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00 KB
  • 2021-06-25 发布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业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运输汽油的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 B. ‎ C. D.‎ ‎2.下列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性标签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化学药品 浓硝酸 CCl4‎ KCN KClO3‎ 警示性标签 腐蚀品 易燃液体 剧毒品 爆炸品 A.A B.B C.C D.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B.液溴保存在棕色瓶中,上面覆盖一层水 ‎ C.苯不宜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贮存 ‎ D.四氯化碳和碘的混合物通过直接在常压下蒸馏的方法分离 ‎4.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 A.氢氟酸或浓硝酸存放在带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 B.汽油或煤油存放在带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 C.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 D.氯水或硝酸银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在由氢氧化铜分解制氧化铜时,要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 ‎ B.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 ‎ C.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 D.如果没有试管夹,可以临时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 ‎6.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溴时,应戴上橡皮手套 ‎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NaCl应在烧杯中溶解 ‎ C.加热乙酸、乙醇、浓硫酸的混合物制备乙酸乙酯时,应加入2~3块碎瓷片 ‎ D.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酸和碱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时一定放出热量 ‎ C.检测某溶液的pH时,pH试纸要预先用水湿润 ‎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壁上留下的红色物质,用稀硫酸浸泡除去 ‎8.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  )‎ A.NO B.HCl C.NH3 D.NO2‎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pH ‎ B.焰色反应时用硫酸清洗铂丝 ‎ C.容量瓶和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都要检漏 ‎ D.坩埚可以直接放在实验桌面上冷却 ‎10.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A.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需烘干才能使用 ‎ B.实验室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或者酒精中 ‎ C.可用pH试纸测得某新制氯水的pH ‎ D.可用盐酸鉴别CuO、Fe3O4和MnO2三种黑色粉末 ‎11.实验室现有三种酸碱指示剂,其 pH 的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 0.100 0mol/L 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NH3•H2O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 C.溶液呈酸性,可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浓度相近的甲酸时,可以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 B..浓度相同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 C..根据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烟”和“雾” ‎ D..用石灰水、小苏打、淀粉和食醋等常见试剂可以检验碘盐中的碘 ‎13.下列仪器洗涤时选用试剂错误的是(  )‎ A.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盐酸) ‎ B.碘升华实验的试管(酒精) ‎ C.长期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稀硫酸) ‎ D.沾有油污的烧杯(纯碱溶液)‎ ‎14.日常生活离不开洗涤剂.下列有关洗涤剂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A.用纯碱溶液清洗餐具上油污 ‎ B.用稀硫酸清洗水壶里水垢 ‎ C.用漂白液洗涤白衬衣上红色墨迹 ‎ D.用汽油清洗皮肤上的油漆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A. B. C. D.‎ ‎16.用浓盐酸配制l:l(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mol/L)100mL,应选用的定量仪器(  )‎ A.量筒 B.滴定管 ‎ C.50mL容量瓶 D.100mL容量瓶 ‎17.下列化学实验中的第一步操作错误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 ‎ B.检查是否漏水﹣﹣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的使用 ‎ C.验纯﹣﹣点燃可燃性气体 ‎ D.湿润﹣﹣用石蕊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和pH 试纸检验或验证某些气体 ‎18.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B. ‎ C. D.‎ ‎19.为验证无还原性的蔗糖能水解,且水解的生成物具有还原性,可能有如下实验步骤:①加入稀硫酸;②加入几滴CuSO4;③加热;④加入蒸馏水;⑤加入烧碱溶液至碱性;⑥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最佳顺序(  )‎ A.④①③⑥③ B.④③①⑥⑤③ C.①③②⑥③ D.④①③⑤⑥③‎ ‎20.某溶液中含有Fe2+、Al3+、Ag+、Cu2+,为了分别得到各含一种金属阳离子的沉淀,可采取:①通入H2S;②通入CO2,③加HCl溶液,④加NaOH溶液4个步骤,设试剂均过量,且每次都把所生成的沉淀过滤出来.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1.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不使液体滴到试管外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 ‎②用一团脱脂棉包裹适量的Na2O2,滴入几滴水后脱脂棉燃烧;‎ ‎③在某未知溶液中滴加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未知溶液中含有SO42﹣;‎ ‎④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滴定管中溶液的体积变化,以防滴定过头;‎ ‎⑤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取5.85gNaCl固体;‎ ‎⑥将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变无色;‎ ‎⑦将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和将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相同;‎ ‎⑧在一定量的浓硝酸中加入足量的铜,产生气体的速率越来越小,气体的颜色越来越浅.‎ ‎⑨将一束亮光分别通过红褐色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和无色的硅酸胶体溶液,前者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后者则看不到;‎ ‎⑩在盛有某物质x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适量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产生银镜,则x一定是醛.‎ ‎22.有一个学生在实验室测某溶液pH,实验时他先用蒸馏水润洗pH 试纸,然后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 ‎(1)该学生的操作时   (填“正确的或错误的”),理由是   ;‎ ‎(2)如不正确,请分析是否一定有误差?   ;‎ ‎(3)若按此法分别测定c(H+)相等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误差较大是   ,原因是   .‎ ‎23.请按要求填空:‎ 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③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0.1000mol/L KMnO4溶液 ‎④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 ‎⑤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⑧配制Al2(SO4)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24.用98%的浓硫酸(ρ=1.84g/cm3)配制250mL 1mol/L的稀硫酸,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mL(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如果实验室有10mL、20mL、50mL量筒,应选用   mL量筒,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和   .‎ ‎25.下列实验及操作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实验室做完实验后,余下的药品必须投入到废液缸中 B.用蒸馏水和pH试纸,就可以鉴别pH相等的H2SO4和CH3COOH溶液 C.蒸馏石油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未加碎瓷片,立刻拔开橡皮塞并投入碎瓷片 D.100mL容量瓶内液面正好达到刻度线,全部倒入烧杯内的实际体积小于100mL E.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硅酸钠溶液 F.不宜用瓷坩埚灼烧氢氧化钠、碳酸钠 G.把片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中称去7.4g.‎ ‎26.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保证玻璃导管的下端末在水中),然后(填操作方法)   将会看到(填现象)   .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7.实验室制备的CuSO4•5H2O中常含Cu(NO3)2,用重量法测定CuSO4•5H2O的含量.‎ ‎(1)实验步骤为:①   ②加水溶解③加氯化钡溶液,沉淀④过滤(其余步骤省略)在过滤前,需要检验是否沉淀完全,其操作是   .‎ ‎(2)若1.040g试样中含CuSO4•5H2O的准确值为1.015g,而实验测定结果是l.000g 测定的相对误差为   .‎ ‎28.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组:以空气为氧化剂法 方案1:将铜粉在坩埚中反复灼烧,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2: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加CuCO3调节pH到3~4,产生Fe(OH)3沉淀,过滤、蒸发、结晶得CuSO4•5H2O.滤渣可循环使用.‎ ‎(1)写出加入FeSO4或Fe2(SO4)3后发生反应的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 第二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法 将少量铜丝放到适量的稀硫酸中,温度控制在50℃.加入H2O2‎ ‎,反应一段时间后,升温到60℃,再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蒸发结晶等,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后晾干,得CuSO4•5H2O.‎ ‎(2)过氧化氢试剂瓶最适合贴上的一个标签是   .‎ ‎(3)若需要得到25.0g硫酸铜晶体,至少需要30%(密度为1.1g/cm3 )的H2O2   mL.‎ ‎(4)上述两种氧化法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从产品的纯度和能源的消耗角度)的是    (填“第一组”或“第二组”),理由是   .‎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分析】汽油具有可燃性,属于易燃液体,故应贴上易燃液体的危险化学品标志,结合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A错误; ‎ 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2.【分析】A.浓硝酸具有腐蚀性;‎ B.四氯化碳不易燃烧,为液体;‎ C.氰化钾为剧毒品;‎ D.氯酸钾为爆炸品。‎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应贴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 B.四氯化碳不易燃烧,为液体,是一种高效灭火剂,故B错误;‎ C.氰化钾为剧毒品,应贴剧毒品标志,故C正确;‎ D.KClO3中Cl元素为最高价+5,具有氧化性,是典型的氧化剂,受热易分解,属于爆炸品,故D正确;‎ 故选:B。‎ ‎3.【分析】A.应该是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 B.因液溴易挥发,须保存在水中;‎ C.苯是有机溶剂,能溶解橡胶;‎ D.四氯化碳和碘的沸点不同。‎ ‎【解答】解:A.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故A错误;‎ B.液溴易挥发,液溴的密度比水大,在液溴上面加一层水,可以防止液溴挥发,故B正确;‎ C.苯是有机溶剂,能溶解橡胶,所以苯不宜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贮存,故C正确;‎ D.四氯化碳和碘的沸点不同,碘能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四氯化碳和碘的混合物通过直接在常压下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A。‎ ‎4.【分析】A.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浓硝酸能加快橡胶的老化;‎ B.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分析;‎ C.强碱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粘性的硅酸钠;‎ D.见光易挥发、易分解的液体要储存在细口棕色试剂瓶中.‎ ‎【解答】解:A.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所以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盛放;浓硝酸能加快橡胶老化,所以浓硝酸不能存放在带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故A错误;‎ B.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橡胶能溶于汽油或煤油,所以汽油或煤油不能存放在带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故B错误;‎ C.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呈碱性,二氧化硅能和强碱反应生成黏性的硅酸钠而使瓶塞打不开,故C错误;‎ D.氯水和硝酸银见光易分解,且氯水和硝酸银溶液都是液体,所以它们应该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故D正确;‎ 故选:D。‎ ‎5.【分析】A、根据玻璃棒的作用来回答;‎ B、固体药品的取用可以用药匙、镊子或纸槽,将固体放入试管时要防止试管被砸破;‎ C、过滤时的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D、不能用手拿试管对试管进行加热,应用试管夹.‎ ‎【解答】解:A、在由氢氧化铜分解制氧化铜时,要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这时玻璃棒的作用可以加速固体的蒸分解速率,故A正确;‎ B、固体药品的取用可以用药匙、镊子或纸槽,可以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故B正确;‎ C、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防止将滤纸弄破,影响实验结果,故C正确;‎ D、不能用手拿试管对试管进行加热,否则试管受热后会灼伤皮肤,发生危险,故D错误。‎ 故选:D。‎ ‎6.【分析】A、从液溴有很强的腐蚀性来分析;‎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的溶解场所是烧杯;‎ C、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D、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且硝酸酸化可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 ‎【解答】解:A、液溴有很强的腐蚀性,故取用的时候要带橡胶手套,故A正确;‎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的溶解要在烧杯里进行,故B正确;‎ C、碎瓷片能能起到防止暴沸的作用,故C正确;‎ D、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且硝酸酸化可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应先加盐酸,再加BaCl2溶液检验SO42﹣,故D错误。‎ 故选:D。‎ ‎7.【分析】A.不溶于水的酸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B.缓慢氧化虽然不剧烈,不发光,但要放热;‎ C.检测某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预先用水湿润; ‎ D.Cu和稀硫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解:A.不溶于水的酸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氢氧化铜、硅酸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故A错误;‎ B.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时,反应不剧烈、不发光,但一定放热,故B正确;‎ C.检测某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预先用水湿润,若预先润湿pH试纸,会对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pH值测定造成偏差,中性溶液的pH值测定无影响,故C错误;‎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壁上留下的红色物质是Cu,Cu和稀硫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可改为硝酸,故D错误;‎ 故选:B。‎ ‎8.【分析】根据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碱性气体来回答.‎ ‎【解答】解: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该气体显碱性。‎ A、NO属于属于中性气体,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错误;‎ B、HCl溶于水形成盐酸,属于酸性气体,故B错误;‎ C、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属于碱性气体,故C正确;‎ D、NO2可以和水之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属于酸性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9.【分析】A.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了;‎ B.焰色反应时用盐酸清洗铂丝;‎ C.带有玻璃活塞的仪器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 D.坩埚应该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解答】解:A.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了,溶液的浓度减小,测定的pH可能会发生变化,应该用干燥的pH试纸,故A错误;‎ B.焰色反应时用盐酸清洗铂丝,因为氯化物受热易挥发,而硫酸盐难挥发,故B错误;‎ C.带有玻璃活塞的仪器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所以容量瓶和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都要检漏,故C正确;‎ D.加热完成以后,坩埚的温度很高,坩埚应该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在实验桌面上冷却,故D错误。‎ 故选:C。‎ ‎10.【分析】A.配制溶液定容时,需要加蒸馏水;‎ B.Na与酒精能反应;‎ C.氯水具有漂白性,能够使pH试纸漂白;‎ D.CuO溶于盐酸形成蓝色溶液,Fe3O4溶于盐酸形成黄色溶液,MnO2在常温下与盐酸不反应。‎ ‎【解答】解:A.配制溶液定容时,需要加蒸馏水,所以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蒸馏水无影响,容量瓶不需要干燥,故A错误;‎ B.Na与酒精能反应生成氢气 和乙醇钠,所以不能用乙醇保存Na,Na可以保持在煤油中,故B错误;‎ C.氯水具有漂白性,能够使pH试纸漂白,无法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新制氯水的pH,故C错误;‎ D.CuO溶于盐酸形成蓝色溶液,Fe3O4溶于盐酸形成黄色溶液,MnO2在常温下与盐酸不反应,所以可用盐酸鉴别CuO、Fe3O4和MnO2三种黑色粉末,故D正确。‎ 故选:D。‎ ‎11.【分析】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NH3•H2O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了氯化铵溶液,由于铵离子水解,溶液显示酸性,根据题中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选出合适的指示剂.‎ ‎【解答】解:盐酸滴定NH3•H2O 溶液,二者恰好反应后溶液为氯化铵溶液,铵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示酸性,根据题中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可以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根据反应后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可知,只有C正确,‎ 故选:C。‎ ‎12.【分析】A.HCOONa是强碱弱酸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 ‎ B.任何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在水溶液中碳酸氢根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C.“烟”和“雾”都是胶体;‎ D.碘盐中的碘一般是以碘化钾或碘酸钾的形式存在.‎ ‎【解答】解:A.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滴定浓度相近的甲酸时,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HCOONa是强碱弱酸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故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误差最小,故A错误; ‎ B.Na2CO3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和碳酸根的水解平衡,Na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碳酸氢根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以及水的电离平衡,故B正确;‎ C.“烟”和“雾”都是胶体都有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 D.碘盐中的碘一般是以碘化钾或碘酸钾的形式存在,淀粉只能检验单质碘,而现有试剂无法提取出单质碘,故D错误。‎ 故选:B。‎ ‎13.【分析】A、盐酸只能和H之前的金属反应;‎ B、碘单质易溶于酒精;‎ C、长期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中会生成氢氧化铁;‎ D、纯碱溶液水解显碱性.‎ ‎【解答】解:A、盐酸只能和H之前的金属反应,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中会有金属铜,和盐酸不反应,故A错误;‎ B、碘单质易溶于酒精,故可以用酒精来洗涤做碘升华的试管,故B正确;‎ C、铁离子会水解为氢氧化铁,故长期存放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中会生成氢氧化铁,用稀硫酸可以洗去,故C正确;‎ D、纯碱溶液水解显碱性,而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故可以用纯碱溶液去油污,故D正确。‎ 故选:A。‎ ‎14.【分析】A.油脂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碱性环境下水解生成可溶物;‎ B.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 C.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D.依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解答.‎ ‎【解答】解: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油脂碱性环境下水解生成可溶性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所以可以来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A正确;‎ B.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硫酸钙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故B错误;‎ C.漂白液中的次氯酸根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够氧化红色墨迹生成无色物质,故C正确;‎ D.汽油、油漆都是有机物,油漆在汽油中溶解度较大,所以可以用汽油清洗皮肤上的油漆,故D正确;‎ 故选:B。‎ ‎15.【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据此解答。‎ ‎【解答】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等,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液实验操作、锥形瓶主要用于蒸馏实验操作、坩埚主要用于灼烧实验操作,所以4个选项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用到的仪器是容量瓶。‎ 故选:A。‎ ‎16.【分析】1:1(体积比)盐酸是将1体积浓盐酸与1体积水混合所得到的盐酸,据此判断需要仪器.‎ ‎【解答】解:用浓盐酸配制l:l(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mol/L)100mL,操作为用量筒分别量取浓盐酸50mL,水50mL,将二者混合得到溶液,‎ 所以应选择仪器为量筒;‎ 故选:A。‎ ‎17.【分析】A.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应保证装置不漏气;‎ B.依据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使用注意事项解答;‎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为了安全起见,应首先验纯;‎ D.依据pH 试纸使用注意问题.‎ ‎【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气体、验证气体的性质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操作,连接装置后,第一步操作应检验装置气密性,故A正确;‎ B.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都是带有塞子的仪器,使用过程中第一步都是查漏,故B正确;‎ C.为避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点燃前应先验纯,故C正确;‎ D.pH 试纸定量检测溶液的pH值时不能湿润,否则测得数据不准确,在用pH试纸定性检测气体性质时,可以湿润,故D错误;‎ 故选:D。‎ ‎18.【分析】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一般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容器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装置严密,就会有气泡冒出或进入一段水柱,或由压强差引起的其它变化;如果漏气就会无变化.‎ ‎【解答】解:A、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严密,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液面高度不变,证明装置严密,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向右拉活塞,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装置不严密,符合题意,故C正确;‎ D、进入导管中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严密,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19.【分析】蔗糖在硫酸的催化下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而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葡萄糖需在碱性的条件下进行,故先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做催化剂的硫酸,根据此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解答】解:蔗糖水解的实验步骤为: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蔗糖,然后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 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步骤为:因还原性糖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而此时溶液中有硫酸呈酸性,所以,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溶液前,加碱中和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溶液选,加热选。若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证明蔗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即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⑤⑥③,故选D。‎ ‎20.【分析】混合溶液中阳离子,加入过量试剂逐一和阳离子反应形成沉淀,过量的试剂容易除去,分析试剂,结合离子性质分析判断,Fe2+、Al3+、Ag+、Cu2+中,先沉淀Ag+,选择加入盐酸沉淀;Cu2+和入H2S反应生成难溶于酸的硫化铜沉淀,溶液中的Fe2+、Al3+,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沉淀亚铁离子,铝离子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解答】解:某溶液中含有Fe2+、Al3+、Ag+、Cu2+‎ ‎,加入下列试剂,分别得到各含一种金属阳离子的沉淀,加入过量试剂逐一和阳离子反应形成沉淀,过量的试剂容易除去,分析试剂,结合离子性质分析判断,Fe2+、Al3+、Ag+、Cu2+中,先沉淀Ag+,选择加入盐酸沉淀;Cu2+和入H2S反应生成难溶于酸的硫化铜沉淀,溶液中的Fe2+、Al3+,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沉淀亚铁离子,铝离子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加入试剂的顺序是③①④②,‎ 故选:A。‎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1.【分析】①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判断,特别要注意防止污染试剂;‎ ‎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氯化银是白色沉淀;‎ ‎④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眼睛始终要注视容量瓶中液体颜色变化;‎ ‎⑤托盘天平精确到0.1;‎ ‎⑥亚硫酸无强氧化性;‎ ‎⑦将NaOH溶液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3OH﹣═Al(OH)3↓,将AlCl3溶液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 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以此进行判断;‎ ‎⑧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⑨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⑩发生银镜反应一定含有醛基.‎ ‎【解答】解:①为了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后再进一步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加,一般不要将滴管伸入试管中,故①错误;‎ ‎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同时放出氧气,可使脱脂棉燃烧,故②正确;‎ ‎③氯化银是白色沉淀,原溶液可能含有硝酸银,故③错误;‎ ‎④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眼睛始终要注视容量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以防加入过多标准液,故④错误;‎ ‎⑤托盘天平精确到0.1,无法称取5.85gNaCl固体,故⑤错误;‎ ‎⑥石蕊试液中通二氧化硫气体只变红不褪色,故⑥错误;‎ ‎⑦将NaOH溶液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3OH﹣═Al(OH)3↓,现象为观察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 将AlCl3溶液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先没有沉淀后出现沉淀,所以二者现象不同,故⑦错误;‎ ‎⑧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红棕色,一氧化氮无色,故⑧正确;‎ ‎⑨胶体有丁达尔效应,二者都是胶体,故⑨错误;‎ ‎⑩发生银镜反应一定含有醛基,但不一定是醛,可以是甲酸酯或葡萄糖等,故⑩错误.‎ 故选②⑧.‎ ‎22.【分析】(1)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溶液稀释后溶液的酸碱性变化与pH值的关系进行解答,溶液呈中性时所测量的数值没有误差;‎ ‎(3)用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解答】解:(1)用pH试纸测定的具体测定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或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滴在放在干燥的玻璃皿或白瓷板上的干燥pH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溶液的pH;题中pH试纸用水湿润,将使所得pH值出现误差,‎ 故答案为:错误的;该学生测得的pH值是稀释后的pH值;‎ ‎(2)中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不变;酸性溶液稀释后,溶液酸性减弱,pH变大;碱性溶液稀释后,碱性变小,pH值将变小,所以测定的结果不一定有误差,若是中性溶液则不变,‎ 故答案为:不一定;‎ ‎(3)用水润湿相当于稀释,则所测的PH偏小,由于稀释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故弱酸的PH误差小,所以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继续电离出氢离子,使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变化比盐酸小,误差小,‎ 故答案为:盐酸;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继续电离出氢离子,使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变化比盐酸小,误差小.‎ ‎23.【分析】①根据稀硝酸能够与银反应分析;‎ ‎②类比浓硫酸的稀释进行分析;‎ ‎③根据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判断;‎ ‎④根据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判断;‎ ‎⑤根据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分析;‎ ‎⑥根据二氧化硅能够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判断;‎ ‎⑦根据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方法判断;‎ ‎⑧铝离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加入稀硫酸可以抑制铝离子的水解.‎ ‎【解答】解:①由于稀硝酸能够与银反应,所以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故①正确;‎ ‎②类比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的方法为: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故②正确;‎ ‎③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应该使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高锰酸钾溶液,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0.1000mol/L KMnO4溶液,故③错误;‎ ‎④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故④错误;‎ ‎⑤酒精能够溶解苯酚且对人的皮肤没有伤害,使用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故⑤正确;‎ ‎⑥陶瓷中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够与碳酸钠、氢氧化钠高温下反应,所以不能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故⑥错误;‎ ‎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生成的是氢氧化铁沉淀,不是氢氧化铁胶体,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方法应该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加入沸水中,故⑦错误; ‎ ‎⑧配制Al2(SO4)3溶液时,铝离子能够发生水解,所以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抑制铝离子的水解,故⑧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⑤⑧.‎ ‎24.【分析】根据c=计算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再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出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依据浓硫酸体积选择合适的量筒;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据此选择需要的仪器.‎ ‎【解答】解: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浓度为:mol/L=18.4mol/L;‎ 设配制250mL 1mol/L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体积为V,则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250mL×1mol/L=V×18.4mol/L,解得V=13.6mL;应选择20mL量筒;‎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需要的仪器:20mL量筒、烧杯、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缺少的仪器:25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13.6;20;250mL容量瓶.‎ ‎25.【分析】A.钠不能投入废液缸;‎ B.稀释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故弱酸的PH变化小;‎ C.液体暴沸后,打开橡皮塞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 D.100mL容量瓶内液面正好达到刻度线,溶液的体积为100ml;‎ E.硅酸钠能粘合玻璃;‎ F.瓷坩埚加热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易炸裂;‎ G.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 ‎【解答】解:A.钠不能投入废液缸,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极易和废液缸中的水发生剧烈反应,引发安全事故,故A错误; ‎ B.稀释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故弱酸的PH变化小,可鉴别,故B正确;‎ C.液体暴沸后,打开橡皮塞可能会导致暴沸的液体溅出,引发安全事故,故C错误;‎ D.100mL容量瓶内液面正好达到刻度线,溶液的体积为100ml,故D错误;‎ E.硅酸钠能粘合玻璃,会黏住活塞,故E错误;‎ F.瓷坩埚加热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时,瓷坩埚中二氧化硅与碱或碳酸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硅酸钠,导致坩埚易炸裂,故F正确;‎ G.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中称量,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G错误.‎ 故选BF.‎ ‎26.【分析】弄清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必须要保证装置形成一个密闭的体系和引起体系内压强变化,为使装置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应拉注射器的活塞,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从而在浸没水中的玻璃管口会看到气泡冒出,据此分析.‎ ‎【解答】解:若要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首先理解单向阀的作用:单向阀原理说明:当注射器推活塞时,一个关闭,一个打开;当注射器拉活塞时,也是一个打开,一个关闭.因此应该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若看到浸没在水中的玻璃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7.【分析】‎ ‎(1)测量固体的含量,要先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经溶解、沉淀、过滤、干燥、称量等操作,要验证是否洗涤完全,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加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说明还没有沉淀完全;‎ ‎(2)相对误差为相对值除以准确值.‎ ‎【解答】解:(1)测量固体的含量,要先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经溶解、沉淀、过滤、干燥、称量等操作,其中沉淀需要洗涤,且要验证是否洗涤完全,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加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说明还没有沉淀完全,故答案为:称取样品;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无沉淀产生;‎ ‎(2)相对误差为 ═﹣1.48%,故答案为:﹣1.5%(﹣1.48%).‎ ‎28.【分析】(1)二价铁能被氧气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能将铜氧化;‎ ‎(2)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 ‎(3)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4)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方案1产生有毒气体氮的氧化物,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 ‎【解答】解:(1)二价铁能被氧气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能将铜氧化,离子方程式:4Fe2++O2+4H+=4Fe3++2H2O;2Fe3++Cu=Cu2++2Fe2+,故答案为:4Fe2++O2+4H+=4Fe3++2H2O;2Fe3++Cu=Cu2++2Fe2+;‎ ‎(2)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故答案为:B;‎ ‎(3)25.0g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为0.1mol,设需要30%(密度为1.1g/cm3 )的H2O2XmL.‎ Cu+H2O2+H2SO4=CuSO4+2H2O ‎ 34 1‎ ‎ 1.1X×30% 0.1 ‎ ‎=‎ 故答案为:10.3;‎ ‎(4)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所以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产品不纯;第一组方案1产生有毒气体氮的氧化物,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故答案为:第二组;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