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00 KB
  • 2021-04-21 发布

高考语文复习之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三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课时 ‎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2大考点 ‎1.《考试说明》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其落脚点即为对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2.主要题型有两种: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考生要能够认识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原则,掌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词句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的技巧。‎ 考点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知能 构建]‎ 从哪些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含义?‎ 词语包括词和短语。理解词的意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等;理解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 需借助这些修辞和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 挖掘背后意思 ‎“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题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兼具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含义”也包含多层意思,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即学 即练]‎ 大一轮 68页2015年高考江苏卷 ‎[思维建模]‎ 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3步骤 步骤一:明确词语在文中所处的句、段的位置,找到相关语句;‎ 步骤二:明确词语的类型,确定思考的方向;‎ 步骤三:结合上下文和文章描写的对象、表达的主旨、抒发的情感来确定词语的含义。‎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知能 构建]‎ 一、如何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①表层意义 即句子表面的意义。‎ ‎②句内意义 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 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 ‎2.结构句→抓住位置 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 结构句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总领句 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句 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渡句 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 照应句 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3.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 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二、如何运用“内外结合法”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地审视。‎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 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 二看 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三看 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外看(审视句子外部语境)‎ 一看 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 二看 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 三看 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一个句子的含意,到底要看哪个(些)角度进而作出解释,取决于该句的特点及对其特点的准确而综合的判断。‎ 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说来,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即学 即练]‎ 大一轮 69页2014年高考大纲全国卷 ;70页《窗外》‎ ‎[思维建模]‎ ‎“3看”“1思”解句意 一看:语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语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个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 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思:是指要考虑该语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以本为本,知能迁移 ‎——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 ‎[经典 聚焦]‎ 一、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哀痛者”和“幸福者”意为“以……为哀痛的人”“以……为幸福的人”,在文中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苦难的深重,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所以说她们是“哀痛者”;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被战胜,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 ‎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句话是对“文革”期间黑白颠倒、践踏人权的辛辣讽刺,“终于”一词表现了正直的人在那个年代被打击、被迫害的必然性。‎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 ‎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这句话从三个层次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痛,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5.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2)这里的“绿”‎ 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6.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表达了“我”对生命力的赞美。“生的欢喜”表现了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2)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7.分析“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这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应结合全文分析。重点从作者自责、深刻反省这一角度去把握。‎ 答案 虽然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作者却能把时间记得非常清晰,说明小狗包弟的死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从包弟死后,作者的心灵一刻也不得安宁,饱受煎熬。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8.分析“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和对前后内容的概括能力。应该结合选文中“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这一段作答,把“花”和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花少了几株,暗含对妻子的悼念。‎ 答案 这一句貌似漠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含意非常深刻。“少掉了好几株花”意思是花少了,暗含美好事物又被毁坏了许多,说明文革结束后作者心情一直不好,生活不如意。“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说明现实生活中多了许多让人感到无趣的东西。这两句暗含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第二课时 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1.《考试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是散文考查的一个热点,涉及到散文的多种表达技巧,且题目往往存在交叉关联。其中,对体裁特征的考查往往渗透于主题、形象、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中。‎ ‎2.主要题型可分两大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布局谋篇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3.考生复习时要全面掌握散文的各类表达技巧,充分领会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具体技巧,并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和答题技巧,准确运用术语解答题目。‎ 题型一 品味语言艺术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 赏析。品味语言艺术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赏析语言运用的艺术效果?‎ ‎[知能 构建]‎ 特点的具体内容 特点的角度 用词 之美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引用 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 之美 ‎(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 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 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豪放与 豪放 柔婉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又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直露与 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 质朴与 华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少,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 ‎(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 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 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即学 即练]‎ 大一轮 71页2015年山东卷崔秀霞《静穆之园》‎ ‎[思维建模]‎ 品味语言艺术解题3要领 ‎1.确认技巧,准确选点 语言艺术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 一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 二是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 三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 四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五是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在指出表达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段分析。‎ ‎2.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一是要注意语言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要注意它在文中的具体的表达效果。‎ ‎3.由主及次,分点作答 题目所涉及到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 以本为本,知能迁移 ‎——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 ‎ [经典 聚焦]‎ 一、写景抒情类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 ‎1.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不是写人叙事,为什么作者却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对“妻”的叙写有两处:一处在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另一处在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描写,除去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外,还有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这两处描写让人感到,作者苦闷之深而又孤寂至极,连朝夕相处的妻子也难于理解自己。开首处意在表现、交代这种情绪基调,结尾处意在强化、延展这种内心深处不可解脱的寂寥。“妻”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难于理解自己。这就将作者的孤独无奈衬托、渲染到了极点。‎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3.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者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 ‎4.文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使散文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5.在描写“故都的秋”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排比: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句式工整,有雅致之美,抒情味浓厚。‎ ‎(2)对比: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和特点,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3)衬托:驯鸽的声音,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缓慢悠闲的人声。用细小的声音衬托王杜亮的幽静。‎ ‎(4)细节描写:对小院秋晨和秋槐落蕊的描写都是工笔细描。‎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6.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7.文中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表现“绿色”的生命无处不在,何其顽强;②印证前文“生的欢喜”,作者恋绿、亲绿情感由来已久;③铺垫下文对绿的“囚系”,我不忍剪除草屋内野草,也不会轻易放走绿枝。‎ 二、叙事写人类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一)‎ ‎8.鲁迅回忆刘和珍时多次写到她的微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塑造了一个微笑、和蔼、富有正义感、责任感的进步青年形象,和下文反动政府的血腥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府卑鄙凶残的本质;也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政府御用文人的阴险、无耻的丑恶嘴脸。②从结构上来看:容易激起读者的愤慨和阅读兴趣。读者不禁会问:这样的青年怎么会被凶残地杀害,又怎么会被说成是暴徒呢?③从思想情感上来看: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失去这样的青年感到惋惜、同情,对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感到愤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 ‎9.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首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请分析这些内容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反衬手法的运用 ‎①以政治业绩反衬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常识。②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衬梁启超,突出梁启超演讲水平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青年学子中影响很大。‎ ‎(2)第一段的作用 ‎①从内容上来看: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形象。②从结构上来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 题型二 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知能 构建]‎ ‎1.记叙 考查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 角度 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 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若对象为事为物,往往具有拟人效果。‎ 第三 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 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 方法 顺序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 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 角度 感觉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 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 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 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细描 与 白描 细描又称工笔,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细描,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不加渲染、铺陈。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 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裸露。这种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接抒情:“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 内涵 举例 借景 抒情 其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触景 生情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刘白羽的《急流》中,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做铺垫的;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激情。‎ 融情 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托物 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的品质,从而给人们启示: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思维 建模]‎ 鉴赏表达方式 3步骤 步骤一:指出技法。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注意要点要齐全。‎ 步骤二:分析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是怎么运用的。‎ 步骤三:概括效果。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知能 构建]‎ ‎1.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类别 主要作用 象征 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 常常表现为对环境或对次要形象(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的主要形象(人物)的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在高中阶段,常说成“衬托”。分析时可表述为:为……作铺垫,营造……氛围。‎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之分,其作用为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分析时常表述为:什么与什么形成对比,突出……特点(或情感)。‎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与对比相较,有主次之分。‎ 联想 和 想象 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分析时常表述为:作者联想或想象……内容,表达……情感。‎ 以小 见大 散文中常表现的构思是,通过写某个小人物、小事件、小物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以达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作者常常在散文的结尾处运用这种手法,由“小”而引发对“大”的思考之类的语句,起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动静 结合 常体现在写景片段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虚实 结合 常表现在游记散文中,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由此引发相关的联想(或历史典故,或相关事例,或自身回忆),其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凸显事物、景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 结合 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类别 主要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 这四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使描写(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 化物为人,形象生动;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加感染力;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这两种修辞都是使语言的形式更加优美,富于节奏与韵律美。‎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有节奏感,抒情强烈。‎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这两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强化某种情感。‎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 ‎[即学 即练]‎ 大一轮72页2015高考重庆卷;《菩提本无树》‎ ‎[思维 建模]‎ 鉴赏表现手法 2要领 ‎1.步骤清晰 第一步:确认本文(段、句)所用的表现手法(若问“哪些”,不可只答出一种)。‎ 第二步:‎ 根据表现手法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 ‎2.要点齐全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即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准确使用术语。‎ 以本为本,知能迁移 ‎——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 ‎1.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首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请分析这些内容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反衬手法的运用 ‎①以政治业绩反衬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常识。②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衬梁启超,突出梁启超演讲水平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青年学子中影响很大。‎ ‎(2)第一段的作用 ‎①从内容上来看: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形象。②从结构上来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作铺垫。‎ ‎《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 ‎2.开篇写了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思路章法: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2)思想内容: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普遍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写作效果: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更能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忏悔。‎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二)‎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本句通过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4.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者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 ‎5.文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可以使散文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6.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其“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二)‎ ‎7.文中为什么要插叙乡间草屋的往事?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表现“绿色”的生命无处不在,何其顽强;②印证前文“生的欢喜”,作者恋绿、亲绿情感由来已久;③铺垫下文对绿的“囚系”,“我”不忍剪除草屋内野草,也不会轻易放走绿枝。‎ 作业布置:‎ 达标冲关74页,75页一,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