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50 KB
  • 2023-04-18 发布

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生产工具 的改进 耕作技术 的提高 农作物种 类的丰富 水利灌溉 的发展 原始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 7‎ 农业 商周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粟、稻、黍、稷、麦、桑、麻   ‎ ‎-‎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 都江堰 两汉 耦犁,出现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熟 ‎-‎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 北朝 ‎-‎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 翻车 隋唐 曲辕犁 ‎-‎ ‎-‎ 筒车 宋朝 ‎-‎ ‎-‎ ‎-‎ 高转筒车 明清 ‎-‎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 风力水车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7‎ 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及影响 工商食官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 重农抑商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清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时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维护封建统治 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 同 点 重 农 抑 商 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闭 关 锁 国 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 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巩固封建经济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7‎ 首先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易“滋扰生事”;再次,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 排除 B项 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 正确 7‎ C项 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 排除 D项 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排除 答案 B 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 变式训练 ‎1.(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7‎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题点】原始农业工具 答案 D 解析 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项正确。‎ ‎2.(2018·江苏卷,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 ‎【题点】小农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C项。‎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题点】古代商业的繁荣 答案 A 解析 ‎ 7‎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B、D两项排除。‎ 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