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4 发布

化学(心得)之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化学论文之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 ‎  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 ‎  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防止把自主变成自流。‎ ‎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有的化学教师就片面的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这样可避免了“灌输”之嫌。所以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来“自主”,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学生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也由学生自己挑,这是一种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切不可放任自流。‎ ‎  二、加强学生主动参与,防止教学“表面热闹”。‎ ‎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 ‎。有的化学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分析;还有的化学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另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把“知不知”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变成了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中,有活动体验,学生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活动的目的性差,活动后无体验和反思,应该说这是一种无效的、无价值的活动。‎ ‎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  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 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  五、加强探究学习,防止泛化探究。‎ ‎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有的化学教师什么都来探究,为了迎合探究,而空想探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的化学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而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机械化。其实,设计的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对立,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将探究泛化,只能降低课堂的有效性。‎ ‎  六、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对某种物质的学习,首先从结构推出性质,再从性质推出存在,制法、用途、检验方法等。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