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24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单元群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最后,“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11‎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是”。‎ 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三段,“含摄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的只是先秦诸子的“道”,“与真理无关”的是荀子之道。‎ ‎2.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只是形下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一段“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可以发现A项错误。根据第四段最后部分可以发现B中“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根据第三段从段首“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可知“道”包涵“春秋以来”“先秦诸子”“荀子”的不同见解,从结尾处可以发现与孔孟之道一样的只是荀子的“道”。C中对于“道”的理解太狭隘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11‎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答案 B 解析 “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错,原文第二段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四段是“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A、C可以从第三段找到根据。D可以从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根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11‎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C.王阳明为戴铣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答案 B 11‎ 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的是圣人之道就在自性中,并非遥不可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答案 A 解析 “不愿走入仕途”有误,从文中“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来看,王阳明并未排斥仕途。‎ ‎3.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 答:                              ‎ ‎                                   ‎ 答案 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说,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教化;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解析 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先找出相应区间,然后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可从王阳明学术方面、为政方面、军事才能方面即立言立德立功三方面加以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限时15分钟)‎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十一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十七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五年,这一“千年道场”未曾开放,故此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形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11‎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杭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引起我联想的古人诗句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唱歌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侯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情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百年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历代乡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先贤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都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上一世纪初年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奁深韬付,留寄松阴后辈看”(指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吉田松阴)。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那些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1.从文中看,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答:                              ‎ ‎                                   ‎ 答案 ①江南文化:清雅脱俗,富于闲情逸致;②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于担当天下事(或: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本题相对应的原文为第④⑤段,第④段讲的是江南文化,第⑤段讲的是湖湘文化,从中概括各自的特点即可。‎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 答:                              ‎ ‎                                   ‎ 11‎ 答案 作者个人对江南园林和南京古都所代表的江南文化很隔膜,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反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特点,它让作者找到了文化归属。‎ 解析 作者第④段写“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而在第③段写到“自己感到了深入骨髓,无法言说的血脉相连感”可知采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自己对湖湘文化的认同。‎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答:                              ‎ ‎                                   ‎ 答案 画线部分由“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是谭嗣同那句……,是黄遵宪……”组成一组排比句,增强语势;并且句子中引用多位名人诗句,增加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突出了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国家天下事的特色。‎ 解析 赏析题首先考虑写作手法,这句子涉及的写作手法是“排比”和“引用”两种修辞手法;其次分别说出写作手法的作用,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引用的作用是增加可信度,同时文章引用的是古诗文,又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最后点明该句的写作意图。‎ ‎4.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的理解。‎ 答:                              ‎ ‎                                   ‎ 答案 (示例)①人总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塑造。②作为湘人,尽管多年来作者未踏足家乡,但湖湘文化始终影响着、规范着作者的立身行事。③独特的地域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生长于斯的人的性格和精神。‎ 解析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而标题又有概括文意,点明中心等作用,回答此类题目时可围绕这两个方面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限时20分钟)‎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辏。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11‎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厘而革之     厘:改正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熹者 短:诋毁,指摘 答案 B 解析 俾: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答案 D 解析 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后一个表现朱熹的“为学”成就;C项前一个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11‎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答案 D 解析 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原文中说“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意思是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译文:                              ‎ ‎                                   ‎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译文:                              ‎ ‎                                   ‎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译文:                              ‎ ‎                                   ‎ 答案 (1)(朱熹)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关键词:值:适逢,遇到;岁:一年;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自己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秩序肃然。(关键词:惮:害怕;风采:作风;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释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关键词:没:死;训:训诂、注释;学官:学校)‎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地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11‎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来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朱熹)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书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朱熹参观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赶上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献粮救荒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才刚受职,就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自己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在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都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释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限时10分钟)‎ 读老杜诗集 ‎[宋]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②。‎ ‎[注] 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风”与“雅”大都是写实的诗篇,王令认为老杜之诗堪与其比肩。‎ 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所以,他的诗就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激励后世,流传久远。‎ 答案 C 解析 ‎ 11‎ 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而后工”,诗人并没有认可这样的“规律”。颔联为“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意思是杜甫诗歌和古圣贤一样因发愤而作,和“‘诗道可穷人’无关”。‎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 ‎                                   ‎ 答案 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气吞风雅”“碌碌当年”“发愤”“寂寞有名身后事”等分析对杜甫的“敬佩”“崇敬”“同情”等心理。‎ 白话诗歌 杜甫的诗气吞风雅、文章精彩,美妙绝伦。然而在他的年代却被认为碌碌无奇,不能被当时人珍惜。‎ 自古以来,圣人贤士皆发愤而作,这与诗道让人穷迫并无关联。‎ 杜甫的诗歌刻画物象有三千多首,照耀天地至今有四百个春秋。‎ 圣名流传是寂寞人生结束以后的事,唯独留下孤冢在耒江之畔。‎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