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5-21 发布

新闻专业2020年暑期实践实训心得体会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我院暑期社会实训采访团一行 9 人,于 25 日中午到达甘 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开启本次的实训采访之旅。 一路欢歌笑语,谈笑风生。路途中,带队老师孟烨为我 们大概部署了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并对成员作出具体分工, 告诉我们注意的事项,也希望我们能在这一行中有所收获。 到达目的地简单休整后,我们立即出发赶往本次采访的 第一站——山塘村。山塘村的村支书才让当芝热情的接待了 我们,他详细地给我们讲述了我校对山塘村做的扶贫工作, 随即也带我们来到了大黄种植基地,大黄长势喜人,收获在 即。 因为正好赶上当地的浪山节,村里人很少,见到多的都 是老人和小孩。我们是下午去的,三四点的时候,太阳很毒, 但是并不闷热,绿荫下还是微风徐徐,很凉爽。工作之余我 们也在山塘村的田间地头嬉戏,缓解工作的疲劳,消遣夏日 的炎热。 热闹的背后,总也有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回到酒店, 也不是闲着,按照个自的分工,开始对一天的采访工作做出 总结。剪辑视频、撰写文稿、挑选照片……每个成员都不惜 余力,很认真的一遍一遍磨合争取做到更好。工作全部完成 到凌晨了,老师也要等着把所有工作审核过后才能休息,还 要为第二天的具体安排做出部署。 大概是因为一开始相互之间没有默契,工作的很费劲, 耗时长、效率低。但是后来几天我们之间越来越有默契,环 环相扣,配合的得心应手。工作之余,也拉近了我们整个团 队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因为和之前安排好的采访地点还 没有完全联系好,到甘南的第二天老师决定带我们去附近的 桑科草原,练习我们的采访、拍摄技术,也体验一下当地的 风土人情。蓝天碧草,一望无垠,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肆意蔓 延的惬意,让我们暂且忘了太阳暴晒的枯燥和风尘仆仆的疲 倦。 路过桑科湿地公园的时候,我们都被印着“全域无垃圾 示范区”几个大字的路牌吸引。仔细想想,在甘南的这几天 好像真的没有很频繁的见到过垃圾桶,而且去小卖部买东西, 也不会有塑料袋,都是纸质的或者布袋子。无限好的自然风 光不被玷污,是对东道主的考验,也是对来来往往游客一种 无形的感化。 整个采访行程的重头戏是 27 日去唐尕昂乡的采访,早上 八点出发,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来。当天,央视驻甘肃记者 站的王鹏老师也亲临现场,王鹏老师待人严厉,着重对队员 们的摄影摄像工作做出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同时老师也 操作无人机航拍,更加全面的记录了唐尕昂村的整体面貌, 见证了我们来过的足迹。 一天的采访,看似时间短,但是还是足以让我们了解一 些具体情况。到达唐尕昂乡张振南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张 老师是我们学校派驻唐尕昂乡为辅助基层扶贫工作,现担任 唐尕昂乡让吾曼行政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老师来这儿 工作才两个月,但是他还是把具体情况了解的很全面,对村 民和周边环境都很熟悉。他给我们详细介绍了脱贫攻坚的工 作,也带我们去村民家走访,探民情、听民意;还联系村干部 带我们去学校帮扶的种植基地参观。我们也针对不同的情况, 做出相应的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只能用藏族熟练交流,用普 通话交流还有些困难,这就对采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一定程度上影响采访效果。因为是实地拍摄,所以对摄像也 有很高的要求,跟拍各个角度都要提前盘算好,远景、中景、 近景缺一不可,同期声、采访画面也要拿捏的很准……一天 下来,两个负责拍摄的队员脖子上胳膊上等都有很明显的晒 痕。 每天都很繁忙,但是很充实。返程的路上并不是累的一 塌糊涂的死气沉沉,更多的是收获满满的喜悦。一路上我们 互相交流这一行的收获,也在回忆这几天的种种趣事,回荡 的笑声大概是对一路风尘最好的回馈。有些经历只有一次, 生怕来不及回忆就忘却了,生怕回到起点就再也没有人会提 及了,甘南实训采访之行在阵阵欢笑声中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