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4-17 发布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清北组)历史试卷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清北组)历史试卷 范围:必修一先秦、秦朝政制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60分)‎ ‎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2.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兽骨或龟壳。殷人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形成卜辞,这一现象说明( )‎ A.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4.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一词中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建立国家”。这说明他( )‎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B.认可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地方政权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6.董书业先生颇有见地地指出:“凡有封土即有人民,得组织武装,为独立之资。春秋以来,天子之不能制诸侯,诸侯之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悉由于此。”这段话实际上指出了( )‎ A.春秋战国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B.分封制存在的弊端和隐患 C.封建割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D.春秋时期统治秩序混乱无序 ‎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8.陕西宝鸡斗鸡台西周墓葬有三十六座小型墓,分别排列为二至六个墓的墓群,每群中的各墓,或相对,或纵列,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该考古可印证 A.西周刑法的残酷性 B.宗法制度开始出现 C.分封诸侯拱卫王室 D.西周宗族制的存在 ‎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 B.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C.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10.西周时期周公制定周礼后,原先婚姻关系上的“一夫多妻”传统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礼制。周公的这一改革旨在( )‎ A.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 B.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 C.实现贵族婚姻门当户对 D.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11.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 A.礼乐制的崩坏 B.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权力高度集中 D.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12.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 ‎),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1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14.秦朝都城的宫殿用砖正面以小篆刻有十二个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从中能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敬天保民 B.疆域辽阔 C.国家一统 D.喜庆丰收 ‎1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1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 A.反映皇位世袭 ‎ B.突显皇权至上 C.加强思想控制 ‎ D.确立官僚政治 ‎1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D.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18.《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件事情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秦二世时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彰显皇帝的权威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20.“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派人去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 A.创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度 D.统一度量衡 ‎21.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中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国家形式之进化也。”这里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 )‎ A.建立的皇帝制度 B.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 C.加强的思想控制 D.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22.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23.清代规定:皇家宫门中门钉为九行九列的金钉;亲王府为九行七列铜钉;郡王府与世子府为九行五列;公府为七行七列四十九枚;侯府及以下府邸为五行五列铁钉;普通市民百姓不允许使用门钉。这一规定体现的特点是( )‎ A.建筑装饰的多样化 B.与生产联系紧密 C.寓含严格的等级性 D.强调个性化需要 ‎2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 A.促进民族整合 ‎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D.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25题30分;26题1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1) 根据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及其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12分)‎ ‎(3)材料三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材料三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王朝更替,但是政治制度还是一朝一朝延续下来。这种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就是皇权。秦统一全国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和强化,官僚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成为支配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种基本形式。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然不断经历改朝换代但只是更换皇帝而已。究其原因,实是顽固的人治观念在作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均居于同时期世界的前列。‎ ‎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10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B正确;禅让制早已出现,而不是这时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CD项;‎ ‎2.C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殷人大小事情都通过占卜决策,在结合所学商代所学,可知体现的是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故答案为C选项。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太绝对,A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占卜属于迷信,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选项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舆论是一种政权监督方式,把握住商周时期国君与国人的关系,即可解答本题。误导项是A,需要对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熟练掌握。‎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是君臣隶属关系,诸侯国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故答案为C项。A项,“否认”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认可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D项,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5.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 ‎【点睛】‎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 ‎6.B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分封制的独立性过强,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材料没有论及古代中国封建割据产生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D项只是材料论及的一个侧面,排除。‎ ‎7.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 ‎8.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该墓葬群中墓室的分布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所以该考古可以印证西周宗族制的存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西周刑法的内容;B选项错误,宗法制度在西周之前已经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B ‎【解析】‎ ‎【详解】‎ 根据“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国家宗族的内容,家国一体观念突出,B项正确;“始终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至上和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的信息,排除CD项。‎ ‎1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礼乐制和宗法制。材料“‘一夫多妻’传统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反映了确立正妻地位来保障嫡长子的权力继承稳定性,故D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儒家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是突出正妻地位和嫡长子的权力继承稳定性,不是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故B排除;一夫一妻多妾与贵族婚姻门当户对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12.C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 ‎13.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西周时以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重大事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排除。材料说明充分发挥文书功能,故C排除。青材料无法体现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故D排除。‎ ‎14.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中的信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结合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海内皆臣”的意思是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四海之内皆臣服于秦,并未涉及秦朝的疆域。D选项错误,“道毋饥人”只是官方歌功颂德之词,并不能体现秦朝人民喜庆丰收。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并未实现高度的集中,“王”仅是天下的共主,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为了与以前有所区别,开始使用“皇帝”称号,这是本质的不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的称号同样具有神化色彩;B选项错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皇帝”和“王”的共同特点;C选项错误,“皇帝”称号和“王”称号都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B ‎【解析】‎ ‎【详解】‎ 秦始皇对于谥号的废除是防止“则子议父,臣议君也”,显然是加强权力控制,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皇位世袭,A错误。思想控制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确立官僚政治是郡县制等制度确立,D错误。‎ ‎17.B ‎【解析】‎ ‎【详解】‎ ‎“朝议”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决策,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朝议”并不是民主,故C项错误;秦朝君主专制建立并不断加强,因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8.A ‎【解析】‎ ‎【详解】‎ 题干大意是:秦朝宰相赵高想要造反,害怕群臣不听从他的命令,打算做个试验检测。赵高进献一头鹿给秦二世,对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成马。”问左右的侍臣,侍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讨好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事实上反映了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易发生叛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丞相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皆不敢反对,说明丞相位高权重威胁到皇权。故A正确。BCD只是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19.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将六国旧贵族迁往秦地,材料中还指出秦朝实行移民政策,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贵族、富豪都是在六国旧地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仍留其在原地控有隐患;因此将他们迁走的目的在于打破之前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有利于加强秦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做法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私欲的满足。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帝的权威、君主权力的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C项。‎ ‎20.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由中央派人去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可知地方官员的任命由中央说了算,体现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正确;皇帝制度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职,无需到地方任职,故B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不涉及官员的任命,故D项错误。‎ ‎21.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秦始皇”以一政府而统治方数千里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不符合题意,故A项排除;B项,三公九卿是为皇帝服务的,是专制主义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C项,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反而加剧社会矛盾,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 ‎22.A ‎【解析】‎ ‎【详解】‎ 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的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属于耻辱刑,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更加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规定,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等处罚措施作为耻辱刑的原因,是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法律中规定这样的刑罚手段是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据此来确定正确答案。‎ ‎23.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皇家、亲王、郡王府与世子府、公府等门钉的数量和材质有严格的规定,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别,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门钉数量和材质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未体现建筑装饰的多样性;B选项错误,门钉使用的严格等级规定与生产无关;D选项错误,门钉使用体现的是严格的等级差别,与个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旨在以思想文化及经济制度的统一实现全国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C为秦统一措施的影响,排除。D项,秦朝统一后未出现割据分裂,排除。‎ 25. ‎(30分)‎ ‎(1)(10分)‎ 焦点: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分)‎ 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巩固统一,‎ 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6分)‎ (1) ‎(12分)‎ 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 享有世袭的权利,‎ 不受中央管理,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6分)‎ 郡县制产生官僚, 由中央任命,‎ 受中央管理监督, 不得世袭。(6分)‎ (1) ‎(8分)‎ 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2分)‎ 不正确,(2分)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 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4分)‎ 26. ‎(10分) (任4点)‎ 特征:发展呈现出延续性、阶段性、整体性的特点;‎ 皇权至上; 政治制度呈现官僚化;‎ 重人治,轻法治; 政治制度日益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