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5-29 发布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8 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教案 华东师大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4‎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 ‎4.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开展“拨乱反正”。‎ 为什么是伟大转折?‎ 1.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2.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4.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使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体验阶段:‎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 4‎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材料:‎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 (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1978年的安徽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安徽省委制定了什么措施渡过难关?‎ 安徽省委制定的借地种粮的政策 小岗村开始改革尝试的直接原因 改革的历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一年后的小岗村 年份 油料卖出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 ‎100多斤 ‎35000斤 ‎230斤 ‎20元 ‎0‎ ‎0‎ ‎1979‎ ‎3 万多斤 ‎13万多斤 ‎800斤 ‎200元 ‎800元 ‎2万多斤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导行阶段:‎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踏步走向世界!‎ 深圳原来只是一个拥有2万多人口的边陲小镇。自创办特区后,短短的几年时间,深圳就变成了一个高楼林立、出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1984年5月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被划定为海南经济特区。‎ 至此,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地图上找一个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结合之前的经济特区,看看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对外贸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反思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