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7 MB
  • 2021-05-25 发布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课件(62张)

  • 6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专题三 精准掌握分析概括古诗情感的路径 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涧 [ 注 ] 即事示卢陟 [ 唐 ]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生。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  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 2 3 4 鉴赏  这是一首比较特别的寄友诗。特别之处在于诗人以对空灵、清幽山水的描述,来寄托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借此劝导友人卢陟能够抛弃俗世的烦恼,过上隐居生活。这首诗的创作比较有特色,开头两句诗先总体交代自己在西涧生活的感受 —— 淡泊,忘却世俗烦恼。中间四句则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相结合和以声衬静的艺术技巧。空寂的山林中弥漫着蒙蒙细雨,湖面荡漾着一圈圈的涟漪,山中还不时传来阵阵伐木声。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诗歌结尾点明创作主旨,劝诫友人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过上与自己相似的 “ 永日无余事 ” 的闲适生活。 1 2 3 4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答案   ① 对晚生 ( 答 “ 友人 ” 也可 ) 卢陟的关切之情 ; ② 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 ③ 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 答 “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亦可 ) 1 2 3 4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 [ 注 ] [ 宋 ] 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注  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 1 2 3 4 鉴赏  起首 “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 ” 二句语言平易浅白。 “ 一个 ”“ 两三亩 ” 这些小数目,如话家常,十分亲切。同时,也透出主人公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 “ 花竹随宜旋装缀 ” 一句承上。开辟了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马上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 “ 便有山家风味 ” 一句,既总结上文,又漾出词人的怡悦之情。前面几句写景之后,画面上出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 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 栽花种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这种徜徉山水、从容度日的方式,正是来自遁迹山林者所乐的境界。词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闲适、超脱的襟怀。由景物入笔,又以景写人作为,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山水性情。 1 2 3 4 下片转入议论,将词境拓深一步。 “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 ” 三句语极朴拙,意却自然,调动口语,浅白有味。忘却世事营营,胸中没有半点挂虑,自然容易心与景合,感受到外间景物欣然自得,好像都争先恐后来取悦于人似的。以曲子词写理趣语,显得亲切活泼,饶有兴味。 “ 剩活人间几岁 ” ,点出余日无多的暮景,却并无悲惋色彩。 “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 句,即 “ 谁道洞天尘寰外 ” ,倒装是为了协调平仄。结句将上下片一并收束,表示要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一派欣于所得的情致,可谓溢于言表了 。 1 2 3 4 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胸中无事 ” :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 。 ② “ 风景争来趁游戏 ” :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 。 ③ “ 称心如意 ” :对晚年美好时光的 珍爱。 ④ “ 剩活人间几岁 ” :对去日无多的感伤 。 ⑤ “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 :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的陶然。 1 2 3 4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呈孔毅父 [ 宋 ] 黄庭坚 管 城子 ① 无食肉相,孔方兄 ② 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 著作 ③ 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注   ① 管城子,即毛笔。 ② 孔方兄,即钱。古时的铜钱中有方孔,故有此称。 ③ 校书,即校书郎,旧掌校勘书籍。著作,即著作郎,旧掌编撰国史。 1 2 3 4 鉴赏  开头两句便写得很别致。韩愈的《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为之立传,还说它受封为管城子。作者不明说自己靠着一支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而是精心选择了四个本无关联的典故,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到一起,构成了新颖奇特的联想。毛笔既然称 “ 子 ” ,就可以食肉封侯;钱既然称 “ 兄 ” ,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谐谑幽默的情趣。 1 2 3 4 三、四句承上作进一步阐述,将自己未能博取功名富贵的原因归咎于文章无益于世;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是以反语暗指文章不为世人所赏识,在自嘲中寓有自负的意味。 “ 丝窠缀露珠 ” ,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水珠子,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构想新奇动人。 五、六句转入当前仕宦生活的自白。这两句诗不单纯是纪实,同时也在用典。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 勉学》中谈到,梁朝全盛之时,贵家子弟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却担任了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以致当时谣谚中有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即秘书 ” 的讽刺语。这里套用成语,说他受任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也跟梁代那些公子哥儿们一样,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诗意表面上说他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 。 1 2 3 4 仕宦既不如意,富贵又无望,于是逼出了最后两句的追思。这是作者在内心矛盾解脱不开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吞吐含茹的风韵。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却更为深曲。不明了这一点,反话正听,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上心的人,则会误解这一诗篇。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不仅用得自然贴切,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1 2 3 4 请概括本诗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 答案  富贵无望的自嘲之情;政治上不得意 ( 或文章不被赏识 ) 的苦闷之情;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的不满,弃官归隐之情。 1 2 3 4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紫萸香慢 · 近重阳 姚云文 ①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 ② 走马,雕弓笮柳 ③ ,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 1 2 3 4 注   ① 姚云文:宋末元初文学家。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 ② 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 “ 长楸 ” 。 ③ 笮柳:以箭射柳。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鉴赏  这首《紫萸香慢》应为姚云文自创词调。此词借重阳佳节发羁愁、念远之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自己的亡国之哀,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沧桑之痛,是重阳节感怀之作 。 1 2 3 4 词的上片写羁怀忆人之情。秋雨新晴,重阳已近,秋花香浓,正是登高的好时节。 “ 绝怜此日暄明 ” ,想今日如此温暖明丽,怎不叫人爱惜?词人兴致勃勃正欲携客出游,共赏秋日佳景。可是, “ 正自羁怀多感 ” ,此处笔锋突然一转,以羁怀、忆人转出两层 “ 绝怜 ” 之余的感伤。重阳佳节,天色清明,欲要出游,饮酒赏花,却是怅然作罢。为何? “ 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 ” !原来,词人是怕登临荒台高处之时,目睹那故国江山已物是人非,倍感羁旅漂泊之愁怀难抑,无法承受纷乱的悲感愁情集于方寸。那么,饮酒如何?不是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不是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吗?然而,词人却又莫名惆怅,只恐赏花饮酒,樽前座上,思念昔日滤酒插花,畅饮狂欢的旧侣。正因羁怀多感,故废登临 。 1 2 3 4 意欲饮酒追怀,却又因座中故人萧条而觉情怀黯然。 “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 寥寥几字,词人怀友之情尽显。词的下片抒忆昔伤今之慨。 “ 凄清 ” 二字承上启下,感慨今昔盛衰剧变。 “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 ” 四句写忧愁之深,即使用诗词也无法抒愤。 “ 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 ” 三句写出当年跑马神射的勇武精神,却已是, “ 前事休评 ” ,于凄怆中寓愤激之情。 “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 三句暗示故国已亡。最后 “ 尽乌纱 ” 四句隐喻自己虽入元为学官,并不以任官为重,风吹乌纱官帽便任随它去,何足珍惜?吾意便要老天知道,我华发星星,依然心怀故国。末尾作直接的呼告,词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喷薄欲出 。 1 2 3 4 此词紧扣重阳节之习俗来写,使事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从结构看,以拟趁兴出游始,以 “ 歌罢涕零 ” 结,感情转宕变化出乎自然,意脉清晰,章法浑成。 词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 答案  由开头偏多风雨的担忧到重阳暄明的绝怜欢快之情,通过虚字 “ 正 ”“ 更 ”“ 又 ” 层层铺陈转到羁怀忆友之悲慨,再过渡到 “ 凄清,浅醉还醒 ” 的孤寂、感伤中,通过对过去豪情的追忆与今天年老无功的感叹 ( “ 长楸走马,雕弓笮柳 ”“ 紫萸一枝传赐 ” 的对比映衬 ) ,进一步翻转出无以报国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失路之悲 ) 。 1 2 3 4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及复习中的重中之重。考生在此存在两个 “ 老大难 ” 问题: ① 分析概括不准, ② 分析概括不全。问题的存在,说到底还是掌握不了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十分需要掌握、细化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问题直击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抓住情感语言 , 掌握情感基调 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 1. 直接拎出显性和隐性 “ 情语 ” 。 显性 “ 情语 ” ,如 “ 愁 ”“ 悲 ”“ 喜 ” “ 寂寞 ”“ 怨 ”“ 恨 ” 等。隐性 “ 情语 ” 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 “ 客 ” 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 “ 但 ”“ 又 ”“ 惟 ”“ 空 ”“ 可 ” “ 岂 ” 等 ,也是重要的隐性 “ 情语 ” 。在阅读与答题时,如果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 “ 情语 ” ,就把握了情感基调,分析概括情感就不会有明显的偏差了 。 2. 知道 “ 情语 ” 出现的位置。 像直接 “ 情语 ” ,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像隐性 “ 情语 ” 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 “ 部位 ” 。 3. 关注 “ 情语 ” 表达的特殊性。 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 “ 喜 ” 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 “ 喜悦 ” 之情,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必将 “ 情语 ” 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 “ 口是心非 ” 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 唐 ]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 即时小练 1 2 鉴赏  此诗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又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首句写眼前景色,点明时令气候,属天时;次句预计李的别后行程,常州即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当是沿江东下,所以说 “ 楚水吴山 ” ,属地理。这两句表明朋友旅途艰辛,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后两句正面抒发惜别之意,以 “ 今日 ”“ 明朝 ” 对照见今日相聚之促,得之不易,明朝相忆之深,失之难堪,愈觉非尽醉不足以散愁。 “ 今日 ” 句即王维诗《渭城曲》中的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 “ 明朝 ” 句即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其中的渊源关系,一览可知。 1 2 “ 楚水吴山道路难 ” 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① 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 ; ② 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 答案 1 2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 宋 ] 黄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 巘 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 1 2 鉴赏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 ( “ 病酒 ” 即醉酒,俗谓 “ 醉酒如病 ” ) ;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 “ 流莺 ” 的雅号,杜甫也有 “ 自在娇莺恰恰啼 ” 的诗句。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 “ 唤愁无限 ” ,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 ( “ 可奈 ” 即 “ 怎奈 ”“ 无可奈 ” ) !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伤春?倒有些相似。你看, “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 “ 又是一年 ” !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 “ 愁 ” 上心头,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1 2 当作者望尽天涯的层层翠 巘 ,心中暗数着那根本数不清的 “ 长亭短亭 ” ,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但天涯各一方,现实的现象不可能,绝望之下,只得寄希望于梦中与家人相会。 “ 天涯翠 巘 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 ,是这首词中最关键的句子,也是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钥匙, “ 天涯 ” 一句,是触景生情的诱发点 。 上片的流莺、花柳,皆眼前身边之景,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 “ 天涯 ” 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意象博大,更重要的是它开拓出了 “ 长亭短亭 ” 一境,遂使全词豁然开朗,转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片。 “ 长亭短亭 ” 句接踵 “ 天涯 ” 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 1 2 “ 长亭 ”“ 短亭 ” 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显然,这一句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读到这里,读者才能省悟到,上片所写的 “ 病酒心情 ” 以及流莺唤愁等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结尾的 “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 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的思想活动。实际上的 “ 归 ” 既不可能,只得寄希望于梦,在梦中 “ 飞到 ” 故乡的 “ 银屏 ” ,与亲人团聚,这自然是 “ 好梦 ” 了。虽是梦,也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 1 2 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① 忧愁无奈。清明时节本就心烦意乱,又添 “ 流莺 ” 唤愁,只得 “ 病酒 ” 消愁而又无可奈何 。 ② 惊心慨叹。 “ 又是一年 ”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连花柳之物都因时序惊心,令人感慨万千 。 ③ 思乡盼归。在异乡望尽 “ 天涯 ”“ 长亭短亭 ” 是写思乡; “ 好梦,飞到银屏 ” 是盼归团聚。 答案 1 2 二、抓住抒情方式 , 掌握情感内涵 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对于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间接抒情方式。虽说都知道它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等多种方式,但在具体解读和答题时,不仅要掌握是哪种抒情方式,还要对这种抒情方式展开分析,从而掌握情感的具体内涵。如借景抒情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如何从描写的景物中挖掘出情感来,这才是关键所在。为此,就要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 ( 指冷色调与暖色调 ) ,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南朝诗人何逊的 “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 是写离别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 点滴 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情感,但是通过 “ 夜雨滴阶 ” 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将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从 “ 夜雨 ” 到 “ 晓灯 ” ,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 “ 空阶 ” 和 “ 离室 ” ,则渲染离人心境的凄凉。就这样抓住 “ 滴 ” 与 “ 暗 ” 、 “ 夜 ” 与 “ 晓 ” 、 “ 空 ” 与 “ 离 ” 词语,不难读出景物中的凄凉之情。又如用典故抒情,我们要靠自己的积累和诗后注释,知道诗句是否用了典故及典故的内容,再结合内容看看是如何使用典故 ( 正用或反用 ) ,从而挖掘出内在的情感。知道了抒情方式,再进一步细致分析 “ 抒情方式 ” 的使用,才是分析概括情感的具体路径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底 ① [ 唐 ]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 ② 县,堪留卫 玠 ③ 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   ① 写作此诗时,作者四十七岁。 ② 潘安: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 ③ 卫 玠 :西晋人,他长得 “ 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 。 即时小练 3 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 “ 行暮雨 ” 写花润, “ 入朝霞 ” 写花鲜, “ 潘安县 ” 写花多, “ 卫玠车 ” 写花美。作者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 。 ② 惋惜花的易谢。 “ 莫作委泥沙 ” ,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作者的惜花之情 。 ③ 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作者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 答案 3 4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① [ 宋 ]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② 。 注   ①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 《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 3 4 鉴赏  开头一句 “ 桐叶晨飘蛩夜语 ” ,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 “ 晨飘 ” 与 “ 夜语 ” 对举,表明了由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 “ 旅思秋光 ” ,承前启后, “ 秋光 ” 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词人的旅思: “ 黯黯长安路。 ” 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 这里是借指南宋京 3 4 城临 安 。通向京 城的道路黯淡无光 ,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 ” 词人北望长安 ,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旁,曾是他 “ 横戈盘马 ” 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 “ 忽记 ” ,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 “ 应 ” 字是悬想,但愿 “ 如故 ” ,更担心能否 “ 如故 ” ,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3 4 下片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 “ 江海轻舟今已具 ” ,承上片 “ 旅思 ” 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的《临江仙》: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 “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 。 “ 一卷兵书 ” ,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 “ 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 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 “ 无人 ” 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 “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 《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 “ 悔 ” 的背后是 “ 恨 ” ,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 “ 悔 ” 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3 4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词人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 ② 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答案 3 4 三、抓住时空转换 , 掌握情感的变化性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 ( 想象 ) ,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自然情感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嘉兴 ① [ 元 ] 萨都剌 三 山 ② 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 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词,花落莺啼满城绿 。 即时小练 注   ① 本诗是诗人由大都 ( 今北京 ) 到福州任职,途经嘉兴所作。 ② 三山:指福州。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作,作于至元二年 (1336) 春由北京赴闽途中。以绚烂的彩笔,将早春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描绘得细致真切,具有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 一、二两句总括烟水蒲帆的千里行程,境界阔大而含蕴悠长。 “ 吴中 ” 至 “ 细雨 ” 六句,写途经嘉兴为江南春色所陶醉。写景细腻生动,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的诱人神韵。然而,江南美景与自己客游身份,形成了鲜明对照,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结尾四句便以含蓄蕴藉之笔,抒发了这略带惆怅意味的感慨 。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的情感紧扣 “ 过 ” 字而变化。开头写过嘉兴的背景,乘船从北京到福州,流露出淡淡的离愁;中间写过嘉兴的见闻,诗人陶醉在南国风光中;结尾写在嘉兴短暂停留旋即离去的依依别情。 答案 四、抓住写作缘由 , 掌握情感的隐藏性 生活中,诗人的情感总是有感而发,或因贬谪,或因离别,或因节日,或因宴会,是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事触发生情促使他们拿起笔来,因此,如果能找到他们写作的缘由,不仅可以推知情感的趋向,还可以挖掘出隐藏的情感。请看下面这首词,要求概括其情感。 阳关曲 · 中秋月 [ 注 ]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该词作于熙宁十年 (1077) 八月十五日,苏轼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 “ 中秋月 ” ,自然是写 “ 人月圆 ” 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 “ 暮云 ” 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 “ 暮云收尽 ”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 “ 月光 ”“ 如水 ” 等字眼,而 “ 溢 ” 字, “ 清寒 ” 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 银汉无声 ” 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 “ 无声 ” 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 “ 白玉盘 ” 似的。此处用 “ 玉盘 ” 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 “ 转 ” 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 “ 此生此夜 ” 之 “ 好 ” 了。从这层意思说,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 “ 此生此夜 ” 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当然含有 “ 未必明年此会同 ” 的意思,是抒 “ 离忧 ” 。同时, “ 何处看 ” 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 此生此夜 ” 与 “ 明月明年 ” 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 明月 ” 之 “ 明 ” 与 “ 明年 ” 之 “ 明 ” 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 “ 此 ” 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 “ 不长好 ”“ 何处看 ” 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 “ 人月圆 ” 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如果根据词中后两句,可以概括出 “ 离别后不知何时再聚的哀伤 ” 这一情感;如果结合写作事由 —— 兄弟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看,自然能读出 “ 不长好 ” 背后的情感 —— 此生此夜是 “ 好 ” 的,可以再挖掘出 “ 作者与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 这一情感要点 。 古诗中,诗人总会告诉你写作缘由的,告知的部位主要是标题,不少标题会交代写作事由,抓住它,自然可以推知即将要表达的情感。另外,命题者会以注释的形式告知你,抓住注释里的写作事由,自然可以挖掘出隐藏的情感。不过,要注意的是不可机械利用写作缘由来分析概括情感。像注释中经常出现 “ 该诗写于 ×× 年贬官途中 ” ,少数考生马上就套以 “ 贬谪之苦 ” 这点,其中,贬官与 “ 痛苦 ” 间并无必然联系。最根本的是诗中的语言文字中有无隐含这方面的情感。 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 登凌歊台感怀 ① [ 宋 ] 李之仪 偶向凌 歊 台上望 ,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 ② 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 ( 今安徽当涂 ) ,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 却应,即 “ 岂应 ” ,相当于现代汉语 “ 难道是 …… 么 ” 。 即时小练 鉴赏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 歊 台 ,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 歊 台并不很高 ( 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 歊 台 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 偶向凌 歊 台上望 ,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 起首用 “ 偶向 ” 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 ( 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 )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 “ 春光已过三分 ” 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 销魂 ” 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 ”“ 伤感甚 ” ,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 那堪旧恨仍存 ” ,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 “ 旧恨 ” 绵绵。 “ 清愁 ” 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 “ 愁 ” 字下加用 “ 满眼 ” 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 共谁论 ” ,进一步表明词人决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 “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 却 ” ,这里作 “ 岂 ” 解, “ 却应 ” 即 “ 岂应 ” 。词人目睹凌 歊 台下春 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 “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 “ 王孙 ” 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 ② 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 ( 望京 ) 之路,更觉愁苦 。 ③ 被排挤 ( 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 ) 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 ④ 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答案 五、抓住结构层次 , 掌握情感的丰富性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还要注意的是这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如果是一个诗句,可能有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 ( 一联 ) ,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 “ 字不离词 ”“ 词不离句 ”“ 句不离段 ”“ 段不离篇 ” 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① [ 唐 ]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 ② ,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 ③ 难吹。 濩 落 ④ 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 ⑤ 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即时小练 注   ① 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 ② 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 ③ 谷:指谷风,即东风。 ④ 濩 落 :沦落失意的样子。 ⑤ 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 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答案 答案  ① 被贬后的失意。 ( 结合 “ 濩落 ” 一词注释简析 ) ② 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 ( 结合 “ 濩落唯心在 ” 简析 ) ③ 有知己的安慰。 ( 结合 “ 平生有己知 ” 简析 ) ④ 对施展才华的渴望。 ( 结合 “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 简析 ) ⑤ 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 结合 “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 简析 ) 简析示例: 第 ② 点:作者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澹定、豁达的心境。 第 ③ 点:作者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安慰之情。 第 ④ 点:作者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明他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 ⑤ 点:作者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作者难遇良主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