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3-05-01 发布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于1882年,①符合题意;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于1907年,与漫画的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②;漫画作于1897年,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③符合题意;从漫画的主题可以看出,人民渴望和平,故④符合题意;排序后选C。A选项中有②,排除A。B选项中有②,排除B。D选项中有②,排除D。‎ ‎2.20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其中“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 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 B.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 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 ‎【答案】B ‎【解析】‎ 殖民体系形成是由于列强的实力对比和殖民扩张导致的,但是20世纪初在殖民体系形成后,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就发生了变化了,所以说又“过时”了,据此可知,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才导致了实力对比的变化,故选B;AC的原因时B,D是其表现,故排除ACD。‎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 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 俄奥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 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对两大军事集团成立的影响进行考查。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B项在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之前就已发生。C项只反映了勾结的一方面,忽视了斗争的一面,故选D项。‎ ‎4.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结合地图可知,正确答案为D。图中④为意大利这非常明显,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但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A、B两项中都包涵了④,故排除A和B。③为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也是参加协约国作战,故排除C。‎ ‎【点睛】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既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读图、识读能力。‎ ‎5.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A. 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 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 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 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战役之后东线也进入相持阵地战,故D项正确;A项“主力遭到重创”说法错误;B项“反攻”说法错误;C项“被突破”说法错误。‎ 考点:一战的过程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②协约国均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作战中主要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①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6.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A. 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 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 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 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故排除ACD,选B。‎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北部硝烟弥漫。对发生在下图甲区域的战役解读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②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③德军意图通过此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④英法联军为了牵制德军发动这次战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区域的战役是指凡尔登战役。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故①错误;当时德国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而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这是一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故②、③都正确;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即索姆河战役,故 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都错误。故选C。‎ ‎8.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遭协约国拒绝而得到德国的赞同。德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 压制国内革命 B. 渴望结束战争 C. 进行和平欺骗 D. 摆脱东线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中德国是在两线进行作战。而与俄签约后德并未退出战争,故排除B。从当时情况看,并不是为了欺骗,故排除C。而是为了结束东线作战,扭转在一战中的不利局面。只有D项正确。A不符合史实,不是为了压制国内革命,故排除A。‎ ‎9.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遭协约国拒绝而得到德国的赞同。德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 压制国内革命 B. 渴望结束战争 C. 进行和平欺骗 D. 摆脱东线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战中德国是在两线进行作战。而与俄签约后德并未退出战争,故排除B。从当时情况看,并不是为了欺骗,故排除C。而是为了结束东线作战,扭转在一战中的不利局面。只有D项正确。A不符合史实,不是为了压制国内革命,故排除A。‎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艇和飞机早已发明出来,但几乎没有投入实际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们都被用于战争之中,给对方以很大杀伤;战后,这些发明被作为新交通工具广泛用于民间。这说明 A. 科技发明容易被用作杀人武器,是有害的 B. 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取决于战争需要 C. 战争的发展促使人们去进行新的发现和发明 D. 战争在客观上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后,这些发明被作为新交通工具广泛用于民间”可见战争在客观上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有促进作用,故选D。A表述对科技作用的理解片面,得出错误结论,故排除A。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夸大了战争对科技的影响,故排除B。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艇和飞机早已发明出来,但几乎没有投入实际应用”可知,C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读材料要符合题意,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否则容易答错。‎ ‎1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A. 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依然没有丧失原有地位 B. 英国受到削弱,经济上与美国平起平坐 C.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 由于宗主国的战争需要,加紧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雪上加霜 ‎【答案】C ‎【解析】‎ 一战后,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原有地位没法继续保持,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英国受到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所以两者并不是平起平坐,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由于一战期间美国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大发战争财,所以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故C的说法符合题意,选C;由于一战时,宗主国无暇顾及,再加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工订货,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经济在一战期间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所以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2.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A. 双方不分胜负 B. 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 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 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答案】B ‎【解析】‎ 从战争最后的结果来看,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说“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13.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②国际联盟形成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因此答案为C项。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②不符合题意。④本身错误。‎ ‎14.“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 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方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B与题意相符,排除ACD。故选B。‎ ‎15.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1920和关键信息“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可知造成社会思潮出现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战的影响,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故D项正确;A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6.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政治影响是 A. 社会主义苏俄的建立 B. 欧洲霸权发生严重动摇 C.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D. 战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影响”。A选项社会主义苏俄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他的意义十分重要的;B选项欧洲霸权问题在政治上的影响并没有产生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来的强烈;C选项错误,一战之前无产阶级革命也已经出现;D选项战争的损失在政治上带来的影响不能是最大的。‎ ‎17.对比下面两幅地图,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失去的领土面积最大 B. 奥匈帝国的政治版图的变化较大 C.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D. 为欧洲国家间的新矛盾埋下隐患 ‎【答案】A ‎【解析】‎ 德意志帝国尽管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了惩罚,但并未失去很多领土,失去的领土面积不是最大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奥匈帝国分裂,政治版图的变化的确较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一战后承认一些国家独立,说明民族自决原则是得到了一定肯定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分赃不均也为欧洲国家间的新矛盾埋下隐患,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表明欧洲地位下降这与②③④所述事件相关,而①显然与欧洲衰落无关应排除。故选D。‎ ‎19.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某一时期的欧洲版图,(见下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20世纪 A. 20年代 B. 30年代末期 C. 40年代后期 D. 80年代末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但地图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依然存在,故不可能是30年代末期,排除B ‎。二战后德国战败,被美英法和苏联分区占领,地图没有显示,故不可能是40年代后期,排除C。80年代末期,德国应该分为东德和西德,地图没有显示,故不可能是80年代后期,排除D。通过排除法,选择A。‎ ‎【点睛】本题以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某一时期的欧洲版图为切入点考查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的把握,以及战后德国地图的变化,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B. 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 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D. 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答案】B ‎【解析】‎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一方面联合法国抵制美国,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另一方面又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从英国维护其世界地位及国家利益角度思考。故选B项。英国想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以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CD不是主要目的。‎ ‎21.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中正确的是 A. 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 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 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 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答案】A ‎【解析】‎ 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基础上的,故A正确;凡尔赛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重重,BC错误;“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D错误。‎ ‎22.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 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 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D.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答案】D ‎【解析】‎ 由于美英在亚太地区与日本的矛盾尖锐,在华盛顿会议上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故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故D正确;中国人民反日斗争并不是美英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国际联盟对美英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故B错误;英日同盟失效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出发,即可得出“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的正确答案。‎ ‎23.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 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 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 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争夺”,英日两国在凡尔塞——华盛顿体系中属于分割殖民地问题上的得益者,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更多的是合作,他们之间的争夺主要体现在争夺中国上,所以D不正确。‎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力图在削弱和肢解德国的同时,积极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以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下列史实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①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②同中东欧国家签订同盟条约 ‎③占领鲁尔地区 ‎④《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一战之后法国作为战胜国对德国采取了很多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也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并且占领鲁尔地区,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地位,故排除。‎ ‎25.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联盟的宗旨,为此它要求会员国 ‎①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②裁减军备 ‎③对从事战争者必须采取军事手段制止其行为 ‎④结束殖民统治以缓和国际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对违反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国联只是向有关国家建议出动军队,而不是必须采取军事手段制止战争;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B;和排除含有③的C。盟约规定实行“委任统治”并没有要求成员国结束殖民统治,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裁军,不从事战争,是国际联盟为维护世界和平向会员国倡导的,故选A。‎ ‎26.下列关于《非战公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④为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和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修订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是最早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故①不是《非战公约》的内容,①不正确。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B,排除含有①的选项C,通过排除法,选择D。‎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要用排除法,找到明显错误的,如本题的①,然后除含有①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7.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 A. 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B. 纳粹党骗取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C. 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D. 希特勒赢得了军队的信任和拥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这一史实的前提。如果没有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法西斯专政是不可能建立的,故选A。B项是希特勒上台的有利条件,不是根本前提,故排除B。C项是希特勒上台的有利条件,不是根本前提,故排除C。D项是希特勒上台的有利条件,不是根本前提,故排除D。‎ ‎28.慕尼黑会议违背了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 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 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 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 禁止当事国参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政治常识的理解。在慕尼黑会议期间,大国强横霸道,禁止当事国参加会议是明显与国际惯例不相符的,答案为D。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与题目无关,故排除B。C是特点不是表现,故排除C。‎ ‎29.下图是一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 《慕尼黑协定》签字后 B. 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 苏德战争爆发后 D. 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海报中美国残缺不全的国旗可知,这是美国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因此,该海报应该是美国遭受日本攻击后出现的,故选D。《慕尼黑协定》签字在1938年,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与美国无关,故排除A。B没有涉及美国,故排除B。C与美国无关,故排除C。‎ ‎3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反攻的是(  )‎ A. 太平洋战场 B. 苏德战场 C. 北非战场 D. 中国战场 ‎【答案】A ‎【解析】‎ A选项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是在1942年6月;B选项苏德战场进入反攻是在1942年11月;C选项北非战场进入反攻是在1942年10月;D选项中国战场进入反攻是在1945年。因此A项符合题意。‎ ‎31.1941年10月1日,美英苏开会签订议定书,规定从会议结束至1942年6月,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坦克1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该议定书 A.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背景下签署 B. 体现了《大西洋宪章》的精神 C. 表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开始联合行动 D. 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B ‎【解析】‎ ‎《大西洋宪章》是合作反法西斯的宪章,1941年8月14日签署,而1941年10月l日,美英苏开会签订议定书属于《大西洋宪章》的精神具体体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41年斯大林格勒会战尚未发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41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尚未成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为战胜从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反法西斯同盟而非该议定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2.1943年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下列事件发生于该年的有 ‎①中途岛战役取胜 ‎②意大利投降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黑兰会议召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中途岛战役取胜是1942年,其他均是二战中发生与1943年的事件,故B正确。‎ ‎33.下图反映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一军事行动。此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是 ‎①使得绥靖政策进一步瓦解 ‎②推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③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英法美达到了祸水东引的目的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纳粹德国”红色箭头指向“华沙”,可知是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同时使得英法一直坚持的绥靖政策进一步瓦解,故①③正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在德国突袭波兰之前,即1939年8月23日,故②错误,排除AC。德国突袭波兰之后,并没有马上进攻苏联,英法美没有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故④错误,排除BC。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示关键信息“纳粹德国”“华沙”以及红色箭头指向等,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4.下图邮票纪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次战役,与此相关的是 A. 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 德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 C. 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 德国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1940”“英国女王头像”“飞机”等信息可以分析出这是1940年至1941年大不列颠空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不列颠空战是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故A项正确;莫斯科之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故BC项排除;D项是指库尔斯克战役,排除。‎ ‎【点睛】“1940”“英国女王头像”“飞机”是关键信息。‎ ‎35.下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场 B. 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 C. 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1944年美英盟军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故A符合题意,选A。B项发生在1941年,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 项“海狮计划”制定于1940年,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于1942年1月,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36.下列叙述中不能准确体现出因果关系的是 A. 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 诺曼底登陆——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C. 雅尔塔会议——德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 《波茨坦公告》——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中,1943年9月8日,意大利首先投降,而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两者不能体现因果关系,故选择C。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故A能准确体现因果关系;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故B能准确体现因果关系;《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故D能准确体现因果关系;‎ ‎37.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应是 A. 法西斯的罪恶 B. 战争带来的灾难 C. 绥靖政策的恶果 D. 胜利者的世界 ‎【答案】B ‎【解析】‎ ‎“毁于”战火等字眼体现的是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原子弹爆炸不属于法西斯的罪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不涉及绥靖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失败者的世界而非胜利者的世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 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 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 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得知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 ‎39.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A. 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总结 B. 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C. 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 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京审判。依据所学,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而安倍的话“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是在质疑东京审判,企图否认战争罪行。故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东京审判 ‎40.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现象说明了 ‎①现代化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②人类的认识滞后于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③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④世界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两次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①符合题意;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必须首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人们的认识滞后于现代化的发展现状,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顶。‎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次世界大战和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评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选自美国作家亨利·莫利斯的《殖民史》中的殖民地面积表。(单位: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面积排位比较表。(见下表)‎ 材料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单位:年)(见下图)‎ 材料四 1915年5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表格从纵向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横向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2)联系教材内容,简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意大利的立场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答案】(1)从纵向看,说明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的殖民政策加强,侵占的殖民地增多;从横向看,说明英国占领的殖民地最多,德国占领的殖民地相对较少。‎ ‎(2)联系: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击败主要对手,各国从各自切身利益出发,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3)变化:意大利原来参加同盟国,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利害关系而加入协约国作战。结论:国家利益决定外交立场。‎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分析数字发现殖民地数目不断增加。第二小问比较英法德在1899年的殖民地数字得出结论。‎ ‎(2) 根据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面积排位比较表发现,德国和美国工业产量排位靠前而殖民地面积排位靠后,为了争夺更多的殖民地,列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各国从各自切身利益出发,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3)第一小问直接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意大利的变化即可。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故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答案】(1)形势:德国闪击西欧、北欧取得成功,法国等国家败亡;英美等国对日实施禁运政策;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态度:拒绝德国的拉拢。影响:打乱了德国的战略计划;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 ‎(1)材料“1940年10月14日”“1940年11月1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940年前后二战的状况来分析答案。‎ ‎(2)材料“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可以表明蒋介石的对德国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德国和对世界两个方面来分析。‎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