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50 KB
  • 2021-05-28 发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课件新人教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 14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 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 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 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 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 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 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 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 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 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 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 的网》等。 写作背景 作者说:“《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 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我想 起了我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 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 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 生字新词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 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 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 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 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速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1)按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 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 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 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 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第 14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走进文本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 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 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 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 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细读课文,走进文本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 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 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 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 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 照管小茅屋。 细读课文,走进文本 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细读课文,走进文本 3.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有四处,具体如下: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 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 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 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 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细读课文,走进文本 4.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归纳升华,拓展应用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 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