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65 KB
  • 2021-06-21 发布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准备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对比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也需要物质,没有物质,既不能产生声音,又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对比实验现象前后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学。‎ 通过对比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与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 中与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 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会引起水面的波动,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听水中振动的音叉的声音,了解声音是否可以在水中传播。‎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3. 科学研讨 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学习交流思考讨论。‎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观看视频 动手做一个土电话,完成声音的传播。‎ 土电话实验本身也是一个游戏,将知识蕴含在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土电话实验不仅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还说明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好得多。‎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