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 MB
  • 2021-04-17 发布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2-1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2.1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能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 ‎ 一、荒漠化的含义 ‎1.内涵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全球荒漠化现状: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4%,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 (1)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 ‎(2)“石漠化”:全称是“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区域岩溶发育的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如云贵高原地区。‎ ‎(3)“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另一种迹象,也是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所带来的后果。如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次生盐渍化问题。‎ 二、荒漠化的成因——以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三、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其主要危害有下列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1)全球性行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我国对荒漠化的防治 ‎①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②措施 特别提醒 生态移民可有效减轻荒漠化严重地区的人口压力。人类活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生态的退化,可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一些地区的居民移往他处。‎ 高频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的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 ‎【变式探究】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B 2.A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高频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第(2)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3)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第(4)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探究】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16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2008~2016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4~5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4.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5.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项正确。‎ 答案:4.B 5.D ‎【举一反三】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2.C 3.D 高频考点三 水土流失的危害 例3.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高频考点四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 ‎3.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答案 2.A 3.D ‎(2016•上海卷)(十六)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3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分)‎ ‎3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分)‎ ‎3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分)‎ ‎3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4分)‎ ‎3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分)‎ ‎【答案】‎ ‎3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3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考点】考查气候类型。‎ ‎(2)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考点】考查荒漠带成因。‎ ‎(3)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造成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4)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即要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且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10.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答案 9.AC 10.CD ‎1.(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 ‎2.(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 1.D 2.C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解析:1.B 2.C 第1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2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 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居民生产场景图。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双水村居民建筑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土质 ‎ ‎4.该村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环境污染 C.土地石漠化 D.土壤盐碱化 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第6‎ 题,图中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说明人口增长是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过度砍伐使大约6 0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过度放牧使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过度放牧面积大于过度开垦面积,故耕地面积扩大不是导致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 ‎8.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11.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 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 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来源:]‎ 解析:选B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①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12.河套平原(位置见下图)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简述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 ‎(2)分析河套平原成为“塞上米粮川”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3)鄂尔多斯羊绒衫闻名于世,分析羊绒衫产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原因。请为鄂尔多斯羊绒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12分)‎ 答案:(1)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从东部向西部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为主;河流密度小,水量小,季节变化大。‎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黄河水灌溉,水源充足;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依托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品牌,扩大国外市场;科技创新,打造精品羊绒衫;进行羊毛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合理控制载畜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草场建设,提高产草量;种植饲料作物;培育新品种,提高羊毛产量等。‎ ‎13.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 “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10分)‎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10分)‎ 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 (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 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