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0 KB
  • 2021-05-28 发布

浙江省舟山市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门虎据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qì)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 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 条单薄.(báo )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 B.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可能一促.(cù)而就,必须脚 踏实地,从家庭抓起,从家训做起,促进家风形成,夯.(hāng)实文明基础。 C. 只是瀑布太宽、峡谷太深,无论多么强的光,落到那崩.(bēng )落的雪原般的千万年不 曾停息的层层水花上,那巨大的无底深谷中,全显得黯.(àn )淡微弱,使得整个峡谷更添了 些神秘莫测、捉摸不定的色彩。 D. 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 廓.( kuò)、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yūn)、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 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 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 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A 项,“据”改为“踞”,单薄 bó; B 项,“促”改为“蹴”;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 D 项,内蕴 yùn。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梦见过在烛光下操劳的银匠,特别记住了他头顶闪烁..的那一团白发。【甲】深不见底的 墨夜,夜的中间是掬得起...的一汪烛辉……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劳动?它们共生共长吗?【乙】 我在那个清晨嘱托..自己:永远不要离开劳动——虽然我从未想过、也从未有过离去的念头。 我渐渐明白:要始终保有富足,积累的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积累。诚实的劳动 者和艺术家一块儿发现了历史的哀伤,即:不能够。 - 2 - 【丙】滋生万物的野地接纳了艺术家,野地也能够拒绝,并且做得毅然..彻底:强加于它 的东西最终就不能立足。泥土像好的艺术家,看上去沉静,实际上怀了满腔热情。艺术家可 以像绿色火焰,像青藤,在大地上燃烧。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闪烁 B. 掬得起 C. 嘱托 D. 毅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 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 类型。 A 项,闪烁,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此处指他头顶的白发不时闪出,使用正确。 B 项,掬得起,掬,两手捧;掬得起,捧得起。这里形容“一汪烛辉”,使用正确。 C 项,嘱托,含郑重其事、托付的意思,语境中无上述内容。该处语境细读来,有口语化特征, 用“叮咛”比较合适。 D 项,毅然,意思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此处与“彻底”搭配,使用正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 错误的句子即可。 C 项,第一句是说“野地接纳了艺术家”,后面是说“野地也可以拒绝”,第一句话意思已经 完整,第一句后的“艺术家”后的逗号改为句号;第二处“野地也能够拒绝,并且做得毅然 彻底”意思完整,与“强加于它的东西最终就不能立足”之间并非解释说明的关系,因而“彻 底”后的冒号改为句号。 故选 C。 - 3 -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 16 种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 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 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正确地 使用和判断。2 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 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 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 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 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 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 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 的位置上。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老杨同志,请您 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 而不是感叹号。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 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 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 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 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从语气方面分 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 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昨日,国家医保局在就关于将健康体检纳入医保范畴的建议进行回应时,目前基本医疗保 险还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包括健康体检等非治疗性的、预防筛查的项目。 B. 只有当科学家认定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是一种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并情愿在任何情况下 都为这一事业奋斗终生时,他才得到了创造的最大动因。 C. 电影对科学技术生动准确的普及不仅可以促使观影人,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追逐梦想、探索 创新、科学求实的人生理念,还能引领这个行业走得更远。 D. 该村党支部帮助产业园流转土地 100 亩,建立起优质水蜜桃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 16 户、 19 人就业,每人每年有约 8000 元左右的工资收入。 - 4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 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 项,缺谓语,在“目前”前面加上“指出”; C 项,递进关系的句子语序不当,“引领这个行业走得更远”与“可以促使观影人,尤其是年 轻人树立追逐梦想、探索创新、科学求实的人生理念”互换; D 项,不合逻辑,“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故选 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当光照射在特定的材料上时,①_____ 。如果我们用频率更低(因而能量更低)的光来照射, 那么无论光的强度有多大,②_______ 。但是如果用频率更高(因而能量更高)的光照射, ③___________ ,仍然会激发出电子。不久之后,科学家发现,光是由量子化的一个个光子 组成,单个的光子可以表现得像粒子一样,如果具有合适的能量,就能让电子电离出去。 【答案】 (1). ①有时候会激发出电子 (2). ②都无法激发出任何电子 (3). ③那 么即便是将光的强度降到很低很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 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 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 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此段文字讲述的是“光的照射”与“激发电子”之间的关系。第一处,应填写“光照射在特 定的材料上”会发生什么情况;结合后文“用频率更低(因而能量更低)的光来照射”“用 频率更高(因而能量更高)的光照射”“仍然会激发出电子”可知,此处可填写“有时候会 激发出电子”; 第二处,结合前面“无论光的强度有多大”与后面“但是……仍然会激发出电子”可知,此 处可填写“都无法激发出任何电子”; 第三处,结合“如果用频率更高(因而能量更高)的光照射”,“仍然”等词语可知,此处 可填写“那么即便是将光的强度降到很低很低”。 - 5 - 【点睛】补句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你为宁波市图书馆拟一则讲座公告。要求:⑴格式完整;⑵披露的信 息清晰;⑶不超过 200 字。 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第 720 期邀请了复旦大学的徐英瑾教授,他讲授的主题是《对于 人工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时间是在 2019 年 08 月 31 日(周六)14:00,地点是在宁波图书 馆新馆一楼报告厅(鄞州区宁穿路 2100 号)。徐英瑾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复 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曾在意大利与美国各自进修一年 (在美国以 Templeton Fellow 的身份在圣母大学哲学系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专长为 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 【答案】示例 徐英瑾主讲《对于人工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 主 题:对于人工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 主讲人: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 时 间:2019 年 08 月 31 日(周六)14:00 地 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鄞州区宁穿路 2100 号) 主讲人简介: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曾在意大利与美国各自进修一年(在美国以 Templeton Fellow的 身份在圣母大学哲学系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专长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 哲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筛选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公告。公告一般 由标题、正文、落款和日期组成。正文一般要写明公告的具体事项,比如本题要求为宁波市 图书馆拟写一则讲座公告,那么里面应该写清讲座的主题、主讲人、讲座的时间、地点以及 主讲人简介。 材料所给信息包括主讲人“复旦大学的徐英瑾教授”以及内容“他讲授的主题是《对于人工 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时间、地点,“时间是在 2019 年 08 月 31 日(周六)14:00,地 - 6 - 点是在宁波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鄞州区宁穿路 2100 号)”;最后有主讲人的简洁“徐英 瑾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专长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将以 上信息按照公告的格式清晰的排列出来,注意语言要简洁,符合公告的语体色彩。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 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 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 年,原建设部出 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 20 多 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 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摘编自人民网评: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文 / 宗利) 材料二: “垃圾分类”一直在倡导,极少被践行,可以说是垃圾分类工作所面临的真实写照。如 今,“立法强制”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 超大城市先行先试,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是因为超大城市本身面临着较繁重的垃 圾处理问题,“垃圾围城”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槛,超大城市已然没有多少时间再等着靠倡 导出效果了,必须要出立竿见影的实招硬招。 二则,超大城市往往都自带流量与话题。在这些城市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容易形成全民 关注与讨论,近期上海垃圾强制分类就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垃圾分类要求在源头上科学立法,既要听取民众的意见,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 同时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如处罚、惩处措施等。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 与普及,并为民众践行垃圾分类创造尽可能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夏熊飞《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 1900 年的《污物清扫法》到 2000 年的 《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 - 7 - 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 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 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记者了解到,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 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如何打造全球领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 65%左右,包装行 业可达到 80%以上。 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 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 20 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 5 类 生活垃圾,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 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 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新华社驻外记者实地探访: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7. 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在半个世纪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 长时间的磨合,目前他们垃圾分类的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B. 从先行推广垃圾分类的德、日等国家看,这些国家都注重垃圾分类的教育,小学入学伊始 就开设垃圾分类的课程,进行专门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学习。 C. 从先行推广垃圾分类的国家历史看,德、日都经过一百年左右修改法律与教育国民的过程, 因此,中国要取得垃圾分类的良好效果,预计也将近一个世纪。 D. 我国从 1993 年开始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并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 进实施,但由于各种原因,推进十分缓慢。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7 月 1 日,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按照计划,不出意外的话,继上海之 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B. 在这次垃圾分类中,我国超大城市先行先试,原因或出于垃圾处理对超大城市而言,已是 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超大城市往往都自带流量与话题。 - 8 - C. 日本政府在垃圾分类中注重法制的完善,多次修订法律。并在实施垃圾分类中提出,要减 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生利用、再利用、回收热量、 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 D. 德国垃圾回收中有两个环节做得好: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 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 65%左右。 9. 读了上述材料,如果你是上海某学校的校长,你将怎么来实施你们学校的垃圾分类工作? 请写一下你的做法。 【答案】7. D 8. C 9. ①带领全校师生学习并宣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派专人(团委或政教处)关 注实施过程,并收集有关信息,做好及时修改与更正完善落实的工作。 ②邀请熟悉垃圾分类的老师,开设专门的课程,做好垃圾分类的指导与讲解,普及相关知识, 让学生会区分,并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③颁布奖惩制度,评选环保小卫士,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一步带动家长与家庭进行 垃圾分类的科普与实施。 ④要鼓励学生会成立回收垃圾分类的部门,把有用、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公司,获得收益, 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意义。 ⑤要减少源头垃圾产生,在进校门之前有个删选,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小卖部及食堂, 应注明是什么垃圾,及怎么折叠与回收。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目前他们垃圾分类的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错,原文是“目前有些做 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注意是“有些做法”; B 项,“小学入学伊始”错,结合原文“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 程”可见日本是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是小学的高段; C 项,“日……经过一百年左右修改法律与教育国民的过程”文中无此信息;“中国要取得垃 圾分类的良好效果,预计也将近一个世纪”的推测于文无据。 故选 D。 - 9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 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 C 项,“再生利用、再利用……的优先顺序”错,原文是“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 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 制化”,可见应当是“再利用、再生利用”。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以及对某个问题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个性化解答要立 足于文本,还要结合题干要求联系实际思考,解答要符合实际。 结合材料一“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 制时代 ’”以及材料三“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 1900 年的《污物 清扫法》到 2000 年的《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可概括出“带 领全校师生学习并宣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派专人(团委或政教处)关注实施过 程,并收集有关信息,做好及时修改与更正完善落实的工作”; 结合材料二“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普及,并为民众践行垃圾分类创造尽可 能便利的条件”以及材料三“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 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可概括出“邀请熟悉垃圾分类的老师,开设专门 的课程,做好垃圾分类的指导与讲解,普及相关知识,让学生会区分,并懂得垃圾分类的意 义”; 结合材料二“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同时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如处罚、惩处 措施等”以及材料三“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 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可概括出“颁布奖惩制度, 评选环保小卫士,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一步带动家长与家庭进行垃圾分类的科普与 实施”; 结合材料三“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 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 - 10 - 法制化”,可概括出“要鼓励学生会成立回收垃圾分类的部门,把有用、可回收垃圾卖给回 收公司,获得收益,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意义”以及“要减少源头垃圾产生,在进校门之前有 个删选,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小卖部及食堂,应注明是什么垃圾,及怎么折叠与回收”。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的力量(节选) 梁晓声 当然,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 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 有无当成一回事呢? 我们吃的粮食,诸如大米、小米、包谷、高粱……皆属农作物的种子;桃和杏的核儿, 是果树的种子;柳树的种子裹在柳絮里,榆树的种子夹在榆钱儿里;榛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 的榛子,松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松子……都是常识。 据说,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和家畜禽类在内,哺乳类大约四五千种之多;仅蛇的种类 就有两千种以上;鸟类一万五千余种;鱼类三百种以上。虫类是生物史最多的。草虫之类的 原生虫类一万五千余种;毛虫之类四千余种;章鱼、墨鱼、文蛤等软体动物近十万种;虾和 螃蟹等甲壳类节肢动物估计两万种左右;而我们常见的蜘蛛竟也有三万余种;蝴蝶的种类同 样惊人的多…… 那么植物究竟有多少种呢?分纲别类地一统计,想必其数字之大,也是足以令我们咋舌 的吧?想必,有多少类植物,就应该有多少类植物的种子吧? 而我见过,并且能说出的种子,才二十几种。比我能连绰号说出的《水浒》人物还少半 数。 像许多人一样,我对种子发生兴趣,首先由于它们的奇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 “伞”飞行;比如某些植物的种带刺,是为了免得被鸟儿吃光,使种类的延续受影响;而某 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关于种子的许多奇妙 特点,听植物学家们细细道来,肯定是非常有趣的。 - 11 - 我对种子发生兴趣的第二方面,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 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随粪排出,相当一部分种子, 居然仍是种子。只要落地,只要与土壤接触,只要是在春季,它们就“抓住机遇”,克服种 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 我是知青时,曾见过最为奇异的由种子变成树木的事。某年扑灭山火后,我们一些知青 徒步返连。正行间,一名知青指着一棵老松嚷: “怎么会那样!怎么会那样!”--众人驻足看时,见一株枯死了的老松的秃枝,遒劲地 托举着一个圆桌面大的巢,显然是鹰巢无异。那老松生长在山崖上,那鹰巢中,居然生长着 一株柳树,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如发的柳丝,繁茂倒垂,形成帷盖,罩着鹰巢。想那 巢中即或有些微土壤,又怎么能维持一棵碗口般粗的柳树的根的拱扎呢?众人再细看时,却 见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 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 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使那巢看去非常的安全,不怕风吹雨打…… 一粒种子,怎么会到鹰巢里去了呢?又怎么居然会长成碗口般粗的柳树呢?种子在巢中 变成一棵嫩树苗后,老鹰和雏鹰,怎么竟没啄断它呢? 种子,它在大自然中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啊! 我领教种子的力量,就是这以后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大宿舍内的砖地,中央隆了起来。且在夏季里越隆越高。一天,我这名知青 班长动员说:“咱们把砖全都扒起来,将砖下的地铲平后再铺上吧!”于是说干就干,砖扒 起后发现,砖下嫩嫩的密密的,是生长着的麦芽!原来这老房子成为宿舍前,曾是麦种仓库。 落在地上的种子,未被清扫便铺上了砖。对于每年收获几十万斤近百万吨麦子的人们,屋地 的一层麦粒,谁会格外在惜呢?而正是那一层小小的,不起眼的麦种,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 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 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 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顺墙淌入了一口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 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 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 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 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 12 - 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 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 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 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 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有这样那样的种子,或由我们自己,或由别人们,一粒粒播下在 我们的“心地”里了。可能是不经意间播下的,也可能是在我们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情 况下播下的。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 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 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它们的生长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力 量必如麦种隆起铺地砖一样,使我们“心地”不平。甚至,会像发芽的麦种鼓破木箱,发芽 的豆子鼓裂缸体一样,使人心遭到破坏。 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因为人当明白,丑 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 如癌细胞一样的。 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 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 10. 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12. “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 13. 文章“土壤”转到“心地”,你对“心地”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答案】10. 写了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 视; 与后文种子接触土壤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繁衍的奇妙、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力量构成 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与探究之心,明明题目是种子的力 量,却先提种子没有力量。那么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1. ①用声音、我的感受、动作,侧面写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给人一种真实惊骇的现 场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量;)②动词的运用非常贴切,“鼓散”“鼓 开”“滚落”“泻”“铺”,给人遐想与强烈的视觉感受,充分表现了种子力量的强大;③ 为下文写“播在心地的种子”做铺垫。 12. ①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②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 - 13 - 能力;③为了谋求发展,呈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力量。 13. ①心地就是人心。②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 在内心滋生蔓延;③万一产生这些念头,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④像古 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培育善与爱,让人心流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 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 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 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写到“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 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 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这是写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 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视; 从结构上看,与下文写一棵柳树长在了鹰巢里,“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 破围而出……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写老职工家的麦 芽破箱而出等体现“种子的力量”的事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 从效果上看,题目是“种子的力量”,开头却写种子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欲扬先抑,自然而 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与探究之心: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欣赏语言一般要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赏析, 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方面分析妙处;注意要举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好处。 画线句“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 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 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这是写“我”看到“种子的 力量”的惊骇的场面和震惊的感受,通过写声音“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我”的感 受“骇然”、动作“奔”以及看到的场面“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 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 铺了厚厚一层”,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地写出 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 - 14 - 量; 其次,动词运用非常贴切,“鼓散”“鼓开”“滚落”,写出种子的力量之大;“泻”“铺”, 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引人遐想,这小小的种子是怎样一点一点积蓄力量,而后终于“爆发” 的; 从结构上看,这段描写为下文写关于人的“心地”以及种什么种子的联想做了铺垫,既然种 子的力量如此骇人,那么人就应当警醒,不要在“心地”种下“仇恨”等邪恶的种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 抓住每一层的关键句子概括层意;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答案。 本文 6——7 段,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 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 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 样或那样的植物”,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 第 8——10 段,写一颗落到鹰巢里的种子,竟然长成“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的柳树, 并且“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 周。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 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种子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 第 11——14 段写了关于种子的两件事,一是宿舍砖地下的麦子“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 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二是老职工家 的木箱里的麦子得了一点点雨水,竟然鼓散了木板,鼓开了箱盖,“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 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为了谋求发展,种子呈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力量。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这类题型可 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 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结合文本“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可见“心地”就是“人的心”;结合文本“那种子可能 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 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 生长……使人心遭到破坏”“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 之心”,由此可见,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在内 - 15 - 心滋生蔓延;结合文本“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心地’,而不及时从 ‘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万一产生这些邪恶的念头, 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结合文本“‘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 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可知正确的做法是,像古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培育 善与爱,让人心流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 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 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 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 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 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 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 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 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孟尚书书 (唐)韩愈 愈白: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 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 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惕.,不 为利疚。”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且彼佛者,果何 人哉?其行事类君子邪?小人邪?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 其鬼不灵,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 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 16 -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①,则之墨②。”杨墨交乱, 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 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 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 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 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 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 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 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 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天地 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选自《韩愈文-与孟尚书书》,有删节) 【注】①杨:杨朱派 ②墨:墨翟派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在方册.. 方册..:书籍 B. 不为威惕. 惕.:恐惧 C. 礼乐崩而夷狄横. 横.:横暴 D. 以至于今泯泯..也 泯泯..:灭绝,消失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求福利也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 其.亦有说 其.皆出于此乎 C. 孟子辞而.辟之 蟹六跪而.二螯 D. 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重为.乡党所笑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在答复孟尚书的信中,阐述了自己行事立身不愧天地,不愧苍生,无所惧怕,不会因 为担心释氏降祸或想求得好处而改变自己对圣贤之道的坚守。 B. 文章中对信奉者认为佛家会带给人祸患的说法,表示了怀疑,并从佛者的行事上分析,无 论佛家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个说法都立不住脚。 - 17 - C. 杨墨学说曾阻止了儒家圣贤之道,韩愈与杨雄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 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 D. 杨墨盛行,发展到后来,以致秦焚书坑儒,后虽汉代重兴儒道,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而韩愈排斥佛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儒道危在旦夕、衰微灭绝的可怕境地。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 (2)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 【答案】14. C 15. C 16. C 17.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 杨//墨 18. (1)假如佛教能带给(决定、干预)人们灾祸,这也不是坚守儒道的君子们所惧怕的,何 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理。 (2)如果从前没有孟子的话,那么人们都要穿胡服说胡语了。所以我韩愈曾经推崇孟子。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 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 项,礼乐崩而夷狄横,意思是“礼崩乐坏而夷狄横行”。横:横行。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前一个为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因为”; B 项,前一个是代词,代自己,“我”;后一个是语气助词,表揣测,“大概”; C 项,两个都是连词,表并列; D 项,前一个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被”。 故选 C。 - 18 -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错,原文“故愈尝推尊 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可知,“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这只是韩愈的 观点,不包括杨雄。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 是:就在这时,却有人倡扬佛、老思想于世,鼓动天下之人追随他们。唉呀!他们也实在是不 仁不义了!佛、老对社会的危害远超过杨子和墨子。 其中,“也”通常放在句末,其后断开;“而唱释老于其间”句子意思完整,主谓宾都全, 后面断开;“释”“老”是指佛家和老子,属于小并列,中间可停顿,断开;“呜呼”作为 感叹词独立成句,前后都应当断开;“矣”字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释”“老”是小 并列,中间断开;“释老之害”是“过于杨墨”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可在“害”字后停 顿;“杨墨”是杨子和墨子,小并列,中间可断开。 【18 题详解】 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 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与,给;祸祟,灾祸;非……也,否定式判断句;万万,表 示绝无可能。(2)向,从前;服,名词作动词,穿;言侏离,说胡语;尝,曾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 19 -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大凡君子立身行事有自己的规矩准则,圣贤们的事业,都明载典册,可以学习,可以效 法;我韩愈上不愧对苍天,下不愧对庶民,对自己无愧于心,是积累善行,还是积累罪恶, 祸福各以其行事而至,怎能背离先王的儒道、舍弃圣人们的法规,而追随外教以求来世之福 报呢?《诗经·大雅·旱麓》不是说过:“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而不违犯先祖之德。”《左 传·哀公十六年》又说:“君子之人,不惧怕威暴,也不为私利而痛苦。”假如佛教能带给 人们灾祸,这也不是坚守儒道的君子们所惧怕的,何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理。况且那些 成佛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做事是类似君子呢,还是类似小人呢?如果类似君子,他们必 定不会随便把灾祸加到守道君子头上;如果是类似小人,那么他们自身已死,他们的鬼魂也 没有灵验。天地神灵,他们的等级地位排列森严,不是可以随意欺骗的;他们又怎肯让鬼们 在天地间自行其是、作威作福呢?佛的举止行动均无所依凭,而人们却去信奉它,也真是够糊 涂的了。 况且,我韩愈不但不帮助佛教,而且严加排斥它,我也是有根据的。孟子说:“如今天 下之人,不接近杨朱,就接近墨子。杨、墨两家同时来扰乱,儒家的圣人之道就不昭著了, 于是就三纲沦亡,治理国家的各种大法败坏,礼崩乐坏而夷狄横行,还能有多久不沦落为不 知礼仪的禽兽呢?所以说:能谈论排斥杨子、墨子的人,都是儒门圣人之徒。”汉代的扬雄说: “古时候杨子、墨子堵塞了儒家思想畅行之路,孟子对之辩解并加以驳斥,澄清了混乱。” 杨子、墨子的思想畅行,儒家的正统思想被抛弃废止,将近数百年之久,而到了秦朝,最终 消灭了儒家先王的礼法,焚书坑儒,于是天下大乱。后世的学者没有可以寻求追随的标准, 直至今天,已近于灭绝了.这样的灾祸正是由于杨、墨之学泛滥而未能加以禁绝的缘故。孟子 虽是圣贤之人,但未得官位,空有言论而无机会具体去实施,即使其言论接近孔子,于社会 又有什么补益呢?然而,正是仰赖了孟子的言论,今天的后学之人尚且知道以孔子为宗师,崇 尚仁义,重视王道而鄙视霸道罢了.儒家的大经大法都已亡灭而未能拯救,败坏而未能收拾, 即人们所说的于千百之中仅存十分之一,怎么能够对它加以澄清呢?然而,如果从前没有孟子 的话,那么人们早就沦为夷狄了。所以我韩愈曾经推崇孟子,认为他的功绩不在夏禹之下, 原因也就在这里。 汉代以来,不少儒者对儒家经典小修小补,儒学已经千疮百孔,人们一边整治,一边亡 - 20 - 失,其危险的局面确如千钧一发,绵延至今,渐渐趋于衰微灭绝。就在这时,却有人倡扬佛、 老思想于世,鼓动天下之人追随他们。唉呀!他们也实在是不仁不义了!佛、老对社会的危害 远超过杨子和墨子。我韩愈远不如孟子贤达,孟子不能在儒家道统未沦亡之前拯救它,而我 却想在儒家道统败坏之后去保全它,唉呀!我也太不自量力,并且也看不到自身处境的危险, 没人救援就会死去了!即使如此,如果能让儒家的道统经我韩愈而能大体流传于后世,即使我 为此而献身也毫无遗憾!天地鬼神在上,天地鬼神可以作证对质,我怎能因为一次谏迎佛骨而 被贬官,就自己毁弃儒道而追随佛教这种异端邪说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唐)无名氏 叵耐①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②。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①叵(pǒ)耐:不可耐,可恼。 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 19. 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 20. 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 【答案】19. (1). 谩语:没有准儿的话。 (2). 闺怨 20. 借托喜鹊,用喜鹊的独白,拟人化手法,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喜鹊的 气恼与抱怨,正是女子思念之深的写照,而这又与前文女子的薄怒叠加在一起,更显得富有 情趣。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在抒情 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以及诗歌题材的判断能力。解答词语的意思,先要着眼于字面意思,然 后放入语境中揣摩它的语境义。诗歌的题材要通过题目、诗歌内容、作者、背景、注释等信 息综合把握。 “谩语”的“谩”有“欺骗、蒙蔽”的意思;再结合句子,这是女子再埋怨喜鹊,民间有灵 鹊报喜的说法,而“送喜何曾有凭据”,说明喜鹊并没有带来喜讯,因此“谩语”的意思是 “没有准儿的话”。 - 21 - 这首词的题材,根据前四句“送喜何曾有凭据”“锁上金笼休共语”等埋怨、娇嗔的语气, 以及灵鹊的独白“欲他征夫早归来”可知,应当是一首思妇盼归的词,题材是“闺怨”词。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 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诗歌的表达技 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 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 注意题干当中的“情趣”“语浅情深”等词语,这就暗示考生,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既然 让我们赏析,就有可能用到了艺术手法,要找出来,加以赏析;而“情深”则需要我们分析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后半阕采用拟人手法,以喜鹊独白的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大意是,本来是好心来早 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 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 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下阙表面写喜鹊的气恼与抱怨, 实则以这种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深,以至于迁怒于喜鹊,读来富有情趣,由此增强了 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这阕词写活了。 感情上,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此词 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 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在抒情上,表现得 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选读》)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 22 -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 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 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 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 [注]①彻:通“撤”。 21. 这两段文字对孝的认识上,前文可以用_______一词来概括,后文可以_____一词用来概 括。(摘录原文词语) 22. 比较、评析孔子与孟子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的认识。 【答案】21. (1). 色难 (2). 养志 22. 两者都谈到赡养父母的时候,不能仅仅在物质上(口体上)侍奉父母。都注重要从内心 上关注父母。都注意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赡养。 不同:孟子是在孔子孝的认识上更往前走了一步,更深入更具体。 孟子强调了在所有的事情中,事亲是最重要的。而在事亲上,守身又是最基础的。 养志实则是要知亲,知亲之心意。让父母吃下去舒服、吃得安心。色难,强调的是孩子对父 母的态度;而养志,则在孔子的和颜悦色的态度之上,还要孩子发自内心,考虑父母的心理 感受。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具体考查理解思想内涵并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像翻 译文言文那样逐字逐句理解两段话的意思,理解圣人对于“孝”的认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 筛选出相关信息。 第一则的大意是: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 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由此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孝”最难做到的是“色难”。 第二则的大意是:孟子说:生活里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 身的身体和善良最重要。让自己身体健全、健康,不丧失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 失去生命和健康,还丧失自身善良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长者不该侍奉? 但侍奉父母才是侍奉的根本;哪种好品德不该守护?但守护自身(的善性)是守护的根本。 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要请示(剩下的酒肉)给谁; - 23 - 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必定说‘有’。曾晳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肉。 撤除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就回答说‘没有了’,准备拿吃剩的下顿 再进奉给父亲。这叫作对父母的口体奉养。像曾子那样,就可以称为对父母心意的奉养了。 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抓住这段话的关键句“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 子者,可也”不难看出孟子主张的是“养志”。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鉴赏评价名著思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在翻译理解句子大意 的基础上,分析所给名著的层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评价。 孔子和孟子对于赡养父母的认识有相同点,比如孔子认为“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就是替父母做事、好吃好喝让父母享受,这不 是真正的孝顺父母,这就强调了不能仅仅注重物质上的赡养,更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从 精神上让父母愉悦;而孟子也认为“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曾子侍 奉曾皙,不仅仅给他吃肉,更注重对父亲的敬重;而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仅仅是口体奉养, 可见孟子也认为赡养父母不能仅仅看重物质,更要“养志”,即看重精神上的赡养。 二者也有区别。孔子认为“色难”,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强调孩子对堵父母的态度。而 孟子认为“事亲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 亲者,吾未之闻也”,也就是在所有的事情中,事亲是最重要的。而在事亲上,守身又是最 基础的。并以曾子侍奉曾皙与曾元侍奉曾子进行对照,说明养志实则是要知亲,知亲之心意。 让父母吃下去舒服、吃得安心。养志,则在孔子的和颜悦色的态度之上,还要孩子发自内心, 考虑父母的心理感受。 【点睛】解答名著阅读类题目,注意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 评推荐型。复习重点: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 括小说故事情节。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⑴孔子谓季氏:_________,是可忍也,____________? (《论语》) ⑵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⑶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⑷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周邦彦《苏幕遮》) - 24 - 【答案】 (1). 八佾舞于庭 (2). 孰不可忍也 (3). 金就砺则利 (4). 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5).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6).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7). 疏林不做 美 (8). 淡烟暮霭相遮蔽 (9). 水面清圆 (10). 一一风荷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佾”“砺”“知”“钩”“暮霭”等,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 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 “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 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 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 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 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 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 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 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 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 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 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 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应有的精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实在想不通”。 - 25 - 至少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快乐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快乐”还是“吃苦”的必 然对立。教育界常提的概念是“激励”。有激励的教育和 “快乐教育”大为不同。 换言之,“吃苦”,或者说“接受挑战”,可以同时让人产生深层愉悦。这种愉悦不是 打鸡血式的快乐与亢奋,而是学习者得到了与其智力相称的挑战,他们有所成长,有所变化。 愉悦感和挑战性之间并无必然矛盾。 若重视激励,教学者就有义务创造教育条件,激发出学习者的兴趣和激情,这包括矫正 学生的行为,提供合适的反馈。激励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设计。一旦我们 去关注学生内心的激励,教育自然会四通八达地和神经科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联系在 一起,这会使得教育学变得四通八达,气象万千,如一池活水。关注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也 会让教学实践变得充满创意,时有突破。 常有人误解国外教育是容易的,简单的,嘻嘻哈哈,你好我好,没有作业,谓之快乐教 育。这也不正确。1987 年,美国教育者齐克云和甘普生提出的“本科教育七原则”中的原则 之一,是“明确高标准”。学生自己也不希望学习中得不到拉升。但优秀的教育者一定是在 追求温水煮青蛙,运用高效的教学设计,根据发展阶段和个人特性,不知不觉让学生学习, 不断在提高。让学生学得进去才是王道。 发现学生“吃不饱”的时候,会有形形色色特殊禀赋教育、强化班,提高挑战。学生有 障碍学习困难的时候,有特殊需求的教学,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这些具体做法实施起来都不难,难的是教育界能不能认可个人的重要性,认可个体的不 同,认可人们对于学生的内心理解不足。有了这些认识,教育界自然会去寻求解决方法。 教育革新的起点,应该是一场话语的革命。很多时候大家在讨论错误的话题。要不要“快 乐教育”,成了教育界的一个话语怪圈,大家都在里面转来转去,不必要地在排队。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从教育上抓上来。我国的教育老师 和家长一致认为教育应该是吃苦的不是快乐的,但是学生的心理成长能够关注多少呢?教育 如果不讲究以人为本的话,那这种教育始终是不健全的。“吃苦“教育和”快乐“教育是否 考虑有效地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作文材料选择的是教育的话题,这是一个 影响到千家万户,影响到每一个人,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的一个话题。面对越演越烈的 学业竞争,考生有怎样的理解与认识呢?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今天重新审视这个问 题,无论对考生,还是对我们教育者本身,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26 - 教育是不是就是一个竞技比赛,跑得快,跳得高,有速度,是不是就意味着成功。我们的教 育难道就是拼体能、拼时间、拼努力,生命不息,拼搏不止。“赢”难道真的那么重要,教 育是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前程吗?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教育是一个生长、成长的过程,无所谓输赢,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教育了。会 不会因为这样的一种认识,自然而然的发生,然后让教育变成了佛系,看不到青年人的拼搏 与朝气。 考生可针对以上问题给出自己的认识。“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恐怕得因人而异,因 材施教。考生应有自己的理解,并要结合两个观点,找到它们的合理的联系点。怎样才能把 这个问题谈透彻,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好好地琢磨一番。 参考立意: 1、教育中倡导的“赢”,换个角度,也是生长成长,我们青年学生要有“赢”的意识 2、要警惕一味的为了赢而赢的错误观点,但不排斥为了更好更快的生长成长,赢也可以是一 种手段。 3、教育确实应该厘清它的最终使命,是为了生长与成长,当“赢”的意识已经压迫到青年学 生的时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时候,我们要对“拼”“赢”要警惕。 4、有时候,适当的放下这些,可以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 结构示例:题目是《“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开头概述中国传统教育是讲究“吃 苦”的,而西方则认为应当人性化,然后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 乐”教育好?接着提出钱文忠“快乐教育”的说法,又用南桥的观点进行反驳,让孩子一味 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然后指出钱 先生犯了一个二元化的错误,而在美国,没有“吃苦”或“快乐”的说法,而是提出应当“激 励”,并分析指出愉悦感和挑战性之间并无必然矛盾。然后分析“激励”的价值和意义,再 批驳对“快乐教育”的错误认识,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教育方案。最后提出,教育改 革的重点应当是教育心理的改变,教育如果不讲究以人为本的话,那这种教育始终是不健全 的。“吃苦“教育和”快乐“教育是否考虑有效地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素材: 1、“世界不会慢下来等你,你不跑,就会被抛弃。”这句话成为哽在所有人心中催生焦虑的 鱼刺。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好一个孩子,让他能适应快节奏的发展、赢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自 - 27 - 由,变得越来越难:他们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争着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让孩子拼命奔 跑,却收效微薄、仍然惶恐茫然。 2、郭德纲讲过一个小故事:“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 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 ! 像 我这样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没金钱的.一无所有的人,你还不拼命工作,拼命奔跑,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3、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儿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让你 跟别人比学习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就业时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 谋生。” 4、我应当教给你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很公平的世界,付出和收获永远成正比,投机取巧 终究无法长久,如果你的野心远远超出了你的实力,你的才华只会害了你; 我应当教给你拼搏的精神: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每一个创业成功的老板的背后,也一样有着 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奋斗的辛酸历程; 我应当交给你独立思索的精神:我和学校所能教的,永远都是知识中的沧海一粟,在我们无 法触及的地方,你需要靠自己去探索,去追求,去完成远方星辰大海的开拓。 5、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跟上社会的”潮流“就可以的,还要看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阶段 去进行的。如今的社会上,成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消化不过来的,直接就凌驾到孩子 的身上了。才上幼儿园的年龄,一些”称职“的父母就开始各种的着急,比如给孩子报读各 式各样的兴趣班以增加”技能“,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检查作业和每天在学校学习过的内容。 家长们,别太着急,你的孩子现在都只不过是个孩子呢。 【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 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 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 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 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