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50 KB
  • 2023-05-01 发布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董宇 审核人:董宇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 ‎2.“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3.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丞相出身的变化反映出西汉( )‎ A.外戚威胁中央集权 B.功臣受到重视 C.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D.发展儒学教育 ‎ 4.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8234次 ‎ ‎36.2%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20.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5395次 ‎ ‎23.8%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9.5% ‎ A.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 ‎ 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5.汉末佛教被一些人描述为“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东晋成书的《后汉纪》称“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大致同时期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则谓:“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这些描述和记载( )‎ A.说明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B.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C.印证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消弭了儒佛道之间的斗争 ‎6.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B.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 D.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7.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 )‎ 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 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 ‎8.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适应官方的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冲击了封建统治基础 ‎9.清代歙县商人许明贤深究性命之学,以诚敬为宗。教子读书,取友尤有法。一日渡江,取诸子所辑时文投江中曰:“此无益之学,命编辑历代史论及名臣事略为二书。”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传统价值观被商人抛弃 B.市民阶层提出追求个性的主张 C.商业发展脱离社会需要 D.理学在社会基层居于统治地位 ‎10.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 “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11.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说明( )‎ ‎ A.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B.古代天文记录没有研究价值 C.古代天文研究由官方主导 D.有关机构借此警示君主 ‎12.下图为明朝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当时苏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 )‎ A.看到当时摔跤运动的发展 B.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 C.发现四轮驱动车的原型 D.认识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13.明末清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蛰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C.世俗文学登上大稚之堂 D.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 ‎14.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 ‎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15.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 )‎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 ‎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 ②③④‎ ‎16.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 )‎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 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 ‎17.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D.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18.“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 )‎ A.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 B.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 C.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已经土崩瓦解 D.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 ‎19.下图是上海美光染织厂的广告画,该画最早可能绘制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0.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 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 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2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2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这说明李大钊( )‎ A.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 C.号召学习社会达尔文主义 D.思想观念尚未出现质的变动 ‎24.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 )‎ 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 ‎25.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6.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 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27.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28.毛泽东在某文中说到:“(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 A.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B.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反思了边界斗争中的政策失误 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9.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 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 D.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 ‎30.毛泽东发文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此文发表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 A.“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 B.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全民族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D.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 ‎31.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 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谷牧的做法( )‎ A.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B.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C.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 D.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 ‎32.著名当代史学家朱佳木曾发文称,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时,总共不过100多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支出总额共需766亿元。当时,苏联虽然肯借钱给我们,但总共不过4亿美元,仅占“一五”计划投资的3%多一点。据此推知,作者旨在论述( )‎ A.没收官僚资本的重要性 B.和平赎买民族工业的迫切性 C.寻求西方帮助的合理性 D.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33.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34.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下领导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梦想是( ) ‎ ‎ ‎ A.民族独立 B.救亡图存 C.民族复兴 D.民主革命 ‎35.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 )‎ A.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B.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 C.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D.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36.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37.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38.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 ‎39.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 )‎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40.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 A.反对变法革新 B.主张民主政治 C.维护君主权威 D.强调道德的作用 ‎41.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42.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18世纪( )‎ A.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 B.欧洲妇女权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C.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D.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 ‎43.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 ‎,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一“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其主观目的是( )‎ A.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 B.兼顾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C.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 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 ‎44.1619年,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抵达中国澳门。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此时传教士来华的原因是( )‎ A.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 B.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 C.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 D.生物进化论冲击了神学宇宙观 ‎45.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46.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47.德国文学理论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48.“它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它” ( )‎ A. 完善了牛顿力学体系 B. 为解释光电效应奠定基础 C. 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 D. 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 ‎ ‎ ‎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继承发展儒家的具体表现。(10分) ‎ ‎ ‎ ‎ ‎ ‎ ‎ ‎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15分)‎ ‎ ‎ ‎ ‎ ‎ ‎ ‎ ‎ ‎ ‎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6分)‎ ‎ ‎ ‎ ‎ ‎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 ‎ ‎ ‎ ‎ ‎ ‎ ‎ ‎ ‎ ‎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由来已久。在清代的教育中,创建兴复的书院基本普及城乡。然而,书院高度官学化,且多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几成专课举业之地,弊端丛生,无以育才。……近代以来,上海由于地处中西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区,得风气之先,……在晚清上海书院重建和变革的过程中,从尊西趋新程度和各书院的课规来看,敬业、蕊珠两书院保持其传统仍然为专课举业之所。格致书院以西学为主,与洋务切实相关;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且这两所书院皆仿照北宋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即“经义”、“治事”两斋授学办法,类似于近代的分科教学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未及战争结束,清廷即于1901年颁布诏书,宣布“预约变法”。在众多的条陈奏议中,“江楚会奏三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会奏的三折)”最为有名,他们建议设文武学堂,省城设高等学校,府设中学校,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1901年“癸卯”学制颁布,制定了各级办学章程。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在《奏请递减科举折》中说“朝廷屡明诏以相期,天下亦知当务之为急;然起视各省,大率观望迁延,否则敷衍塞责,或因循而未立,或立矣而未备。推究其故,则曰经费不足,师范难求也;二者固然,要不足为患也。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 ‎——王彦虎《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书院改制的原因。(6分) ‎ ‎ ‎ ‎ ‎ ‎ ‎ ‎ ‎ ‎ ‎ ‎(2)根据材料分析晚清书院改制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9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 D2.C3.D4.A5.B6.B7.B8.B9.D10.B11.D12.B13.D14.B15.C16.C ‎17.B18.B19.C20.A21.B22.D223.D24.D25.C26.A27.C28.C29.C ‎30.C31.B32.D33.B34.C35.D36.A37.C38.C39.A40.D41.D42.A43.C44.B45.B46.D47.B48.B ‎49.(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发展:与朱熹力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4分)‎ ‎(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3分)‎ 相通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6分)‎ 不同之处: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 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6分)‎ 50.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6分)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6分)‎ ‎51.(1)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西方文明的传播日渐深入;传统书院的弊端日益显露,难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晚清政府的改革和有识之士的极力推动。(任答三点6分分)‎ ‎ (2)特点:呈现明显的多层次性;中西兼采;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改制面临诸多困难,进程艰难。(6分)原因:科举制度的阻碍;经费、师资缺乏;传统观念的影响。(任意答对两点即给3分)‎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