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3-05-02 发布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许、郑、陈等很可能是( ) ‎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2、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但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3、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 )‎ 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 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 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 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5、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 ‎7、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 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8、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 A.打倒封建阶级      B.推动士阶层兴起 C.加速社会流动      D.保障社会平等 ‎9、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 )‎ A.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B.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 D.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 ‎10、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 )‎ 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 D.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11、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2、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13、有学者在研究汉朝某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 ‎14、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 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 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15、卢肇 ,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16、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唐太宗思虑科举制(   )‎ A.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B.忽视对品行的考察 C.未能提高行政效率 D.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1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18、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出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   )‎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 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19、《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20、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2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2、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参与议政 B.监察百官 C.参与决策 D.遵旨承办 ‎ ‎2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 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24、 “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 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公民集体 D.城市国家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二:宋初,科举考试受唐代重诗赋风气影响,进士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辞。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等,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庆历时期,规定进士考试分三场,首场试策,次场试论,终场试诗赋。在考试过程中,凡试策不过者,就没有资格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策论被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促使宋代文人在备考、应试、试后都格外重视社会现实,并全力投入时文的学习和写作,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摘编自宋莉洁《心怀天下进退皆忧——从科举制度的变化看宋代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材料三: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 ‎——摘编自张小锐《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意义。(9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如《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4分)‎ ‎27、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现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意义。(9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10分)‎ ‎26、(12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4分)‎ ‎27、(15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6分)‎ ‎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24:BBCCA CBCAB DBCCA BADAB BDDC ‎25、‎ ‎(1)由单科到多科选才,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6分)‎ ‎(2)变化:由只考诗赋到兼考策论与诗赋,并突出策论。(3公)‎ 意义:有利于选拔更务实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宋词)的繁荣。(6分)‎ ‎(3)弊端:考试内容陈腐僵化;科场舞弊泛滥。(4分)‎ 认识: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前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后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僵化,消极作用日益突出。(6分)‎ ‎26、‎ ‎(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答到其中2点4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答到其中2点4分)‎ ‎(2)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答到其中2点4分)‎ ‎27、‎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分)‎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务,共同对皇帝负责。(6分)‎ ‎(2)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6分)‎ ‎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24:BBCCA CBCAB DBCCA BADAB BDDC ‎25、‎ ‎(1)由单科到多科选才,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6分)‎ ‎(2)变化:由只考诗赋到兼考策论与诗赋,并突出策论。(3公)‎ 意义:有利于选拔更务实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宋词)的繁荣。(6分)‎ ‎(3)弊端:考试内容陈腐僵化;科场舞弊泛滥。(4分)‎ 认识: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前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后期随着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僵化,消极作用日益突出。(6分)‎ ‎26、‎ ‎(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答到其中2点4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答到其中2点4分)‎ ‎(2)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答到其中2点4分)‎ ‎27、‎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分)‎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务,共同对皇帝负责。(6分)‎ ‎(2)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