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 KB
- 2021-04-15 发布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继电保护的作用
一、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其生产特点
1、组成:发电机、变压器、输配电线路、母线、电动机等电力元件
2、生产特点:发、供、用同时完成,不能储存
3、要求: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连续
二、电力系统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
1、故障
最常见故障:短路
——相与相之间、相对地之间、电机或变压器同一相绕组不同线匝之间的短接
a、短路形式
d(1)(最常见)、d(1,1)、d(2)、d(3)(最危险)
b、短路特点:Id↑,U↓
c、短路故障的后果——事故
事故即指系统的全部或部分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以至于造成停电、少送电,电能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损坏设备。
2、不正常运行状态
指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遭到破坏,系统的运行参数偏离规定的允许值,但尚未发展成故障。
a、其性质、后果及危害性有别于故障
b、长时间的不正常运行有可能造成故障
如长期过负荷→温度升高→绝缘老化→故障
3、易出故障的元件
架空线、开关电器、旋转电机等
三、继电保护的任务
继电保护装置是一种由继电器和其它辅助元件构成的安全自动装置。它能反映电气元件的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
故障——将故障元件切除(借助断路器)
不正常状态——自动发出信号(以便及时处理)
可预防事故的发生和缩小事故影响范围,保证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第二节 保护装置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一、保护装置的原理
利用发生故障时,电力系统的一些基本参数(电流、电压、相角)与正常运行时的差别来实现保护。
二、构成
1、测量单元:测量被保护元件运行参数的变化,并与保护的整定值进行比较
2、逻辑单元:对测量单元送来的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决定保护装置是否需要动
作。
3、执行单元:根据逻辑单元的决定,发出信号或跳闸命令
故障参数量→测量→逻辑→执行→跳闸或信号脉冲
↑
整定值
三、各种保护装置简介
1、过电流保护:Id↑
2、低电压保护:U↓
3、功率方向电流保护:功率方向
电流大小
4、距离保护:X=U/I
正常→X大(U=Ue,I=If)
故障→X小(U↓,Id↑)
5、差动保护:电流相位
电流大小
6、高频保护:利用高频信号监测各电气量情况
第三节 对继电保护的要求
一、选择性
1、目的:缩小停电范围
2、措施:保护装置应断开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
主保护:能以最短的速度切除被保护元件范围内的故障的保护。
后备保护:主保护或断路器拒绝动作时起作用的继电保护。
分:近后备
远后备
例:用图表示各级线路主保护、近后备保护、远后备保护的保护范围。
二、速动性
1、目的:限制故障的不良后果,避免形成事故
2、故障切除时间:由保护装置动作时间、断路器固有的跳闸时间组成
三、灵敏性
1、目的:保护反应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2、灵敏系数:指电力系统处于最小运行方式下,在整个保护范围内任一点发生故障时,都能可靠动作的能力。常用Klm表示。
对于反应故障时参量增加而动作的保护装置:
Klm=保护区末端金属性短路时最小故障参数计算值/保护装置动作参数整定值
对于反应故障时参量减小而动作的保护装置:
Klm=保护装置动作参数整定值/保护区末端金属性短路时最大故障参数计算值
要求Klm>1(一般为1.2~2.0)
四、可靠性
从两个方面考核:保护范围内→不应拒动
保护范围外→不应误动
对于上述四个要求必须同时具备,且解决好之间的矛盾:
如:选择性、速动性↑→可靠性↓
灵敏性↑→可靠性↓、选择性↓
选择性↑→速动性↓
复习提问:
1、继保任务、基本要求
2、主保护、近后备保护、远后备保护的区别
3、灵敏系数的概念及运用
复习提问:
1、继保的原理、构成及作用
2、各种常用保护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