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00 KB
  • 2021-05-24 发布

2015高考数学(理)(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一轮复习学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学案25 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导学目标: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4.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5.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6.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自主梳理 ‎1.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的定义:既有______又有______的量叫做向量.‎ ‎(2)表示方法:用 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用字母a,b,…或用,,…表示.‎ ‎(3)模:向量的______叫向量的模,记作________或_______.‎ ‎(4)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方向是________.‎ ‎(5)单位向量:长度为____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a平行的单位向量e=____________.‎ ‎(6)平行向量:方向______或______的______向量;平行向量又叫____________,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到同一直线上.规定:0与任一向量______.‎ ‎(7)相等向量:长度______且方向______的向量.‎ ‎2.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已知非零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则向量叫做a与b的 ,记作 ,即 =+= ,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 . ‎(2)以同一点O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a,b为邻边作OACB,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就是a与b的和,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 . ‎ ‎(3)加法运算律 a+b=________ (交换律);‎ ‎(a+b)+c=____________(结合律).‎ ‎3.向量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1)相反向量 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记作______.‎ ‎(2)向量的减法 ‎①定义a-b=a+________,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____________.‎ ‎②如图,=a,,=b,则= ,=____________.‎ ‎4.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1)定义: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______,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①|λa|=______;‎ ‎②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______;当λ<0时,λa与a的方向______;当λ=0时,λa=______.‎ ‎(2)运算律 设λ,μ是两个实数,则 ‎①λ(μa)=________.(结合律)‎ ‎②(λ+μ)a=________.(第一分配律)‎ ‎③λ(a+b)=__________.(第二分配律)‎ ‎(3)两个向量共线定理:向量b与a (a≠0)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λa.‎ ‎5.重要结论 =(++)⇔G为△ABC的________;‎ ++=0⇔P为△ABC的________.‎ 自我检测 ‎1.(2010·四川)设点M是线段BC的中点,点A在直线BC外,=16,|,|则||等于 (  )‎ A.8 B.‎4 ‎ C.2 D.1‎ ‎2.下列四个命题:‎ ‎①对于实数m和向量a,b,恒有m(a-b)=ma-mb;‎ ‎②对于实数m和向量a,b (m∈R),若ma=mb,则a=b;‎ ‎③若ma=na (m,n∈R,a≠0),则m=n;‎ ‎④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 A.1 B.‎2 ‎ C.3 D.4‎ ‎3.在ABCD中,=a,=b,=3,M为BC的中点,则等于 (  )‎ A.-a+b B.-a+b C.a+b D.-a+b ‎4.(2010·湖北)已知△ABC和点M满足++=0.若存在实数m使得+=m,成立,则m等于 (  )‎ A.2 B.‎3 ‎ C.4 D.5‎ ‎5.(2009·安徽)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和F分别是边CD和BC的中点,若=λ+μ,其中λ、μ∈R,则λ+μ=______.‎ 探究点一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辨析 例1 ①有向线段就是向量,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②向量a与向量b平行,则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③向量与向量共线,则A、B、C、D四点共线;‎ ‎④如果a∥b,b∥c,那么a∥c.‎ 以上命题中正确的个数为 (  )‎ A.1 B.‎2 ‎ C.3 D.0‎ 变式迁移1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①|a|=|b|⇒a=b;‎ ‎②若a=b,b=c,则a=c;‎ ‎③|a|=0⇒a=0;‎ ‎④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探究点二 向量的线性运算 例2(2011·开封模拟)已知任意平面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 变式迁移2(2011·深圳模拟)如图所示,若四边形ABCD是一个等腰梯形,AB∥DC,M、N分别是DC、AB的中点,已知=a,=b,=c,试用a、b、c表示,,+.‎ 探究点三 共线向量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b,=a,M为AB中点,N为BD靠近B的三等分点,求证:M、N、C三点共线.‎ 变式迁移3 设两个非零向量e1和e2不共线.‎ ‎(1)如果=e1-e2,=3e1+2e2,=-8e1-2e2,求证:A、C、D三点共线;‎ ‎(2)如果=e1+e2,=2e1-3e2,=2e1-ke2,且A、C、D三点共线,求k的值.‎ ‎1.若点P为线段AB的中点,O为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则=(+).如图所示.‎ ‎2.证明三点共线问题,可用向量共线来解决,但应注意向量与三点共线的区别与联系,当两向量共线且有公共点时,才能得出三点共线.‎ ‎3.三点共线的性质定理:‎ ‎(1)若平面上三点A、B、C共线,则=λ.‎ ‎(2)若平面上三点A、B、C共线,O为不同于A、B、C的任意一点,则=λ+μ,且λ+μ=1. ‎ ‎(满分:7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若O、E、F是不共线的任意三点,则以下各式中成立的是 (  )‎ A.=+ B.=- C.=-+ D. =-- ‎2.设a,b为不共线向量, =a+2b,=-‎4a-b,=-‎5a-3b,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 B.=2 C.=- D.=-2 ‎3.(2011·杭州模拟)设a,b是任意的两个向量,λ∈R,给出下面四个结论:‎ ‎①若a与b共线,则b=λa;‎ ‎②若b=-λa,则a与b共线;‎ ‎③若a=λb,则a与b共线;‎ ‎④当b≠0时,a与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λ1,使得a=λ1b.‎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ABC中,=c,=b,若点D满足=2,则等于 (  )‎ A.b+c B.c-b C.b-c D.b+c ‎5.(2010·广东中山高三六校联考)在△ABC中,已知D是AB边上一点,=2,=+λ,则λ等于 ( )‎ A. B. C.- D.-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6.(2009·湖南)如下图,两块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若=x+y,则x=______,y=__________.‎ ‎7.已知=a,=b,=λ,则=_________.‎ ‎8. (2011·青岛模拟)O是平面上一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动点P满足=+λ(+),λ=时,则·(+)的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共38分)‎ ‎9.(12分)若a,b是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a与b起点相同,则当t为何值时,a,tb,(a+b)三向量的终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10.(12分)在△ABC中,BE与CD交于点P,且=a,=b,用a,b表示.‎ ‎11.(14分)(2011·黄山模拟)已知点G是△ABO的重心,M是AB边的中点.‎ ‎(1)求++;‎ ‎(2)若PQ过△ABO的重心G,且,=a,=b,=ma,=nb,求证:+=3.‎ 答案 自主梳理 ‎1.(1)大小 方 向 (2)有向线段 (3)长度 |a||‎ ‎(4)任意的 (5)1个 ± (6)相同 相反 非零 共线向量 平行 (7)相等 相同 2.(1)和 a+b a+b  三角形法则 (2)平行四边形法则 (3)b+a a+(b+c) 3.(1)长度相等 方向相反 -a (2)①(-b) 相反向量 ②a+b a-b 4.(1)λa ①|λ||a| ②相同 相反 0 (2)①(λμ)a ②λa+μa ③λa+λb 5.(1)重心 (2)重心 自我检测 ‎1.‎ ‎2.C [①根据实数与向量积的运算可判断其正确;②当m=0时,ma=mb=0,但a与b不一定相等,故②错误;③正确;④由于向量相等具有传递性,故④正确.]‎ ‎3.A [由=3得4=3=3(a+b),‎ 又=a+b,所以=(a+b)- ‎=-a+b.]‎ ‎4.B [由题目条件可知,M为△ABC的重心,连接AM并延长交BC于D,‎ 则=,①‎ 因为AD为中线,+=2=m,‎ 即2=m,②‎ 联立①②可得m=3.]‎ ‎5. 解析 设=a,=b,‎ 那么=a+b,=a+b,又∵=a+b,‎ =(+),即λ=μ=,‎ ‎∴λ+μ=.‎ 课堂活动区 例1 D [①不正确,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但向量不是有向线段;‎ ‎②不正确,若a与b中有一个为零向量时也互相平行,但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两向量方向不一定相同或相反;‎ ‎③不正确,共线向量所在的直线可以重合,也可以平行;‎ ‎④不正确,如果b=0时,则a与c不一定平行.‎ 所以应选D.]‎ 变式迁移1 ②③④‎ 解析 ①模相同,方向不一定相同,‎ 故①不正确;‎ ‎②两向量相等,要满足模相等且方向相同,故向量相等具备传递性,②正确;‎ ‎③只有零向量的模才为0,故③正确;‎ ‎④=,即模相等且方向相同,即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故④正确.‎ 故应选②③④.‎ 例2 证明 方法一 如图所示,‎ 在四边形CDEF中,+++=0.①‎ 在四边形ABFE中,+++=0.②‎ ‎①+②得 ‎(+)+(+)+(+)+(+)=0.‎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0,+=0.‎ ‎∴2=--=+,‎ 即=(+).‎ 方法二 取以A为起点的向量,应用三角形法则求证.‎ ‎∵E为AD的中点,∴=.‎ ‎∵F是BC的中点,∴=(+).‎ 又=+,‎ ‎∴=(++)=(+)+ ‎=(+)+ ‎∴=-=(+).‎ 即=(+).‎ 变式迁移2  解 =++ 例3 解题导引 (1)在平面几何中,向量之间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指定的向量来表示,向量共线应存在实数λ使两向量能互相表示.‎ ‎(2)向量共线的判断(或证明)是把两向量用共同的已知向量来表示,进而互相表示,从而判断共线.‎ 证明 在△ABD中=-.‎ 因为=a, =b,所以=b-a.‎ ①‎ ②‎ 由共线向量定理知:∥,‎ 又∵与有公共点C,∴M、N、C三点共线.‎ 变式迁移3 (1)证明∵=e1-e2,=3e1+2e2,=-8e1-2e2,‎ ‎∴=+=e1-e2+3e1+2e2‎ ‎=4e1+e2=(-8e1-2e2) =.‎ ‎∴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C,∴A、C、D三点共线.‎ ‎(2)=+=(e1+e2)+(2e1-3e2) =3e1-2e2,∵A、C、D三点共线,∴与共线.‎ 从而存在实数λ使得=λ 即3e1-2e2=λ(2e1-ke2).‎ 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得 解之,得∴k的值为.‎ 课后练习区 ‎1.B [由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知=-.]‎ ‎3.D [题目考查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此定理应把握好两点:(1)与λ相乘的向量为非零向量,(2)λ存在且唯一.故②③④正确.]‎ ‎ ‎ ‎5.‎ ‎ ‎ ‎6.1+  解析 ‎ 作DF⊥AB交AB的延长线于F,设AB=AC=1⇒BC=DE=,∵∠DEB=60°,∴BD=.‎ 由∠DBF=45°,‎ 得DF=BF=×=,‎ 所以==,‎ 所以=++=()+.‎ ‎7.a+b ‎=a+(b-a)=a+b.‎ ‎8.0‎ 解析 由=+λ(+),λ=,得-(+),即点P为△ABC中BC边的中点,‎ ‎∴+=0.‎ ‎∴·(+)=·0=0.‎ ‎9.解 设=a,=tb,=(a+b),‎ ‎∴=-=-a+b,……………………………………………………………(4分)‎ =-=tb-a.……………………………………………………………………(6分)‎ 要使A、B、C三点共线,只需=λ,‎ 即-a+b=λtb-λa,……………………………………………………………………(8分)‎ ‎∴ ∴……………………………………………………(11分)‎ ‎∴当t=时,三向量终点在同一直线上.……………………………………………(12分)‎ ‎10.解 ‎ 取AE的三等分点M,‎ 使|AM|=|AE|,连结DM.‎ 设|AM|=t,则|ME|=2t.‎ 又|AE|=|AC|,‎ ‎∴|AC|=12t,|EC|=9t,‎ ==,…………………………………………………………………………(4分)‎ ‎∴DM∥BE,∴===.‎ ‎∴|DP|=|DC|.…………………………………………………………………………(8分)‎ ‎∴=+=+=+(+)‎ ‎=+ ‎=+=a+b.……………………………………………………………(12分)‎ ‎11.(1)解 ∵点G是△ABO的重心,‎ ‎∴++=0.……………………………………………………………………(2分)‎ ‎(2)证明 ∵M是AB边的中点,∴=(a+b).‎ ‎∵G是△ABO的重心,∴==(a+b).‎ ‎∵P、G、Q三点共线,∴∥,‎ 且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λ.…………………………………………………(5分)‎ ‎,‎ ‎∴(-m)a+b=λ[-a+(n-)b].…………………………………………………(8分)‎ 又因为a、b不共线,所以 ,……………………………………………………………………(10分)‎ 消去λ,整理得3mn=m+n,故+=3.……………………………………………(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