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5-11 发布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 ‎ ‎  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乃至数字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辅助手段和时尚。在现阶段,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地辅助教学,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把握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才能产生实效。‎ ‎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能有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堂课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这样很容易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给熄灭。应不断变换形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插图展示,能有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中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如《欢庆》一课,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广阔的大海等事物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能入情入景,读出它的美来,这比单纯地讲解朗读技巧,效果要好得多。‎ ‎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场景展示,能有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多媒体能充分地利用生动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比如用视频《海底世界》,就能使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学生还能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这些学生从未看到或听到的新奇有趣的事物能在课堂上再现,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活动展示,能有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将教学的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活动展示,将课文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语文园地》时,我安排了游戏闯关的环节,学生通过“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等关卡之后,才能获得胜利。正是由于画面的生动形象和情境设计,加上小组合作的契合,整个课堂处于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之中。师生间、学生间、师生与媒体间的信息得以流动,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二、把握小学生思维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能有效降低语文学习难度 ‎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具有直观的、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成为了主体,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呈现生活场景,能有效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 ‎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讲述了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描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场景。鉴于学生对傣族乃至泼水节了解很少,缺少感性认识,我提前搜集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再现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景。孩子们看后,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泼水节好热闹,真有意思,我多么想去看看啊……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泼水节的现场,在这种入情入境的氛围中,孩子们心中怎能不涌起对泼水节的热爱和向往呢?‎ ‎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呈现抽象事物,能有效降低语文学习难度 ‎  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经验少,对教材中的某些片断、词句、概念、定义理解起来难度大,尽管教师费尽力气,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通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电教教材,可变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为直观、浅显、易懂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如,二年级上册的《称象》一文,其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即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而理解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我通过动画演示称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1)赶象上船、画线;(2)把大象赶下船,装石头;(3)称船上的石头;(4)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办法。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和大家讨论的有要结合,无需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 ‎  三、把握小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多媒体手段能有效优化语文活动设计 ‎  当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需要时,语文教学便水到渠成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开放的学习空间。‎ ‎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语文想象活动设计 ‎  音乐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找春天》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春天来了》为题写一则短文。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各种鸟的叫声、春雨声、微风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看到了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阅读感悟活动设计 ‎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多媒体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习作评改活动设计 ‎  ”作文分享“理论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作品,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价值越大。如利用投影仪,或者老师可以发掘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于那些平时习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哪怕只是用了一个贴切、生动的词语,都可以随时提出表扬,反过来,学生可以针对老师的评价做出肯定,或提出质疑。家长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既能以真实身份评价激励自己的孩子,也能扮成过客对孩子的习作进行巧妙的表扬。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客体,又是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他们会涌现出许多视角新颖、见解独特的习作以及精彩评价。‎ ‎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优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舞台。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四幅图,但空出了最关键的一幅——‎ 怎样捞皮球,要求学生试着把这幅图画出来。然而,画面复杂,学生自我感觉画的不是很好,不愿拿到班中展示。于是,我利用画图软件来现场演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式的手法,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展示热情。而且展示学生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赏识评价,这样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本、课内,资源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下,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需要,有利于学习志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