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 MB
  • 2023-05-02 发布

江苏省扬州高邮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届高三年级阶段性学情调研 历史试题 ‎2019.0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題卡上,第II卷笞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发,这些均根源于 A. 社会宗法观念 B. 血缘亲族团结 C. 封建观念盛行 D. 散漫自私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故A正确;血缘亲族团结是宗法制思想的体现,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源,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思想,不是封建观念盛行,也不是散漫自私意识,C和D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誊录 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B. 选拔方式多样 C. 考试规程渐趋严密 D. 参考人员多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别头、弥封、誊录和锁院”可知体现的是宋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日趋严格,主要是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C选项符合题意;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就体现的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选官方式,B选项排除;参考人员多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D.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可知,作者评价甲午海战的原因时,突出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高级指挥军官,说明北洋水师的将领以及士兵是爱国的,不怕牺牲的,可以驳斥“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战略战术,故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避战求和的政策,故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在导致海战失败的原因,故排除D。‎ ‎4.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齐奋斗,齐奋斗。”据此推断,该文呼吁 A. 支持五四运动 B. 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C. 进行国民革命 D. 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材料“20世纪20年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C正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A错误;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指中共一大,不符合“打倒列强”信息,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20世纪30年代,D错误。‎ ‎5.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图片中的井冈山、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而这一时期取得的最大成果只能是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6."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淮海战役的胜利 C.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1949年l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中国民党80万,共产党60万,属于以少胜多新战役,故B项正确;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渡江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在1949年1月以后,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 阶段 ‎ 时间 ‎ 概况 ‎ 战略防御 ‎ ‎1946年6月~1947年6月 ‎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战略反攻 ‎ ‎1947年6月~1948年9月 ‎ 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战略决战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渡江战役 ‎ ‎1949年4月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7.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法体现,D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 ‎8.“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 参加曰内瓦会议 C.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D.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领近的中亚以及俄国等国家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由中国发起成立,体现出“与邻为善”的特点,D正确;美国与中国不是邻国,A错误;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1972年,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A、B和C错误。‎ ‎9.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他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声宣读:“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下列哪一社会群体可能不在“欢声四起”的范围内 A. 贵族 B. 农民 C. 手工业者 D. 新兴的工商业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中法律措施不利于贵族,显然贵族不会“欢声四起”,A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解负令有利于农民,梭伦改革实行奖励工商业的措施,显然有利于手工业者和新兴工商业者,B、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 公元前5世纪初 B. 公元前5世纪末 C. 公元前6世纪初 D. 公元前6世纪末 ‎【答案】D ‎【解析】‎ 一百年为一世纪,如公元前1世纪指的是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故公元前509年为公元前6世纪末。所以选D。‎ ‎11.《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 A. 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B. 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 C. 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 D. 凸显法律公平与正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题干中的“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等规定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并不是保护自由人的利益,B错误;司法程序的严格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C错误;材料中没有凸显法律公平与正义,D错误。‎ ‎12.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 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B. 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C. 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D. 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首相代表内阁行使行政权,有实权,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首相与阁员集体辞职等信息,不能说明与阁臣共进退,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提到其经济待遇低,而是侧重强调首相没有特权,排除B选项;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和规定,以及材料中“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其受到议会的监督。A选项符合题意。‎ ‎13. 18世纪,英国人常说: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王权是完美的权力。这表明 A. 内阁制度形成,国王成为“虚君”‎ B. 王权与议会权力实现分割 C. 普遍选举权得到了广泛落实 D. 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18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内阁行使行政权。故材料中“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表明国王成为“虚君”,王权与内阁权力实现分割,故B说法错误,A正确。C、D两项说法与材料时间“18世纪”不符,这两项都是工业革命后的事情。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特点 ‎14.2018年12月23日据CN最新消息,由于美国国会与总统特朗普在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上存在分歧,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22日凌晨00:01部分关闭。早些时候,国会领导人和白宫继续就特朗普建立边界墙的请求进行谈判,但结果似乎在几个小时前就被“剧透”,美国政府“部分关闭”已成定局,这表明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 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 总统由最高法院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美国国会与总统特朗普在边境墙计划拨款金额上存在分歧”“国会领导人和白宫继续……已成定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三权分立之下,三者又相互制约。故答案为C项。A项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排除;B项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美国总统的否决权一般是指总统对国会的否决权,作为总统的一项权力,是没有次数限制的。只是在总统行使否决权后,两院可以经过三分之多数投票推翻总统的否决。‎ ‎15.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 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图示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图示左图为德国政治权力示意图,右图为美国政治权力示意图,从本质上说德国的君主立宪和美国的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原则,故C正确。据所学知A不符合德国,B他们代议机关的职能是相同的都行使立法权,D不符合美国。‎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6.马克思主义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 《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 《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可知,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预言出现了偏差,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D选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A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严谨的体系,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17.“1917年3月12日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以传单形式发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己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月革命 B. 发表《四月提纲》‎ C. 七月流血事件 D. 攻占冬宫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A正确;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是二月革命胜利之后,B错误;七月流血事件是1917年7月,时间不符合,C错误;攻占冬宫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期,D错误。‎ ‎18.1948年夏,为了对付美、英、法三国在西德实行统一办法,并拫复三国在那里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东德到达西桕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美国开辟了大规模的“空中补给线”来应对封锁。美苏的这一对抗直接导致 A.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建立 C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D.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苏联封锁了柏林,切断了通过东德到达西桕林的所有铁路和公路”和联系所学,在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后导致了德国的分裂,B正确;A项是在1947年;C项是在1962年;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是1955年,排除D项。‎ ‎19.2019年7月2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称,“脱欧协议己死”,并且警告说,除非欧盟重新谈判,否则英国10月31日将在无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据此,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挑战 B. 反欧盟的前景黯淡 C. 欧洲一体化进程势不可挡 D. 英国是最大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离开欧盟,体现出欧盟并不是非常完美,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遭遇了挑战,A正确;英国脱离欧盟并不是说明反欧盟的前景黯淡,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欧盟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势不可挡,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英国是欧盟发展的最大障碍,D错误。‎ ‎20.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多边外交 D. 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不结盟运动的有关内容。注意时间是1961年,地点是南斯拉夫,与“结盟”不同的“艰苦的道路”应是不结盟运动,1961年,在铁托等人的倡导下,不结盟运动兴起,该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非集团化。D正确,故本题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題:‎ ‎21.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材料二 ‎ ‎ “五四”的……价值取向没有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回顾中国这90年的历史,我们找不到任何时段和时刻,标志着“五四”提出的任务己经完成或大致完成。相反,除了外敌入侵,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哀,几乎多多少少与“五四”精神失落、启蒙规划受阻有关。我们今天纪念“五四”,不仅仅是怀念历史,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 ‎——徐友渔《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成果及取得成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运动的一则口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五四”精神内涵。‎ ‎【答案】(1)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因素: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各阶级的团结)。‎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2)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解析】‎ ‎【详解】(1)成果:依据材料一“北京政府全部释放被捕学生”可知释放被捕学生;依据材料一“徐世昌被迫下令曹汝霖等辞职”可知罢免曹、章、陆;依据材料一“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可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因素: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回答。口号:依据所学的内容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回答。‎ ‎(2)五四精神: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五四运动中爱国、进步、民主以及科学等回答 ‎22.中美两国在世界上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关系的变化影响蕃世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故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己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幵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导致该变化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美幵放的动机是什么?‎ ‎(4)材料二、三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原因视角方面有所不同,你认为导致视角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对华政策:敌视新中国。‎ 应对方针:“一边倒”。‎ ‎(2)变化:由敌视到开始接近。‎ 因素:世界出现了五个力量中心;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美苏争霸处于不利地位。‎ ‎(3)动机:应对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威胁。‎ ‎(4)因素: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史观不同,等。‎ ‎【解析】‎ ‎【详解】(1)对华政策:依据材料一“显得更激烈地故视北京”可知是敌视新中国。应对方针:依据所学从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回答。‎ ‎(2)变化:依据材料二“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的信息和材料一可知由敌视到开始接近。因素:依据材料二“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己严重衰落,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的信息从世界出现了五个力量中心、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以及美苏争霸处于不利地位回答。‎ ‎(3)动机:依据材料三“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的信息可知应对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威胁。‎ ‎(4)因素:依据材料二和三的出处以及所学从政治立场、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以及史观不同等回答。‎ ‎23.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伹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力“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荚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旧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视角,谈谈你对“最为开放”一词的理解。‎ ‎(2)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手段腐败。‎ 理解: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实行责任内阁。‎ ‎(2)原因: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启示:适时变革;学会妥协;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 ‎【解析】‎ ‎【详解】(1)问题:依据材料一“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可知贵族掌握政权;依据材料一“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可知是议席分配不合理;依据材料一“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可知选举权狭小和选举手段腐败。理解: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从国王、议会的权力以及实行责任内阁回答。‎ ‎(2‎ ‎)原因:依据材料二“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可知答案。原因:依据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回答。‎ ‎(3)启示: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适时变革、妥协以及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等回答。‎ ‎24.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将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陣。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保护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的不公。‎ ‎——【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臬》‎ 完成下列要求:‎ ‎(1)美国宪法“将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结合宪法内容加以说明。‎ ‎(2)据材料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就“美国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这一主题,从背景、表现、影响等多重视角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说明:宪法规定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执掌,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 论述的视角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 是美国历史发展的产物 如:在民族独立斗争中确立起州的分权体制:邦联体制的影响。‎ 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体现在美国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 如:联邦制使得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享国家权力;三权分立体制规定各级政府的权力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对美国政治造成影响 如: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三权分立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专制。‎ ‎【解析】‎ ‎【详解】(1)说明: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从三权分立以及人民民主原则回答。‎ ‎(2)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首要审题,依据题目中“背景、表现、影响”的视角论证。依据材料的信息从“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是美国历史发展”提取观点,论据从在民族独立斗争中确立起州的分权体制以及邦联体制的影响回答。还应该从美国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于美国的影响提取观点,论据从联邦制的权力内容以及三权分立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专制等论证,注意每一个层次表述清楚,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以及表达流畅。‎ ‎25.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面前所持的立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主张。‎ ‎(3)有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答案】(1)内涵:遏制共产主义苏联,称霸世界 措施:出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评价:这一主张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3)评析: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而非文明。‎ 例证: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都是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 ‎【解析】‎ ‎【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一“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面前所持的立场”和所学从冷战中美国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苏联,称霸世界回答。措施:依据所学从冷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回答。‎ ‎(2)主张:依据材料二“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可知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评价:依据材料二“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的信息和所学从这一主张的目的以及提出单极世界的影响回答。‎ ‎(3)评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国家利益是各国建立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据此可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而非文明。例证:依据所学从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都是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思考回答。‎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