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 KB
  • 2021-04-21 发布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教学材料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 7 课我们的大丰收 (一)背景和目标 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许多粒 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风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学生们也亲历了一个 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尽管在这样一个长期种植及观察的活动中,学生们曾遇到过许多困难, 但是在这样一个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亲自栽培的植物硕果累累;当他们发 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而今变成了许多粒种子;当他们整理几个月的观察记录,发现对 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几个月前有了更多的认识;当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诸多体会的时 候,无疑会感受到一种丰收的喜悦。“我们的大丰收”就是在引领学生整理他们的收获,用 事实陈述“丰收”、展示“丰收”。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收获的种子数日和发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两个层 面体会丰收的喜悦。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 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概念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等器官。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风仙花,一张大白纸。 为全班学生准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 3 页,包括两部分。幼苗期、营养生花、果实、种子。 “我们的大丰收”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指我们播种了一粒种子,却收获了许多种子; 二是指经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 第一段文字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整理记录,展示收获。 第一部分:我们收获了种子教科书以对话框的形式介绍了统计 一株风仙花收获了多少粒种子的方法。风仙花上结出了许多果实,因为开花期不同,果 实的成熟期也不同,有些果实中可能还没长出成熟的种子,尚无法统计;就成熟的果实来说, 每个果实的种子数各不相同,也不便计算。教科书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这里向 学生渗透着一种理念,许多科学研究都会用到数学知识。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 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 原因。 第二部分: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教科书以整理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为线索,引领学生整理几个月来的观察记录。体 会几个月来对植物生长变化认识上的收获。1 通过完善前面植物生长高度变化的柱状图,通 过制作折线图,发现风仙花高度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里制作折线图不是教学的重 点,只需学生根据灰框图中的介绍,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出点,连成线就可以了,重点是学生 知道可以用统计图整理数据,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2 通过整理并统计风仙 花从播种到发芽,到长出花蕾,再到种子成熟几个主要生长阶段所用的时间,通过整理并展 示风仙花生长过程的图片,知道了风仙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知道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风仙花植株所具有的特征都会改变。3 通过展示每个阶段风仙花出现的新器官,知道风仙花 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观察更多的绿色开花植物,它们的生长是不是与风仙花的生长有许多相似之处呢?” 对话框中的这句话,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了学生一个事实,启发学生用观察研究风仙花生长变 化的方法,研究其他绿色开花植物。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精心栽培和观察,经过栽培过程相互 交流活动,学生感受到了风仙花生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知道了风仙花生长过程中的 需要。因此,在这里帮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是一件 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教学建议 1 我们收获了种子。 活动引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辛苦劳动,我们终于看到亲手栽培的植物已经是硕果累累 了。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果实已经知道一个果实中有 10 多粒种子。那么,我们当初播种 的是一粒种子,现在变成了多少粒呢?我们自己想办法统计一下吧! 活动指导: (1)先组织小组讨论,研究统计风仙花种子数的方法。学生们可能会提出许多不同的方 法,教师要提醒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分析每种方法的利与弊,引导学生选用既简单又 较为准确的方法,即教科书中介绍的先通过估算算出每个果实中平均有多少粒种子,再用这 株风仙花上的果实数乘以平均数。如果植株上还有发育中的果实,也应指导学生计算进去。 (2)组织学生统计种子数的时候,日标不是指向计算的方法,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重在寻找科学有序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统计数中体会到我们的“大丰收”:一粒种子变成了许多粒种 子,这些种子可以培育出许多新的风仙花,这些风仙花又能结出更多的种子,栽培出更多的 风仙花……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植物的后代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的;植物的家族就是这样 不断壮大的。 2 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活动引人: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我们不仅收获了许多风仙花的 种子,更可贵的是我们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一份风仙花生长日记,其中记录了许多植物生长变 化的现象。科学是讲求实证的,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我们整理这 些记录,看一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 活动指导: (1)画折线图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教学时不要要求学生独立制作折线图, 要指导学生根据第 5 课以后学生在观察风仙花时测量到的风仙花高度变化的数据,将第 5 课的柱状统计图补充完整,以柱状图为基础连出一个折线。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折线图发现 植物高度变化的规律: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利用统计图处理 数据,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2)建立植物生命周期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一定要以学生的记录为依据,让学生自己计 算风仙花每个生长阶段经历了多长时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个月各是多少天。 (3)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他们每次记录的新发现,帮助学生建立风仙花的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是随着植物的生长陆续出现的,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 的作用。 (4)教师还应该根据每组风仙花的生长状况,收获种子的多少,引领学生反思他们种植 管理风仙花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体会到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5)拿出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 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四、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长达数月。在这样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学生要种植并管理好自己的植 物;要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要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老师和同学;要思考并研究在 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栽培好植物、做好观察记录是开展其他活 动的基础,是整个单元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这些极其重要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只 能在课外学生独立进行,缺少教师的指导和直接监控。如何激发学生栽培管理好植物的兴趣, 如何保持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热情,无疑评价是最好的手段。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 过程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可以重点关注:学生所栽植物的生长状况;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学 生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以及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发展状 况等几个方面。 对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的评价,可采用交流和展示的方法。设计星级 评价表,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评议。可在班级内定期组织“花展”,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健康 植物,让优势小组交流经验,启发弱势小组寻找原因。定期组织观察记录表及观察日记的交 流与展示活动,将小组成员的表现列人到对小组的评价中。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活动,保持学 生研究植物的热情。 对学生科学知识、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水平的评价,应以观察学生课堂 学习的表现为主要方式。观察学生参与班级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观察学生表达交流的语言; 观察学生记录本中所反映的记录水平(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等等。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单元学习前的前测结果。单元 教学活动结束后,展示第一节课留下的记录学生“我知道的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记录单, 和记录学生关于植物生长问题的记录纸。要求学生对照记录单,完善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 初始认识;要求学生复习曾经写出的问题,并即时找到现在能回答的问题,对于不能回答的 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方法或思路。最后让学生陈述单元学习后的收获, 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