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6-24 发布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信息技术计划总结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 ‎  为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县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我县将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  一、指导思想 ‎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湘教通〔2014〕311号)等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县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我县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  二、培训目标 ‎  通过提升工程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全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具体目标如下:‎ ‎  1.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增强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 ‎  2.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掌握各学科所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加工和制作数字教育资源,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  3.掌握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各学科的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的组织、管理、监控及评价方法,提升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  4.掌握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合作学习、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方法,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 ‎  三、实施原则 ‎  1.深度融合原则 ‎  积极利用信息化成果,以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培训课程资源为载体,推行混合式培训,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  2.应用导向原则 ‎  坚持把应用作为提升工程实施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核心要务。通过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改变教师与学生传统的“教与学”‎ 模式,构建形成内容更加多元、方式更加灵活、目标更加多样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和环境虚拟化。‎ ‎  3.按需施训原则 ‎  充分结合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契机,合理设计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  4.分层推进原则 ‎  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构建县级培训基地学校,中心学校、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培训,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及研究能力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培训者团队,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以骨干带全员,点面结合,分层推进,确保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  四、培训任务 ‎  从2014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 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县级培训基地学校、中心学校、学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学科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至2015年9月1日男满55岁、女满50岁以下专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 ‎  本次培训为全覆盖培训,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和幼儿园男满55岁、女满50岁以下专任教师共计2851人(高中教师由市级组织培训),各年度任务安排如下:‎ ‎  2015年,完成700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同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  2016年,完成800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同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认证。‎ ‎  2017年,完成1400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任务,同时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试认证。基本完成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及测试任务。‎ ‎  五、组织与实施 ‎  1.组织管理 ‎  县教育局成立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提升工程的总体规划、方针政策制订和重大事项决策。由县教育局副局长旷正秋任组长,师训股、教师进修学校、装备站、教研室三家单位联合组成,具体负责全县提升工程的规划起草、具体问题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等。各中心学校师训专干负责本区域内参培教师的组织工作及部分学科现场集中培训的实施,教师进修学校、城西完小、实验小学等基地学校,承担现场集中实践培训任务。‎ ‎  2.培训分工 ‎  (1) 集中培训:由师训股负责组织,县教师进修学校、装备站、教研室及培训基地学校具体承担。分学段、学科进行。现场实践性培训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包括理论学习6学时,听课评课18学时,上机模拟6学时,共计30学时。‎ ‎  (2)网络研修:参培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网上学习,由培训班班主任负责选课、安排学习任务、批阅作业等,各中心学校师训专干负责组织督促,县师训股、县教师进修学校、装备站、教研室负责跟踪指导。网络研修不少于60学时。‎ ‎  (3) 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组织和实施,项目培训团队负责跟踪指导。主要任务是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  3.测评方式 ‎  (1) 诊断测评:即训前测试。由师训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网上测评系统进行自测为主,测试内容涵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各项指标,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不足,找准能力发展短板,确定培训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 ‎  (2)‎ ‎ 培训测评:即训中测试。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评价指标为:培训课程完成数量;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学习考勤和学习态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利用、课件开发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成效等。网络研修主要评价指标为:网络课程学习完成数量;网络在线学习、讨论时长;参与交流讨论发言发帖的数量与质量等。校本研修主要评价指标为:参与研修学时数量;主题研修、讨论交流及课堂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成效等。培训机构应会同中小学校将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证明等作为重点进行考核。培训测评成绩满分为100分,测评结果根据得分情况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次。‎ ‎  (3) 发展测评:即训后测试,采取上机测试形式完成。教师在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后,参加由省工程办统一组织的上机测试。测试内容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要求确定。‎ ‎  各中心学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升工程,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要广泛宣传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的教学新形式,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以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适时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应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