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1-05-25 发布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3届高三语文鉴赏阅读宝典(二)‎ 编辑整理:邱为将 使用时间: 3∕18-24‎ 班级 姓名 ‎ ‎【编者按】阅读鉴赏能力,除了多读多练,还得了解相关文体考向,了解相关文体的术语。特别在二轮,还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题型以及与之相应的建模。一个题目出来,我们知道它考我们什么,是什么题型,用什么模式,那么,得分率会大大提高,认真看,认真实践,可提高5-10分。不信?试试!‎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题型及解答思路 一、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二、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有时还要关注该字是否用修辞,或有其他什么表达效果:化静为动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四、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江苏高考一般考概括诗歌复杂感情,一般不低于三个,角度从景物描写中、从叙述中、从议论抒情中、注释中。‎ 五、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请注意,这是表达技巧题的变式提问)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这首宋诗,句句景语,无一句情语,也无一句议论,请说说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 ‎(2)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答:‎ 雨后池塘如镜,人家房屋倒影如画。忽然来了一阵东风,垂杨娜娜起舞,缀在枝上的水珠纷纷洒落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乐音。‎ 本题参考答案:(1)景物写得清新明丽,让人领略到一股轻松愉悦的氛围,可见它反映了作者陶醉雨后自然景物的情趣。‎ ‎(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人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六、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七.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乱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半叶黄。‎ 题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题型和答题模式 一.词句含义理解型 ‎(一)词语理解型 ‎ 常见的命题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 ‎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模式】‎ 表面义和深层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 答题规范用语:‎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答题模式】 ‎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具体阐述 ㈠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二)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当然也有以景结情,或景有象征意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三、有关表现手法(鉴赏)的题型: 技巧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 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也可分几点:概括+分析(边概括边分析)‎ 解题方法:‎ ‎⑴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⑵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附录】:‎ 下面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一定要注意:(技巧是要的,但都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 ‎⒈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⒉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⒊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A.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B.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C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D.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⒋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 高考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⒌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  2、联系词语选用 ‎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 ‎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联系情节发展 ‎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 ‎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二.情节作用题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有关小说人物题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二)概括、分析人物特征 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 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 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 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一.命题趋势:‎ 第一题:文章思路理解。‎ 第二题:论点的阐发与论据运用及论证过程。‎ 第三题:有关信息提取,特别是重要句子和词语含义的理解。‎ 二.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三道题破解思路 第一题:全文整体筛选信息,要学生勾画出全文论点(或论题)、分论点与结构的语句,注意引导学生筛选每段(表议论)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归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具体内容,理清三者的逻辑关系,或先后的顺序。‎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第二题:先搞清论点(或论题)的由来,再分清论据是引出论点还是证明论点,其作用是什么。‎ 常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 ‎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较……,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第三题:重要句子或词语的含义要依据语境,分点指出几层含义,不能蜻蜓点水。有关信息提取根据题干明示信息(全文或某段)或暗示信息(题干发文的内容)去找信息少选的空间筛选即可)‎ ‎(三)、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如何辨析?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关注“在排他中提出自己看法(观点)”的情况,即在带有某种否定意味的表述中包含性地提出自己的说法(观点)。‎ ‎②学会利用“反思”的方式进行筛选、整合信息,即抓住否定意味的词语利用“正反相对”原理的判断推想,或者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反思”。‎ 抓住否定意味语句,运用“反思”作答 ‎3、答案规范 ‎1)注意答案的组织顺序及角度 ‎2)注意角度与完整性 ‎3)注意信息的整合 ‎4)注意正面肯定作答 ‎★方法小结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 要①根据分数提示 ‎②按照一定角度 ‎③用数字号 ‎④归并整合 ‎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附: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答题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 文言文阅读 1.我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先做最后一个题(第7题)。‎ 为什么呢?老师曾反复要求大家,解答阅读题时要做到先“两通读”,即通读全文和通读全部试题。可有些同学就是做不到,常常是文也不读就做第一个词语解释的题,做不通时再回头去找含被解释词语的句子。为了克服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我建议先做最后一题。因为这道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通读全文就无法做,这样就能引导你必须先通读全文再做这4道题。另外,7题的四个选项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对做前面2道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文言文阅读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翻译要落实到“点”。 文言文的考核,其重点无疑在文言知识的考核 (当然不是不重视思想内容),因此,文言文的备考一定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至于文言翻译题,是考查学生文言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我们尤其要注意。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做文言文翻译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草稿纸。先将要翻译的句子写上,然后一一对照,字字落实,再组合成合理通顺的句子,检查无误后,方可誊写到试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