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1 KB
  • 2021-04-16 发布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新人教版必修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 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 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 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 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 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 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 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 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 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 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 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 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 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 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 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 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 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 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 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答题区间在文本首段,“记忆和遗忘的平衡 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 项,强加因果。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 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 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 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D 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 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 权的抵抗”。 答案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项,文章开头在阐释了“被遗忘权”的 含义后,就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来论述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 项,大 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分别在文本第二、三、四段,论证逐层深入。C 项,文 章的立论基础就是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判断该项的正误也可参照选文的题目。D 项,文 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全新论证”。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 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 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 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 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 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 吧!吓死人了!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 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 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 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 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 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 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菜,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 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 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 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 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 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 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 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 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 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 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 的主要情节。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 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小说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 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对文章特色赏析的能力。A 项,“小说的主要情节”错误。 答案 A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根据标题及文章内容分析可知,解答本题可以着 眼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扎西的菜园子”所交代的内容;二是从结构分析,因为全文主要围绕 “扎西的菜园子”来写,所以该标题成为全文的线索;三是作品的主题也正是通过这个标题 所交代的内容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点明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扎西”,故事发生的 主要场所是“菜园子”。②文章的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扎西对“菜园子”的态度和 看法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扎西”与“菜园子”的故事,反映了援藏干部 的无私助人,藏区的落后封闭以及藏民的淳朴、善良,从而突显小说主题。(答出一点得 2 分, 答对两点即可给 5 分)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 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问题探究的能力。从文章内容来看,“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说明 扎西没见过成熟的西红柿,但这里包含有深意,藏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提高,所以援藏工作任 重而道远;“卖菜不用秤”这一情节则表现藏民生活习惯还是原始的,他们需要多与外界接 触,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①从扎西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可以看出,藏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援 藏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加大力度。②从扎西卖菜不用秤可以看出,藏民还保留着比较原始 的生活习惯,虽然体现了他们淳朴的品格,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藏民也要多与外界接触,与 时俱进,不能落后于时代。(每点 3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 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 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 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 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 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 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 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 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 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 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 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 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 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 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 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 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 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 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 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 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B、C 三项的表述均符合文字和图 表的内容。D 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 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 答案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 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 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 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 项,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作用 的评价错,原文主要从居民和政府两方的责任谈,并未涉及媒体。C 项,原文没有否认“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只是在材料二第三段中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D 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的是“推进垃圾 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没有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答案 AE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第 2 段明确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分为居民 和政府,答题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联系后两段文字,勾画有关内容,分要点概括。 参考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 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0~13 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 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 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 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 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 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 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 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 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 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 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 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 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 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 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 来/如此/谁当为正/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 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 如此/谁当为正/ 解析“受天子之命”做“言”的宾语,后面不能停顿,排除 A、B 两项;“白天子”不可断 开,“天子”做“白”的宾语,排除 C 项。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B.“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 下、台端”等。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解析 C 项,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生史路等人收殓其尸首,归 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 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 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 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解析 D 项,“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 里,传授他人。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解析第(1)句关键词:恃,倚靠;慢易,轻慢;咎毁,诋毁。第(2)句关键词:勒,派遣;逆,迎战;锐, 锐猛;虞,忧患,担忧。 参考答案(1)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当杀戮,为什么竟敢轻慢 诋毁大人? (2)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 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参考译文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人。十多岁时跟随同县的乐隐求学。后来,乐隐任车 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跟随他结束学业。这时京城大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门 生史路等人一起将乐隐的尸首收殓起来,送回家里安葬。路上遇有强盗抢劫,史路等人都逃跑 了。强盗想砍棺拔钉,牵招含泪请求赦免。强盗认为他讲义气,就放走了他。牵招由此而知名。 后来他向东逃奔曹操。曹操想征讨袁谭,但是柳城乌丸想派出骑兵协助袁谭。曹操派他到了 柳城。牵招到了那里,正赶上峭王严备待战,准备了五千骑兵援助袁谭。并且,辽东太守公孙 康派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来授以峭王。峭王召集各位酋长,他问牵招:“从前,袁公说他受天 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而今曹公又说会再次禀告天子,任我为真单于;同时,辽东太守又拿着 印绶来。这样看来,谁该是正宗的呢?”牵招回答说:“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得以有所封拜, 但后来发生变故,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正宗的位置)。辽东是下属部,怎么能擅自称说封拜 呢?”韩忠说:“我们辽东在大海东边,拥兵百万,曹操怎能做这样的事呢?”牵招呵斥韩忠 说:“曹公公允恭敬圣明贤哲,他拥戴天子,让四海安宁。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 还想擅权封拜,正当杀戮,为什么竟敢轻慢诋毁大人?”便将韩忠的头往地上撞,拔刀要杀了 他。峭王惊恐,身边的人也都吓得不知所措。牵招向峭王等人说成败之理,在场的人都离开座 位,屈膝伏地聆听。曹操消灭了袁谭,任牵招为军谋掾。魏文帝曹丕即位,牵招出任雁门太守, 此郡常有掠抢之事发生。牵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阵,又上表请求恢复乌丸五百多家的赋税,并让 他们备好鞍马,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敌人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敌人来了就被 打败,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牵招又用离间计离间敌人,使敌人之间大 结怨仇。牵招出兵攻打,大败敌人。盗贼再也没有出没。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 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几年间,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到很 远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牵招在原野上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他治理边 郡,颇得百姓感念。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 14~15 题。 [黄钟]人月圆·兰亭① [元]徐再思 茂林修竹风流地,重到古山阴。壮怀感慨,醉眸俯仰,世事浮沉。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 禽。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 注①兰亭:今浙江绍兴(古称山阴)。魏晋之际,王羲之等人曾于此宴集并作《兰亭集序》。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诗歌的首句,一下子把读者拉回到永和九年那场宴会的所在之地,并暗示了昔日的风景依 旧。 B.“重到古山阴”交代了作者的游踪,点明了这首元曲是怀古之作,用“古”字,有怀古伤今 之意。 C.“醉眸俯仰,世事浮沉”两句,很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短暂、时光不居的伤感。 D.“惠风归燕,团沙宿鹭,芳树幽禽”三句,一句一景,写景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 受。 E.“山山水水,诗诗酒酒,古古今今”三句,全用叠词,主要是为了音韵的谐和。 解析这首元曲虽有怀古的成分,但没有“伤今”,因此 B 项“怀古伤今”说法错误。E 项,“主 要是为了音韵的谐和”应为“不仅是为了音韵的谐和,更是抒情的需要”。 答案 BE 15.这首元曲虽是怀古之作,所表现的“壮怀感慨”却非同一般。请具体分析。(6 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一般怀古诗词的写法和情感格调,然后要与这首曲子所抒发的情 感比对,看这首元曲的不同之处。这首元曲的“非同一般”之处全在结尾,诗人豁达的情感是 一般怀古诗词所没有的。 参考答案诗人重到兰亭,感到山水依旧,只是世事浮沉,人物已非。此曲走出一般怀古词的窠 臼,没有停留在对往事的追缅上,全赖最后一笔振起:虽然逝者已矣,风流不再,但是诗酒文章 却如同此山此水一样长留世间,千古流传。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王 羲 之 的 《 兰 亭 集 序 》 一 开 始 就 点 明 聚 会 的 季 节 、 地 点 和 事 由 的 句 子 是: , , 。 (2)苏轼《赤壁赋》中用“ , ”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答案(1)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2)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细胞自噬研究者大隅良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 长张宏表示,这并不意外,因为在整个细胞自噬研究领域无出其右....。 ②长沙梅溪湖步行桥自建成以来便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类似中国结的形态、夸张的构造、 太过艳丽的色彩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③外强中干....的传奇球星凯文·加内特日前宣布退役,这就意味着以后观众只能在 TD 北岸花 园球馆大屏幕上观看他曾经打球的画面。 ④今年的秋日晴空一碧如洗,高悬的艳阳将未经弱化的光线直接照在人的手臂上,仿佛根根 钢针在扎,这完全没有七月流火....的意思。 ⑤社会的发展让信息获取越来越简便,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 同时,也让心怀不轨的人如虎添翼....。 ⑥追求完美艺术、复兴绝迹 800 年珍品汝瓷的部分烧制技艺,古稀匠人朱立文已然成为传奇, 但他不敝帚自珍....,希望将一手技艺传于他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 解析①“无出其右”,没有能超过他的。②“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 迷乱。词中含有“看”的意思,造成重复。③“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 虚。这里望文生义,且感情色彩不当。④“七月流火”,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⑤“如虎 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 加凶恶。⑥“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很珍视。不符 合语境。 答案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 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B.“野长城被抹平”事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当地在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同时上级文物部门也存在后续监管不力之失。 C.《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 俗文学的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有关法律界人士表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 清偿能力的,法院可以认定其符合破产的原因。 解析 B 项,语序不当,“设计、监理、施工”应为“设计、施工、监理”。C 项,句式杂糅,“…… 原因是……”“由……造成的”保留一种即可。D 项,搭配不当,可把“原因”改为“条 件”。 答案 A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B.小张写作论文数据翔实、论据充分,导师斧正一丝不苟、锱铢必较,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C.你是这个行业的方家,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希望你能不吝赐教,我定会感激不尽。 D.这是家侄毕业时送给我的钢笔,我已珍藏多年,每当看到它,都会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 解析 A 项,“拙作”是谦称,只能用于自己的作品。B 项,“斧正”是敬辞,只能用于请别人修 改自己的作品。D 项,“家侄”错误,“家”用于称谓前时,只能用于比自己年龄大或辈分高 的人,不能用在年龄小或辈分低的人身上。 答案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一 个 人 抵 抗 逆 境 的 “ 精 神 资 本 ” 有 多 丰 厚 , ① 。读书能够实现“灵魂之壮游”“智慧之 攀 登 ”, 从 而 体 会 到 一 种 超 然 忘 我 的 乐 趣 。 读 书 的 真 正 意 义 , ② 。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 功 用 是 帮 助 我 们 善 用 孤 独 和 享 受 孤 独 。 的 确 , ③ 。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从 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解析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读书能够实现”可知,此处是讲从读书多少能看出抵抗逆境的 “精神资本”怎么样;第②处结合后面的论述可知,此处主要讲读书主要在于提升自己的境 界;第③处结合“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一本书和一盏灯”可知,阅读真是一种“独行”。 参考答案①从他读过的书能看出来 ②就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高度 ③阅读是一种“独 行”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 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 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述的严谨、准确,符合事理逻辑。根据所给的①句,我们知道“只有…… 才”的推断过于绝对。梳理所给语句,可知“必将”“就一定”两处也属于表述不严谨,说法 绝对,有违事理逻辑的问题,指出即可,不要求改正。 参考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 15 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朋 友圈刷屏。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胡玮炜可能套现15亿,文章将胡玮炜与80后的同龄人对比, 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当发觉同龄人比你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文章从“北京有 2 000 万 人在漂泊生活”谈到“许多 80 后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日子”, 从“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谈到“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引起不少人的讨论。 这类爆款文章,经常会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这类文章带出来的是关于人生的一些思考, 给人以启迪;有人认为,这类文章以传递正能量为名却行释放负能量之实,助长了焦虑;也有 人认为,这类文章扭曲了真实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此类文章,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参考这是一篇典型的时评+指令型材料作文。首先要思考的是:对这类文章,你的态度是 什么?你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从文章题目到文中的语言,存在四个方 面的问题:①许多地方逻辑不通;②语言具有伤害性;③暗含错误的价值观导向;④释放负能 量,助长焦虑。抓住这几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或者几个综合起来去立意分析都可以。而在具体 分析时,要能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实质,深入剖析这类文章产生的根源。由此及彼,最终能谈 出一种高度。