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6-03 发布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练习题1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香菱学诗》同步阅读“1+1”升级版 一、课内阅读 从香菱学诗谈起 ‎ ‎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进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 、 、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 ‎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2分)‎ 应在 处,因为 ‎ ‎1、要虚心好学 要不耻不知 要不耻下问 要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1)不以互相学习为耻(或应当互相学习)。‎ ‎(2)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 ‎(3)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意连贯的角度回答即可)‎ 二、课外拓展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读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5.香菱和宝钗的关系更亲,可是教她学诗的主要是黛玉,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结合你对《红楼梦》的了解谈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黛玉指导香菱读诗,分三步来完成,请细读文段,说说看每一个阶段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黛玉除了在安排读书内容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是个好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香菱终于学会了写诗,结合本文段看,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那么你认为她学会写诗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一段找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香菱读了几天诗,便领略了些滋味,你呢?请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来谈你领略到了什么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黛玉指导香菱学诗,把曹雪芹的诗歌创作思想表达出来了,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钗虽和香菱更亲,但她是大观园中“最识大体”的人,在她眼中,诗词不是最要紧的事,文中她劝宝玉埋头苦读即可见她心中还是考取功名更重要,所以她不会很耐心地做这“无聊”的事。而黛玉则寄情怀于诗,对诗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热情的教香菱就不奇怪了。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就突出了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6.第一步要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第二步明白诗的功力,进入“真景物,真感情”;第三步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象力。‎ ‎7.热情地承担老师的责任,并通过“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是诗翁了!”鼓励香菱树立信心;还有及时检查等。‎ ‎8.首先是兴趣浓(偷空看旧诗),然后是态度虚心,还有刻苦,集中精力,当然还需要好老师的指导。‎ ‎9.不设统一答案,自己就诗作以赏析。‎ ‎10.首先要多读,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其次是要有选择的诵读,将事半功倍;还有要大胆创新,敢于发挥,“创新精神”是提高的关键。(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