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1 KB
  • 2021-06-25 发布

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后作业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学业达标]‎ ‎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2.西汉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4.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君臣共主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大一统”理论 B.“罢黜百家”‎ C.“天人感应” D.“仁政”思想 ‎6.“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7.“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人是相互感应的 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9.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10.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能力提升]‎ ‎11.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13.“夫仁义礼智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B.抑儒尚法 C.抑儒抑法 D.尊儒尚法 ‎1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这段材料说明(  )‎ A.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15.古代民间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真实地反映了经学地位的提升,其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末期 B.战国晚期 C.西汉中期 D.唐朝前期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 ‎ ‎(2)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 ‎ 答案精析 ‎1.C [曹参追随了萧何的“无为而治”政策,属于道家思想。故选C项。]‎ ‎2.C [“无为”使汉朝经济恢复,国力日盛,但社会潜伏的危机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故选C项。]‎ ‎3.C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4.A [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 ‎5.C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6.B [从材料中“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7.D [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新儒学“君权神授”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C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是孔子的主张。]‎ ‎8.C [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 ‎9.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0.C [从汉武帝时期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诗》《书》《春秋》都属于儒家经典,而《墨子》属于墨家学派的著作,应该排除。]‎ ‎11.A [材料中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元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主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则强调对君主要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 ‎12.B [‎ 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髓,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 ‎13.D [据材料“夫仁义礼智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故D项符合题意。]‎ ‎14.C [据材料“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 ‎15.C [西汉中期,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经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民间争相学习经学,经学甚至比“遗子黄金”价值更高,故C项正确。]‎ ‎16.(1)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不正确。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的。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