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25 KB
  • 2021-06-17 发布

人教历史八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 ‎  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④探索建议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 ‎  ⑤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 ‎  二.能力目标 ‎  ①通过学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以及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  ②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通过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  ②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稼先、王进喜等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教师:可能没有人不认识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吧?一个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个是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好多和他们一样的英雄、模范人物呢,要想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就要去了解那个时代,那个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的时代。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了哪些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还有多少个雷锋、焦裕禄式的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吧!‎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  教师提问: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召开了一次会议,是什么会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如何?‎ ‎  1.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  (1)背景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当时的国内形势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国际形势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因此,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 ‎            毛泽东(左)、刘少奇(右)在中共八大上做报告 ‎ ‎  教师提问:会议确定当前党和人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2)主要任务 ‎  中共八大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教师继续提问:召开八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3)历史意义 ‎  八大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个良好的开端。‎ ‎  2.失误 ‎  (1)经济建设总路线 ‎  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又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总路线。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关于讨论:总路线正确与否?‎ ‎  学生分析:正确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片面性: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  教师总结: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然而,失误并不仅于此,紧接着,党中央又出现了什么失误?‎ ‎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25页课文和“大跃进”时的壁画。‎ ‎   ‎ ‎               大跃进时期宣传画 ‎ ‎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1958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及调整恢复 ‎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为此,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  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  图片展示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火箭成功等图像图片,后附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文本资料,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成就的认识。‎ ‎      ‎ ‎     大庆油田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  教师归纳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两弹就指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在航天工业方面,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等)‎ ‎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片和先进事迹介绍,启发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      ‎ ‎   王进喜                                  邓稼先 ‎ ‎  师生讨论归纳总结:①爱国主义精神;②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③艰苦创业的精神;④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附:历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56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我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1958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原子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然而,就在中国研制原子弹进入关键时候,中苏两党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引起两国关系的破裂。1959年6月,苏联以与美国、英国举行部分禁止核武器会谈为由,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发展核武器的协定。并于次年8月,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停止供应设备材料,给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核弹研制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 ‎ ‎  在这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 ‎  1960年春天,中央军委令陈士榘将军率领中国的第一批特别工程部队进入罗布泊,开始了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同时,中共中央在七、八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问题提出要"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是加强领导,组织全国各科研、生产部门协作攻关。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来任主任、罗瑞卿任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及中央军委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门委员会。二是遵照"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原则;对其它一些尖端武器发展项目,除保留一定的骨干力量继续攻关外,暂缓进行,以集中力量研制原子弹。三是选调技术骨干100名,大中专毕业生6000名,培养充实原子弹研制队伍。中央专委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及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调度,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全国大协作,解决了研制原子弹中遇到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安排了原子弹所需的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产品2万余项的研制生产,大大加快了原子弹研制的步伐。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凭着为祖国争光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经过反复试验论证,于1963年3月,提出了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 ‎  同时,西北核武器试验场和研制基地建成,为全面突破原子弹技术创造了条件,于是,党中央集中北京和国防科研人员陆续迁往大西北,开始进入研制原子弹的总攻阶段。 ‎ ‎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家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胡思得、周毓麟、孙清河、李德元、朱建士、秦元勋等科技理论家完成了理论的设计;王淦昌、吴世法、陈能宽、林传骝等进行了爆炸物理试验研究;钱三强、何泽慧、王方定等人进行了中子物理试验研究;惠祝国、祝国梁等进行了引爆控制研究;郭永怀、龙文光等进行了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 ‎  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以实际行动回击少数大国的阴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进行了千百次试验,1964年6月6日,经过爆轰模拟试验,胜利实现了预先的设想。就在中国的核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原子弹试验步伐的同时,美国的科罗纳间谍卫星也发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氦定地点和时间。 ‎ ‎  8月2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向白宫提供了一份秘密情报分析,情报分析中说: ‎ ‎   "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稿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 ‎  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爆炸试验。"事实证明美国的情报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他们是无法阻挡住中国拥有核试验的步伐。 ‎ ‎  在完成了试验的必要研究和准备工作后,下一步就是进入核爆炸的最后阶段---完成安装,进行实弹爆炸的试验。10月14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早已修建好的高达102米的试验铁塔上,塔的顶端有一个纯金属的小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被安放在里面。 ‎ ‎  15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代号"投篮"的命令,这个命令代号是根据基地篮球运动员的建议而取的,命令的内容是要把铀和雷管与原子弹的其它部分装配起来。 ‎ ‎  这些原子弹的关键部件都存放在基地的装备车间,根据命令只有5人进入车间,完成最后的装备任务。到15日午夜,整个原子弹完全装备完毕。为了确保起爆前的绝对安全,安全保卫部门要求基地在装备完成的同时和之后,不准开动任何电力,实行严格控制,不准进行其它任何炸药的安装。 ‎ ‎  原子弹的爆炸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铁塔小组撤离了基地的现场,前往23公里久的试验现场控制室。在控制室,第九研究院院长李觉将军将铁塔控制室的钥匙交给了张震寰。14时40分,张震寰按发出口令: ‎ ‎  "加电!" ‎ ‎  "开机!" ‎ ‎  "预热!" ‎ ‎  在距起爆还有10秒钟时进入了倒计时,"10、9、8、7……",当数到"0"时,张震寰一声令下"起爆!" ‎ ‎  主操作员韩云梯有力地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最后一个按钮。在一段短暂的寂静之后,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按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开来,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在指挥室里的张爱萍、刘西尧、张蕴钰等都激动不已。张爱萍要求在场的科学家对他们面前出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肯定:"这是核爆炸吗?"王淦昌作为了肯定的回答。张爱萍立即接通同北京的电话。下面是电话的记录: ‎ ‎   "我是张爱萍,请接刘杰同志。" ‎ ‎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刘杰和其他几位领导正焦急地等候消息。 ‎ ‎  当电话铃响起,接电话的同志紧张得把电话掉在了地上。刘杰把电话拾了起来。 ‎ ‎  "请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我们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了!" ‎ ‎   "请重复一遍!" ‎ ‎  "原子弹确实爆炸成功了,我们已经看到蘑菇云了!" ‎ ‎  "我将立即报告"刘杰立即拿起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接周总理。" ‎ ‎  这一天,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的周恩来总理,时刻关注着罗布泊的一举一动。电话铃一响,周总理立即拿起话筒:"我是周恩来。"   "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报告了我们的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蘑菇云已见到了!" ‎ ‎   "好!我将立即报告毛主席。" ‎ ‎  接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整个西花厅都活跃起来,周恩来总理兴奋不已,他立即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 ‎  几分钟后,刘杰又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再一次证实它是否确实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刘杰立即又接通了同罗布泊基地的电话,得到基地的核实报告后。他再一次地向周总理汇报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确确实实爆炸了!" ‎ ‎  周恩来得到证实的消息后,一面向毛主席再次作了汇报,一面立即要秘书起草了贺电: ‎ ‎  爱萍、西尧同志:消息传来,甚为兴奋,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体参加这一试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