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4-04-07 发布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数学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数学阅读” ‎ ‎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余洪瑶 ‎  内容提要:‎ ‎  数学课也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 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  关键字:数学阅读    意义  策略 ‎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放好,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 ‎  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翻课本呢?不少老师认为,老教材缺乏可读性,主要是给教师看的,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了就知道结论了,不利于探索新知和开公开课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像卡通画册,一让学生看书,学生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图片吸引,各看各的,难以关注数学知识本身。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看书,课堂太静,有点“冷场”,缺乏观赏效果。如此推理,看书真要被数学课堂教学淘汰吗?我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翻书——‎ 即数学课本的阅读,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训练。‎ ‎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课标还指出,数学课本“提供的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见数学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所以,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因此,“数学阅读”走进课堂是完全必要的行为。“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更准确地理解数量关系,对解答文本数学题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把数学知识灵活地用于生活当中。‎ ‎  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家长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 ‎  还有:我曾经在一篇报道上了解到:83%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52%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做作业的依据而已;76%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5%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听讲和做大量解题练习。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生很少得到有关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他们由于阅读能力的长期弱化,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内容越来越少。例如,他们尽管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但有不少学生不能准确表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定义;有68%的学生对圆周率说不清它的由来和意义。再如,数学应用题的比重大,不少学生不但对应用题有厌烦心理,而且“看到较长的题目就无所适从,那么多的条件不知该如何分析”,甚至“这些条件中还隐含什么条件”就更望而生畏了。这种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目前已成为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此,“数学阅读”已成为教师走出上述误区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  二。“数学阅读”的策略 ‎  由于数学课本既是教本也是学本,为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短时高效地完成课时内数学教学的阅读活动,使他们将来走进学习化社会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自主合作发现问题、敢于表达提出问题、主动想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尊重课本、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  (一)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质疑引趣 ‎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 ‎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后,针对结语“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重点了标出“0除外”。在上课时充分理解同时乘以或除以的相同数中0的除外,从而使学生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同时引起对重点内容的注意,培养了自己通过阅读课本,对教材理解的一种自学能力。‎ ‎  再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首先让学生举例说说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能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三种情况:倍数关系、互质关系及一般关系。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着重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肯定是互质数,什么情况下肯定不是互质数。学生通过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思维相互碰撞,从而对互质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整理成块,形成知识网络。‎ ‎  这样的课前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自主、生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  (二)引导学生课内阅读,透彻理解 ‎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本。我们知道,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详细地阅读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就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它,更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因此,“数学阅读”的基础地位应当巩固,课内阅读应当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  课内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课始就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把教学的有关内容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一遍,大体了解教材内容,寻找它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从而来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与建构。“分数的意义”‎ 一课就可以如此,课始提出这几个问题:(1)今天学生的是分数,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已有知识)(2)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学课本。)(3)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建构新知)(4)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质疑新知)。 有的教材内容,由于学生手年龄及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为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出示阅读提纲,学生对照提纲有目的地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了解教材的内涵,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出示以下提纲:(1)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若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又是怎样的变化的?(3)它们的变化规律又是怎样的?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又是怎样的?(4)这两种量叫做什么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什么关系?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示,学生学生阅读起来就觉得有章可循,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达成目的。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学生在已经会分数化小数的基础上,通过做练习,老师提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带着疑问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教师不断追问:分数不是最简行不行?不看分母去看分子行不行?分母中除了2和5之外,为什么不能含有其他的质因数?并引导学生用线划出一些重点词,引起注意,以便作出更透彻的理解。‎ ‎  教师这样对待课堂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使他们的思维训练得到强化,还能使他们的数学语言得到丰富,更使他们的数学表达科学有序。‎ ‎  (三)启发学生课后阅读,提高能力 ‎  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不留作业,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  如在讲完“差倍”应用题的基本例题后,提出“差都有哪些表述方法,看谁找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同学们起初是自己想,后来就到课本习题中去找,也有到处翻看课外书及习题集的。第二天讨论,有的同学一人就归纳出六种“差”的不同提法:甲比乙多几,乙比甲少几,甲减少几等于乙,乙加几等于甲,甲给乙若干后,甲、乙相等,甲减去15,乙加上3,两数相等。这样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 ‎  又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课后探究 ‎“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学生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迁移过来,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又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南昌市面积占江西省面积的几分之几,江西省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江西省面积的几分之几,江西省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几分之几,甚至知道了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几分之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而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所以,“数学阅读”有它重要的意义。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让学生翻翻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切勿轻视数学课本的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