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1 KB
  • 2023-02-07 发布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严防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正常教育教学的影响,现制定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方案。

  一、开学前

  (一)健康管理。

  1.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师生员工新冠病毒感染和康复情况,新冠疫苗接种情况,身体健康有特殊需求的师生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基础信息台账,有的放矢做好相关准备。

  2.开学前7天,师生员工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须如实报告。

  (二)信息报送。

  1月31日起,师生员工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疫苗接种、每日新增重症和危重症等相关情况实行“日报告”,晚上18点前按原途径上报。

  (三)物资储备。

  1.利用现在到春季开学前的“窗口期”,抓紧做好校园防疫物资储备,确保开学防疫需求。

  2.根据师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身健康状况监测需要,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根据师生日常防护需要,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免洗手消毒液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足够的储备量。

  3.建立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和常用防疫物资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应急情况下足量适用。

  4.全面盘点已经储备的生活和防疫物资,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及时按需补齐。

  (四)能力建设。

  1.规范师生健康观察室的布局,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加强医务室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职责。

  2.加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全员专业培训,提高负责人员对症状的识别能力,使阳性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

  (五)环境整治。

  1.全面实施校园环境清洁卫生整治,对教室、食堂、实验室、宿舍、公共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卫生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垃圾清理,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提前进行预防性消毒,并按要求做好登记。

  2.在合适区域配备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或其他手消毒设施。

  3.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合理分配空间,保持安全距离。

  (六)教学准备。

  密切关注寒假期间疫情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根据疫情变化,科学制定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安排、实习实训安排、居家学习安排等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及时切换、无缝衔接。

  (七)教育引导。

  1.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实施“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2.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APP等线上资料,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师生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八)应急准备。

  主动联系学校卫生副校长开展多场景、实操性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及时发现解决堵点和漏洞,提高转运效率,确保一旦出现重症和危重型病例,迅速激活绿色通道应急救助体系,快速精准响应,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流畅对接。

  二、开学返校

  (一)开学时间。

  原则上按校历正常开学行课。

  (二)开学自查。

  1.开学前1周,自查内容不限于健康管理、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环境整治、教学准备、宣传引导、应急准备是否到位等。

  2.接受区教委的督查,逐一梳理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及时整改完善,消除风险隐患。

  (三)返校要求。

  1.确认感染新冠病毒尚未康复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2.仍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流涕、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3.师生员工返校时须测量体温、询问症状。

  (四)途中防护。

  1.引导师生员工在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2.提倡步行或乘私家车方式返校,行程尽量做到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直接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清洁处理。

  3.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监测,检测抗原,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学校。

  (五)应急处置。

  将有发热等症状学生及时转至健康观察室,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

  三、开学后

  (一)健康管理。

  1.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询问症状,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2.加强师生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冠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

  3.学校组织指导医务室、健康教育教师、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等骨干群体,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公众号等不同形式,从营养饮食、正常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个人防护等方面,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4.强化多病共防,加强诺如病毒感染、肺结核、流感、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学校易发、多发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分析、预警、处置。

  5.继续推进适龄学生和教职员工新冠疫苗接种,确保无禁忌师生员工应接尽接、全程接种。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应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二)环境卫生。

  1.保持教学区域、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

  2.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

  3.改善学校食堂、体育馆、卫生间等公共场所通风条件,扩大物品间距。

  4.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分类投放、转运和容器清洁消毒。

  (三)食品安全。

  1.提升校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强学校食堂监管,强化家校共管,确保“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监控”全覆盖。

  2.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禁带病上岗。工作期间应当做好每日健康监测、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3.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定期清理库存食品。

  4.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

  (四)教育引导。

  1.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阐释抗疫政策和三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主旋律,树立正能量,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2.将新冠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师生员工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员工防病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心理状况,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师生员工负面情绪,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舆情导控。

  1.畅通师生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避免因为回应不及时不到位,而引发学生群体焦虑甚至负面情绪积累发酵。

  2.加强课堂、教材、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对苗头动向早抓早管,引导师生不参与敏感活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3.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突出问题应对机制,针对疫情背景下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障碍等突出心理问题,分类开展对症防治,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防极端事件发生。

  (六)应急演练。

  完善学校新冠感染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常态化针对性地开展聚集性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提高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七)应急处置。

  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区教委报告,由区教委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整体考虑、统筹安排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织密群防群控的工作防线。

  (四)严格督导检查。要坚决破除“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以严、紧、细、实的作风管控好队伍、管理好幼儿园。对疫情防控及开学工作加强督导,对贯彻落实不力、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

  • 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严防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正常教育教学的影响,现制定春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方案。

  一、开学前

  (一)健康管理。

  1.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师生员工新冠病毒感染和康复情况,新冠疫苗接种情况,身体健康有特殊需求的师生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基础信息台账,有的放矢做好相关准备。

  2.开学前7天,师生员工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须如实报告。

  (二)信息报送。

  1月31日起,师生员工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疫苗接种、每日新增重症和危重症等相关情况实行“日报告”,晚上18点前按原途径上报。

  (三)物资储备。

  1.利用现在到春季开学前的“窗口期”,抓紧做好校园防疫物资储备,确保开学防疫需求。

  2.根据师生在校学习期间自身健康状况监测需要,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根据师生日常防护需要,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免洗手消毒液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足够的储备量。

  3.建立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和常用防疫物资稳定保供渠道,保证应急情况下足量适用。

  4.全面盘点已经储备的生活和防疫物资,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及时按需补齐。

  (四)能力建设。

  1.规范师生健康观察室的布局,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加强医务室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职责。

  2.加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全员专业培训,提高负责人员对症状的识别能力,使阳性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

  (五)环境整治。

  1.全面实施校园环境清洁卫生整治,对教室、食堂、实验室、宿舍、公共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卫生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垃圾清理,对校园内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提前进行预防性消毒,并按要求做好登记。

  2.在合适区域配备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或其他手消毒设施。

  3.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合理分配空间,保持安全距离。

  (六)教学准备。

  密切关注寒假期间疫情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根据疫情变化,科学制定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安排、实习实训安排、居家学习安排等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及时切换、无缝衔接。

  (七)教育引导。

  1.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实施“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2.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APP等线上资料,以及公告栏、校园广播等线下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师生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保持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

  (八)应急准备。

  主动联系学校卫生副校长开展多场景、实操性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及时发现解决堵点和漏洞,提高转运效率,确保一旦出现重症和危重型病例,迅速激活绿色通道应急救助体系,快速精准响应,做到“点对点”“人对人”流畅对接。

  二、开学返校

  (一)开学时间。

  原则上按校历正常开学行课。

  (二)开学自查。

  1.开学前1周,自查内容不限于健康管理、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环境整治、教学准备、宣传引导、应急准备是否到位等。

  2.接受区教委的督查,逐一梳理问题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及时整改完善,消除风险隐患。

  (三)返校要求。

  1.确认感染新冠病毒尚未康复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2.仍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流涕、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

  3.师生员工返校时须测量体温、询问症状。

  (四)途中防护。

  1.引导师生员工在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2.提倡步行或乘私家车方式返校,行程尽量做到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直接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要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清洁处理。

  3.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监测,检测抗原,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学校。

  (五)应急处置。

  将有发热等症状学生及时转至健康观察室,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回家。

  三、开学后

  (一)健康管理。

  1.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询问症状,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2.加强师生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冠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

  3.学校组织指导医务室、健康教育教师、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等骨干群体,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公众号等不同形式,从营养饮食、正常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个人防护等方面,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4.强化多病共防,加强诺如病毒感染、肺结核、流感、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学校易发、多发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分析、预警、处置。

  5.继续推进适龄学生和教职员工新冠疫苗接种,确保无禁忌师生员工应接尽接、全程接种。符合条件的18岁以上师生员工应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二)环境卫生。

  1.保持教学区域、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

  2.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

  3.改善学校食堂、体育馆、卫生间等公共场所通风条件,扩大物品间距。

  4.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做好分类投放、转运和容器清洁消毒。

  (三)食品安全。

  1.提升校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强学校食堂监管,强化家校共管,确保“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监控”全覆盖。

  2.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严禁带病上岗。工作期间应当做好每日健康监测、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3.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定期清理库存食品。

  4.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

  (四)教育引导。

  1.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激发学生青春责任与担当。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阐释抗疫政策和三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主旋律,树立正能量,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2.将新冠感染和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师生员工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员工防病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心理状况,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师生员工负面情绪,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舆情导控。

  1.畅通师生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及时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避免因为回应不及时不到位,而引发学生群体焦虑甚至负面情绪积累发酵。

  2.加强课堂、教材、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对苗头动向早抓早管,引导师生不参与敏感活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3.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突出问题应对机制,针对疫情背景下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障碍等突出心理问题,分类开展对症防治,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防极端事件发生。

  (六)应急演练。

  完善学校新冠感染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常态化针对性地开展聚集性疫情防控多场景、实操性应急演练,提高聚集性疫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七)应急处置。

  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区教委报告,由区教委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全体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整体考虑、统筹安排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织密群防群控的工作防线。

  (四)严格督导检查。要坚决破除“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以严、紧、细、实的作风管控好队伍、管理好幼儿园。对疫情防控及开学工作加强督导,对贯彻落实不力、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