“生死利害”被《实录》改为“此生利害”。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起居注》和《实录》均为文献史料,但是《起居注》的记载比《实录》的记载可信度更高,史料价值更大。理由:、依据所学从《起居注》记载的事情、时间以及编篡过程等分析出史料价值高。而《实录》依据所学可知是是后朝人撰写先朝事,离事发时间间隔长以及主观性大回答。‎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答案】示例: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根据“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掀起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原料产地,结合材料“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知,国际市场的扩大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在欧洲的传播使欧洲傲视全球,占据优势地位。故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应立足于工业革命设计。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阐述即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