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2.50 KB
  • 2021-06-25 发布

【生物】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水解酶的加工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B.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所有细胞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D.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膜蛋白有关而与磷脂分子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水解酶是蛋白质是由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合成的。溶酶体水解酶是消化酶 应该算是消化类蛋白质 需要经过高尔基在加工,溶酶体内的酶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再加工和修饰,最终由高尔基体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即为溶酶体。‎ ‎2、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生物膜系统。‎ ‎3、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溶酶体内的酶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再加工和修饰,最终由高尔基体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即为溶酶体,A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不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膜蛋白有和磷脂分子均有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B.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C. 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 D. 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A正确;‎ B、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B正确;‎ C、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在暗反应阶段,C3可被[H]还原为C5和糖类,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酶的参与,温度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D错误。‎ 故选D。‎ ‎【点睛】学生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理解不清 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3.下列与生物变异和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B. 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 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A正确;‎ B、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都能发生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C错误;‎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变异的类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分三种可遗传的变异。‎ ‎4.下列与生物学实验或调查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斐林试剂时加入氢氧化钠是为硫酸铜与还原糖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B.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再换高倍镜 C.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白化病等单基因遗传病 D.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蓝色→棕色→砖红色。‎ ‎2、由于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明显易于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3、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实验结果前后自身对照。‎ ‎【详解】A、鉴定还原糖时,需先将斐林试剂甲液NaOH与斐林试剂乙液CuSO4需混合使用,与还原糖反应的是Cu(OH)2,不需要提供碱性环境,A错误;‎ B、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时,由于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细胞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放大倍数适中,因此用低倍镜观察的效果比用高倍镜观察要好,B错误;‎ C、由于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明显易于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白化病等单基因遗传病,C正确;‎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同时间的实验结果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C。‎ ‎5.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 基因的表达产物中,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工和修饰后才能发挥作用 B. 转录过程形成的三种RNA均不存在双链结构 C. 核糖体在翻译时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两个tRNA结合位点,每次沿mRNA移动时新读取一个密码子 D. 某些RNA病毒内存在RNA复制酶,可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自身RNA的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表达方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基因的表达产物中,有一些物质如分泌蛋白、mRNA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加工和修饰后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tRNA虽然是单链,但也存在局部双链结构,B错误;mRNA在细胞核内通过转录过程形成,由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与核糖体结合的部位有2个密码子,tRNA上有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每次沿mRNA移动时新读取一个密码子,C正确;RNA复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有些生物,如某些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当它们进入宿主细胞后,靠复制而传代,在RNA复制酶作用下,可在宿主细胞内完成自身RNA的复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分析与提取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同时能够联系所学知识答题。‎ ‎6.人类B型地中海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B 链发生了缺损,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B珠蛋白基因有多种突变类型。甲患者的B链l7~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乙患者的B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B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诊断出该病的携带者和患者 B. 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 甲患者B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碱基对不连续缺失所致 D. 乙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结构的改变。‎ ‎【详解】A、该病由基因异常引起,通过染色体检查无法判断,A错误;‎ B、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因此控制甲、乙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B正确;‎ C、甲患者的B链l7~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是基因中碱基对连续缺失所致,C错误;‎ D、乙患者的B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并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7.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点睛】‎ 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8.水稻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非糯性和糯性是—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要验证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必需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F1再自交 B. 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F1再自交获得F2,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粒占3/4‎ C. 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D. 若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则非糯性水稻(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验证可以用测交法,如果是植物,还可以用花粉鉴定法。‎ ‎【详解】A、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然后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到花粉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即可验证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项错误;‎ B、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Aa),F1可产生含A、a基因的两种数量相等的花粉,所以取F1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粒占1/2,B项错误;‎ C、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由于单倍体水稻体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不能产生可育配子,表现为高度不育,故C项错误;‎ D、由于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所以该植株产生的雌配子是A∶a=1∶1,而雄配子是A∶a=2∶1,自交后代中三种基因型之比为AA∶Aa∶aa=(1/2×2/3)∶(1/2×2/3+1/2×1/3)∶(1/2×1/3)=2∶3∶1,D项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B.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激素的合成都需要酶,但并不是所有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D. 休眠的种子经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寒冷环境中人体与外界温差较大,故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A项错误;‎ B、肾小管细胞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即其能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B项错误;‎ C、激素的合成都需要酶。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而激素是功能性的细胞(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所以并不是所有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C项正确;‎ D、脱落酸能促进休眠,抑制种子萌发,D项错误。‎ 故选C。‎ ‎10.图甲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之间的关系。对下列图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L点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方向移动 B. 图乙中由纵轴、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表示无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 C. 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P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氧气浓度 D. 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和水果,贮藏室内的O2浓度应调节到图乙中N点对应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P点只进行呼吸作用,M点为光补偿点,L点为光饱和点。图乙进行细胞呼吸,当氧气浓度为0时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逐渐增大,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大。‎ ‎【详解】A、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ADP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方向移动,A正确;‎ B、图乙中二氧化碳释放量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总量,氧气吸收量等于有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由纵轴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表示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总量,B正确;‎ C、图甲中P点含义是呼吸作用速率,影响呼吸作用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C错误;‎ D、N点对应的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水果蔬菜的保存,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 —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 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男性患者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Y,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因此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而非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等,A错误;‎ B、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因此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B错误;‎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如果没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由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知,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为1,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各项中,不可能出现下图结果的是 A. 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B. 酵母菌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02的比值 C. 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D. 15N的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次后,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 N的DNA分子之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柱形图中,左边与右边柱子的比值是3:1。‎ ‎【详解】A、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植物自交所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与题图相符,A正确;‎ B、酵母菌有氧呼吸时,每消耗1摩尔葡萄糖能产生6摩尔的二氧化碳,而进行无氧呼吸时,每消耗1摩尔葡萄糖能产生2摩尔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比值是3:1,与题图相符,B正确;‎ C、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3个极体与1个卵细胞,数目之比是3:1,与题图相符,C正确;‎ D、识图转换比例为3∶1,而D选项中子代中所有DNA都含14N 所以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分子之比为1:4,D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3:1数量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3.科研人员研究核质互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现T-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可被显性核恢复基因Rf2(R基因)恢复育性,T-URF13基因(T基因)表示雄性不育基因,其作用机理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线粒体的内外均有核糖体分布 B. 细胞中R基因和T基因均成对存在 C. R基因通常不会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 D. 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受精时,精子不提供线粒体,所以遗传给子代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分子上,不是成对存在的。‎ ‎【详解】A. 在线粒体内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有核糖体存在,A正确;‎ B. T基因位于线粒体中,不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 C. R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可以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 D. 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由于T是线粒体遗传,因此子代都含有雄性不育基因T,Rr自交子代中RR:Rr:rr=1:2:1,R基因的存在可恢复育性,因此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4,D错误。‎ ‎【点睛】本题以雄性不育玉米核质互作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方式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核质互作关系,并结合已有知识作答。‎ ‎14.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 B. 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自下而上依次呈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D.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类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的体会建构概念模型。‎ ‎【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估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如果部分标志物脱落使重捕中标记数变小,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将偏大。A正确;‎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在实验得出的活性较好的温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由下往上,呈现的色素带顺序是:叶绿素b(黄绿色)、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C正确;‎ D、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向选择题: ‎ ‎15.下图中丙表示某些生物或某些细胞结构,甲和乙是其主要构成物质,其中甲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乙→丙 A. 若乙是DNA,则丙可以表示HIV,也可以表示T2噬菌体 B. 若乙是纤维素,则丙可以表示细胞壁,也可以表示受体 C. 若丙在有丝分裂后期数量加倍,则乙的组成元素中可能含有P D. 若丙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则乙的合成需要核仁的参与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甲+乙→丙,已知丙表示某些生物或某些细胞结构,甲和乙是其主要构成物质,其中甲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即甲是蛋白质。‎ ‎【详解】A、HIV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若乙是DNA,丙不可能表示HIV,A错误;‎ B、构成受体的糖蛋白中的多糖不是纤维素,B错误;‎ C、丙在有丝分裂后期数量加倍,说明丙是染色体,则乙是DNA,其组成元素中含有P,C正确;‎ D、若丙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说明丙是核糖体,乙应是rRNA,对于原核细胞来说,乙的合成不需要核仁的参与,D错误。‎ 故选ABD。‎ ‎16.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双层脂分子的球形结构),用脂质体包裹一定浓度的溶液后将其转移至蒸馏水中,脂质体膨胀破裂需要较长时间;科学家把从红细胞膜上提取并纯化的CHIP28(一种蛋白质)嵌入脂质体后,重复上述操作发现脂质体快速膨胀破裂。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脂质体与细胞膜的亲水结构均位于内侧 B. 水分子进入脂质体(无CHIP28)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C. CHIP28能协助水分子通过脂质体 D. 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可能存在两种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故可根据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故分为亲水端和疏水端,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 A错误;‎ BCD.由题干信息可知:当无CHIP28时,“脂质体膨胀破裂需要较长时间”,证明是水分子可以进入脂质体,此时水分进入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当在脂质体上加入CHIP28(一种蛋白质)后,“脂质体快速膨胀破裂”,证明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脂质体可以快速进入脂质体,此时水分进入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C、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有效信息,并能透彻理解磷脂分子亲水端与疏水端的关系,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17.实验与调查是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在细胞内的转移途径 B. 用引流法改变临时装片中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 C. 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林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及林下植被的丰富度 D. 调查患者家系中某遗传病发病情况了解该遗传病的遗传类型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因此可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在细胞内的转移途径,A正确;‎ B、用引流法随着液体的流动,可以改变临时装片中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B正确;‎ C、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种群,一般植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适用于样方法。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林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及林下植被的丰富度,C正确;‎ D、调查患者家系中某遗传病发病情况可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类型, D正确。‎ 故选ABCD。‎ ‎18.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开创“肿瘤免疫疗法”的科学家,这种疗法并不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是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传统的“放疗法”是指利用放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些病毒及化学因子能诱导肿瘤的发生 B 有些肿瘤可导致血液中甲胎蛋白超标 C. “放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具有特异性 D. “免疫疗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掌握癌细胞产生的原因、特点是突破本题的关键。‎ ‎(1)癌细胞产生的原因: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2)癌细胞特点: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 ‎【详解】A、一些病毒及化学因子能诱导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 A正确;‎ B、癌症患者会产生大量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因此有些肿瘤可导致血液中甲胎蛋白超标,B正确;‎ C、“放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不具有特异性,能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一起杀伤,C错误;‎ D、 “免疫疗法”就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包括抗病毒疫苗,hpv病疫苗,HSV病毒抗体培养等。免疫疗法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逆转和消退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即使癌细胞已在生长,通过强化人体免疫力也可将其击退或减弱。通过活化人体的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免疫疗法”的原理是调节某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D正确。‎ 故选ABD。‎ ‎19.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BD、abd的两个精细胞可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 B. 基因型为ABd、abD的两个精细胞可来源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C. 该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在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可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均可出现细胞质均等分裂的现象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D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在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若含ABD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一极,则含abd基因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基因型为ABD、abd的两个精细胞可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A正确;‎ B、在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情况下,来源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应该相同,B错误;‎ C、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中,‎ C错误;‎ D、精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的细胞质也是均等分裂,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再结合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0.人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中下丘脑会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 B. 该过程中会通过毛细血管的舒张来增加热量的散失 C. 该过程中,肌肉细胞内CO2只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D.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会提高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运动员长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而肾上腺素增加后会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与NaHCO3相互作用,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失水过多,使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减少尿量从而可以降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 ‎【详解】A、该过程中能源物质消耗剧烈,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加快,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来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来调节血糖浓度,A错误;‎ B、剧烈运动产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机体会通过毛细血管的舒张增大血流量来增加热量的散失,B正确;‎ C、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 D、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强,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 ‎21.植物内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甘蓝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1%焦性没食子酸/mL ‎2%H2O2/mL 缓冲液/mL 甘蓝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的甘蓝梗提取液/mL ‎1‎ ‎2‎ ‎2‎ ‎2‎ ‎-‎ ‎-‎ ‎2‎ ‎2‎ ‎2‎ ‎-‎ ‎2‎ ‎-‎ ‎3‎ ‎2‎ ‎2‎ ‎-‎ ‎-‎ ‎2‎ ‎(1)1、2号试管中,__________试管是对照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2)若2号试管显橙红色,并不能证明甘蓝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你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3号试管不显橙红色,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白菜梗内也含过氧化物酶,经测定,相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提取液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从其分子结构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通过实验检测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并比较甘蓝梗和白菜梗内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多少(假设两种植物提取液中只含过氧化物酶)。‎ 请简述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号 (2). 甘蓝梗提取液的有无 (3). 再增加一组实验,把缓冲液换成2mL过氧化物酶,其他条件与1号试管相同 (4). 高温使甘蓝梗提取液中的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 (5). 两种植物过氧化物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空间结构不同) (6). 将等量的白菜梗和甘蓝梗提取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再分别加等量且适量的双缩脲试剂进行实验;若产生紫色反应,说明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显色反应强(紫色深)的一组,过氧化物酶含量高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甘蓝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使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蓝梗提取液,其中1号试管和3号试管是对照组,2号试管是实验组。‎ ‎【详解】(1)由分析及表中的变量的处理可知,在1、2号试管中,1号试管中只加入了缓冲液未做其他处理,在整个实验中为对照组;从三支试管中不同的处理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蓝梗提取液的有无。‎ ‎(2)若要证明2号试管显橙红色,代表着甘蓝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则需设计以过氧化物酶为自变量,用其实验结果做对照加以比对,才能准确说明甘蓝梗提取液中存在过氧化物酶。因此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再增加一组实验:把缓冲液换成2mL过氧化物酶,其他条件与1号试管相同。‎ ‎(3)3号试管的处理是煮沸冷却后的甘蓝梗提取液,与2号试管处理及结果做对照,可以判断3号试管与2号试管的自变量是温度,若3号试管不显橙红色是高温处理使酶失活。‎ ‎(4)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理,并结合过氧化物酶的本质——蛋白质,可推测:相同条件下,两种植物提取液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同,从其分子结构分析,原因可能是两种植物过氧化物酶的空间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5)结合过氧化物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我们选择双缩脲试剂来检测,并且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估测相应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具体实验设计思路:将等量的白菜梗和甘蓝梗提取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再分别加等量且适量的双缩脲试剂进行实验;若产生紫色反应,说明过氧化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显色反应强(紫色深)的一组,过氧化物酶含量高。‎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能力,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22.如图是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出的温度对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测定的放氧速率为指标)。据图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适合草莓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__。该温度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或“不一定是”)草莓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测得,‎40℃‎培养条件下草莓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高于‎35℃‎培养条件下,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践表明,种植密度过大,草莓单株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限制草莓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35 ℃‎ (2). 不一定是 (3). 因为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但没有测定该温度下的呼吸速率,所以无法确定实际(真正)光合速率的大小,也就不能确定是否是光合作用最适温度 (4). ‎40℃‎培养条件下,放氧速率降低,草莓净光合速率减小。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吸收)速率减小,导致‎40℃‎培养条件下草莓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高于‎35℃‎培养条件下 (5). 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自变量为温度变化,因变量是光照下植物放氧速率,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该指标即为净光合速率。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35℃‎为该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但它不一定代表了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因为还需考虑呼吸作用速率;‎40℃‎培养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小于‎35℃‎培养条件下的CO2的吸收速率,因此,‎40℃‎培养条件下草莓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高于‎35℃‎培养条件下;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 ‎【详解】(1)由图中曲线变化分析可知,‎35℃‎为该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也是草莓生长的最适温度;但该温度不一定代表了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因为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但没有测定该温度下的呼吸速率,所以无法确定实际(真正)光合速率的大小,也就不能确定是否是光合作用最适温度。‎ ‎(2)该曲线表示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放氧速率即净光合速率,同时也代表着植物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由图分析,‎40℃‎时净光合速率小于‎35℃‎时的净光合速率,因此,‎40℃‎时草莓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高于‎35℃‎。即‎40℃‎培养条件下,放氧速率降低,草莓净光合速率减小。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吸收)速率减小,导致‎40℃‎培养条件下草莓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高于‎35℃‎培养条件下。‎ ‎(3)实践表明,种植密度过大,单株间相互影响增大,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①相互遮挡影响光照强度;②影响空气流通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时CO2浓度供应。所以种植密度过大,草莓单株光合作用强度会下降,限制草莓单株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点睛】正确分析图中曲线的含义,特别是因变量所代表的意义,同时要灵活掌握净光合速率的含义,进行恰当地分析解决问题。‎ ‎23.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低频性。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_____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无叶舌突变基因在表达时,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______。如图是正常叶舌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丝氨酸的密码子是UCU、UCC、UCA、UCG,酪氨酸的密码子是UAC、UAU,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研究发现,某突变株的形成是由于该片段方框2处的C∥G替换成了A∥T,结果导致基因表达时________。‎ ‎(3)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___________。‎ ‎(4)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还是分别发生在独立遗传两对基因上,可选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不定向性 (3). 一 (4). RNA聚合酶 (5). 提早出现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等其他类似叙述亦可) (6). 1/6 (7). 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 (8). F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用两种类型的无叶舌突变株杂交,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纯合体,后代全为无叶舌突变株;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杂合体,后代全为正常植株。‎ ‎【详解】(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稀有性。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2)无叶舌突变基因在表达时,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由分析可知,1处碱基对C//G替换成了A//T,密码子由UCC变成UCU,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2处碱基对C//G替换成了A/T,则转录后密码子由UAC变成UAA,UAA是终止密码子,翻译会提前结束。‎ ‎(3)甲植株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正常植株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2:1,所授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1,因此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比例为aa=1/3×1/2=1/6。‎ ‎(4)①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aa,杂交后代都是aa,表现为无舌叶。‎ ‎②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舌叶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有舌叶。‎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诱变育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完善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获取结论,用遗传图解解释相关问题。‎ ‎24.如图是某地净化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技术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全封闭预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所选择微生物的呼吸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呼吸。‎ ‎(2)研究发现人工湿地中芦苇与绿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为保证该地生态净化功能正常进行,需严格控制每日的生活污水处理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成下图中该人工湿地的部分碳循环图解:‎ ‎_______‎ ‎【答案】 (1). 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2). 无氧 (3). 垂直 (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净化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 ‎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4)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1)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全封闭预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主要功能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选择的主要是进行无氧呼吸的微生物。‎ ‎(2)芦苇与绿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故需严格控制每日的生活污 ‎ 水处理量,才能保证该地生态净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3)该人工湿地的部分碳循环图解如下图:‎ 注意生产者浮游植物与大气二氧化碳库之间为双向箭头。‎ ‎【点睛】易错点: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这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原因。‎ ‎25.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小鼠制备的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早早孕试剂盒”,检测早孕的准确率在90%以上。‎ 资料2:葡萄糖异构酶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为提高其热稳定性,朱国萍等人在确定第138位甘氨酸为目标氨基酸后,用有效方法以脯氨酸替代甘氨酸,结果其最适反应温度提高了10—‎12℃‎,使蛋白质空间结构更具刚性。‎ 资料3: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但是甘蔗易受螟虫的侵害。‎2017年6月8日,巴西向世界宣布,全球首款能抵抗螟虫的转基因甘蔗已培育成功,并且批准该品种进入市场。‎ 资料4: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自来水一旦被它污染,就有可能引发肠道传染病,甚至流行病。因此,必须对自来水进行严格的检测,以确保饮水安全。我国规定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3个。‎ ‎(1)资料1中,在该“单抗”的生产过程中,将______________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接种后,从脾脏中提取B淋巴细胞,并设法将其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对该细胞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符合需要的____________。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 中提到的生物技术属于____工程的范畴。在该实例中,直接需要操作的____________(选填“肽链结构”、“蛋白质空间结构”、“基因结构”)。‎ ‎(3)资料3中获得转基因甘蔗的过程中,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避免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自身连接成环和反向连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对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别进行切割。‎ ‎(4)实验前应进行无菌处理。将漏斗、培养皿、三角瓶和镊子等进行 _________________灭菌。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灭菌。为了鉴定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_________________色。‎ ‎【答案】 (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3). 杂交瘤细胞 (4).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5). 蛋白质 (6). 基因结构 (7).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8). 使用两种能产生不同黏性末端的(不同)限制酶 (9). 干热 (10). 高压蒸汽 (11). 伊红—美蓝 (12). 黑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的细节:‎ ‎(1)二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 ‎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细胞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 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4)提取单克隆抗体: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 ‎2、单克隆抗体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 ‎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详解】(1)资料1中,在该“单抗”的生产过程中,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接种后,从脾脏中提取B 淋巴细胞,并设法将其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对该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符合需要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2)资料2是改造现有蛋白质,使之符合人类需求,属于蛋白质工程,其原理是通过改造基因来获得相应功能的蛋白质。‎ ‎(3)基因工程的关键环节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为了避免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自身连接成环和反向连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使用两种能产生不同黏性末端的(不同)限制酶对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分别进行切割。‎ ‎(4)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漏斗、培养皿、三角瓶和镊子等进行干热或高压蒸汽灭菌,为了鉴定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应加入伊红——美蓝。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 ‎【点睛】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