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0 KB
  • 2021-05-28 发布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填空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7)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填空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7) 盗传必究 一、填空题 1.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8 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0-1 岁)前符号阶段和(2-7 岁) 符 号运用阶段。 2. 幼儿园音乐的四种实用性是和教育性、说教性、知识性和娱乐性 3. 4-5 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 Dl-c2o 4. 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创编歌词和白发咏唱。 5. 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6. 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标准是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表现性。 7. 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8. 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四种方式是借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铺垫、借用科学探究方式的铺垫;借用 体育活动方式的铺垫;借用其它艺术形式进行铺垫。 9. 幼儿歌曲学田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掌握歌词阶段、掌握节奏阶段、大致掌握音高轮廓阶段和初具调 性感阶段。 10. 体态律动学的二个主要内容是身体动作与实践活动。 11. 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它们是:制作系统、知 觉系统、感受系统。 12. 音乐所能表现的两种情感状态是表现与人类的说话调、动作姿态比较接近的情感与表现生命意义 上的广泛的情感。 13. 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14. 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15. 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16.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 技能。 17. 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说 的是音乐作品的再现性。 18. 歌词创编活动可能存在的两种偏差分别是使音乐活动变成语言活动与在新学歌曲活动中就进入歌 词创编。 19. 音乐制作能力迁移的两种情况分别是用同一音乐作品但用不同的制作方式来表达与用同一制作方 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 20. 副歌的音乐特征是与主歌相比具有句式更为规整、旋律更容易上口、节奏更为简单等音乐特征。 21.旋律轮廓线经验获得机制有:用身体动作的制作方式来感知旋律的轮廓线、通过嗓音模拟生活环 境 中的高的声音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头腔共鸣和头声歌唱。 22. 日常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是谴用嗓音、打击乐器、自制乐器来探究日常音色和演唱与打击乐制作 相结合。 23. 在语言节奏中让感知节拍教师需要具备的二个条件是教师的示范准确并一以贯之与教师的评价 准确并一以贯之。 24.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和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25.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幼儿。 26.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和以学前儿童音 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27.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28. 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29. 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0. 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31. 节奏的两个方而是拍子、节奏型。 32. 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33. 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它们是:制作系统、知 觉 系统、感受系统。 35. 音乐作品的形式性是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36. 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是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37. 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标准是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表现性。 38.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 技 能。 39.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40. 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41. 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它们是:制作系统、知 觉 系统、感受系统。 42. 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43. 幼儿拍感的两个方而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44. 音乐作品的再现性是指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 等 客观现实的性质。 46. 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47. 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48.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乐技能。 49. 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标准是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表现性。 50. 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幼儿园音乐课程方案、幼儿园音乐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与幼儿园 音乐课程方案的最后效果。 51. 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它们是:制作系统、知 觉 系统、感受系统。 52. 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53. 节奏的两个方而是拍子节奏型 54. 音乐作品的形式性是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55. 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 绕去的旋律。这就是自发咏唱。 56. 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是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57.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58. 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叩兴音乐 技 能。 59. 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60. 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二、简答题 1. 简述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 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 第三,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 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答:(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 (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 (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3. 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4. 论述幼儿歌唱音调不准的可能原因。 答:(1)缺乏歌唱练习; (2)害羞; (3)一些幼儿的声音低沉或音色特殊,他们因为和别人的声音不一样而不敢歌唱; (4)一些过于自信的幼儿可能又会唱得太高太响,因此可能听不到他们自己唱得和别人不一样; (5)只有相当少数的情况属于生理原因 a 5. 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答:(1)在听音乐的同时让幼儿“见”到音乐的再现内容; (2)用一种制作方式让幼儿去感知与其音乐经验相符的音乐形式样式; (3)用其它类型的制作方式让幼儿去解释他们对音乐形式样式的理解。 6. 简述打击乐多声部经验获得机制。 答:(1)意识到自己演奏的声音与其他小朋友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意识到身体打击的层次。 7. 简述音量表现性的特点。 答:强的音量往往传达强烈的情绪情感;中等的音量可以表达温和或深沉的情绪情感;弱的音量可以 传 达特别安静的心情、孤独单一的情绪情感等。(各 2 分) 8. 简述句子结构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跟着教师歌唱,理解歌唱时重复句的“回声”状态; (2)在模仿老师歌唱句子的同时,模仿老师的发声; (3)通过歌唱、身体动作舒作活动辨认重复句、喊答句。 9. 简述摇篮曲风格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以教师为榜样进行身体摇摆与演唱为感知制作方式; (2)独立地进行身体摇摆与演唱为理解制作方式.o 10. 筒述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准确音调歌唱的三个条件。 答:(1)选择适合幼儿智力和身体发展程度的音域合适的短小歌曲进行教学。 (2)选择在合适的音高上歌唱。 (3)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具有准确音调、正确发音吐字和带有愉快情绪的范唱。 11. 筒述舞曲风格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用不同的摇摆与舞步表达不同风格的舞曲; (2)能在不同的队形中跳集体舞; (3)把身体动作的节奏感迁移到打击乐演奏中去。 12. 简述曲式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在理解主副歌的前提下,分辨不同情绪或风格的两段乐曲; (2)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去表现不同的段落; (3)用不同的节奏型与乐器去表现不同的段落。 13. 简述用身体动作与嗓音表达轻重的区别。 答: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轻重的情绪状态是高涨与控制;然而在用嗓音表达轻重时,无论是唱重还是 唱 轻基木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14. 筒述多声部歌唱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在模仿教师歌唱的过程中学习多声部合作歌唱; (2)在歌唱自己声部时能够听到其它声部的声音。 15. 筒述速度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通过身体肌肉感来理解速度的各种变化,累积有关音乐速度的经验; (2)通过歌唱、身体动作制作方式体会速度的变化。 16. 筒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再现性的挖掘步骤。 答:(1)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 (2)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各 3 分) 17. 筒述符号运用阶段儿童的艺术感知特征。 答: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感知的特征是脱离了对事物、对人物的“直接知识”,可以借助符号间接地来 理 解事物、人物了。 18. 简述选择主副歌歌曲的标准与学习主副歌歌曲的方式。 答:标准:两段音乐的性质要有一定的对比性,而且比较适合用对比性的身体动作去表达。(2 分)方 式:有身体动作式(歌词包含动作动词的歌曲)、故事表演式(讲故事、看图说话、角色扮演等)、情境 表 演式(劳动情境、催眠情境、探究情境等)、歌词朗诵式(具有节奏难度的歌曲往往采用)等。(4 分) 19. 筒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对空间高低的探究来知觉声音的高低。(2)幼儿通过教师手势的提示来理解声音 的上 与下。(3)用嗓音模拟生活环境中的高低声音。(各 2 分) 20. 筒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3 分)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 性 往往是离了题的臆想。(3 分) 21. 筒述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用打击乐器模拟日常生活音色; (2) 探索录音中的打击乐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并实践尝试; (3) 即兴创作打击乐器作品的演奏。(各 2 分) 22. 筒述器乐曲动作意象的三种方式。 答:(1)依据作品原意进行情节性的动作意象; (2)离开作品原意,进入幼儿能理解的生活情节的动作意象; (3)带有舞蹈意味的无情节的动作意象。(各 2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